查看原文
其他

悲痛!大连理工一研究生实验室身亡,微博透露4大细节!

东莞疾控 2021-03-23

10月13日凌晨,网友@红烧土豆叶 在其微博发布疑似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期毕业的压力,选择在实验室结束生命,留言希望下辈子做一只猫。其微博定位显示为该校化工实验楼。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u3160zzycrc

来源:腾讯视频


原微博:

向上滑动阅览



满篇微博都是诙谐调侃的语气。

第1个细节,似曾犹豫。

来源:微博

这封遗书文字,截图的时间是凌晨12:53,发到网上的时间是凌晨2点整,中间他思考了一个多小时,也许他犹豫过,最后还是选择在指针指向2点的时候,下定了决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2个细节,他提到学习成长。

他称导师没有PUA,更没有言语打压。因为疫情的缘故,时间紧迫,自己选择通宵赶试验进度,导师还帮自己争取只发简单的专利获得毕业资格。但他,还是忍不住用丢垃圾桶的过期酸奶,来形容老师的授课质量之差。

来源:微博

第3个细节,他目前的实验困境。

一样的实验条件,每次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实验进行不下去,开始自我否定。前面他提到实验机器曾三分之1都是坏的,1月份修好了。可如今自己做实验,却得不出严谨一致的结果。他不知道是哪的问题,已经濒临绝望:“我们组还没出现过不能按时毕业的,那我消失好了。”

来源:微博

第4个细节,来生愿做一只猫。

遗书中写下辈子的,都是对世界、对生活还留有遗憾的。最后,没有对家人的叮嘱,只留给亲人朋友一句“顺顺利利”。然后祝愿国家繁荣昌盛。让人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来源:微博

在他的自杀微博底下,几十万条评论,更是看哭无数人。

有人表示理解,纷纷倾诉自己的痛苦经历:

来源:微博

有人表示心疼,纷纷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得快乐一点:

来源:微博

还有认识他的人,表示感到很意外:

来源:微博

10月14日下午,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办公室发布官方情况通报,通报表示,该校化工学院确有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该事件,经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图源:微博@大连理工大学



悲剧事件有增无减

近年来,有关研究生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师生关系不佳、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特别是今年,开学短短一个多月,浙大、南大等多所高校接连传出博士自杀事件。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令人痛心不已。

来源:知乎

2019年12月,南京邮电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疑因不堪忍受导师三年来的谩骂、压榨、人格侮辱、不改论文、要求延毕,在实验室点燃溶剂自焚身亡。导师后被学校开除。

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某在留下一封题为《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遗书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9年6月,就读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籍博士生陈慧祥 (Huixiang Chen,音译) ,欲撤回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的论文被拒,在留下遗书后,在工作的实验室自缢身亡。

2019年2月,年仅26岁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

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于溺水自杀身亡。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华裔女生Andrea Liu被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并且留有遗书。

2018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晓磊被前室友发现吞枪自杀。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唐晓琳在攻读生物学博士7年后,面对导师的刁难和毕业的遥遥无期,从金门大桥纵身一跃。

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研究生的压力有多大

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适性的问题,国内外都一样。

Nature两年一度的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最新大调查显示:来自全球各地的6000余名研究生,七成研究生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


机器之心也曾做过一项调研,67%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


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
Nature曾发表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调研的研究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研究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

来源:Nature


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

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

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

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


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


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读了文章,鼻子一酸,3个月没有休息了,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


yo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


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愧疚、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无处排解的心理压力、职场压力……,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一座大山,压在胸口,让我们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有以下原因:


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


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


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


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

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以前,Science曾发了篇官方“劝退”文《读博压力大,不如退学吧…》,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


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读博的第5年失去了动力。


他的第一个学年都花在“证明我们认为的转基因小鼠其实并不是转基因的”。而他的第二个项目与实验室其他人正在进行的工作完全不同,这使他感到不合群。


这两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读博的动力,并且丧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当时依旧认为,“你必须获得学位,你必须获得学位。”


他的部分动机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想让父母失望。


结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承认自己无法完成学位,最后还是正式退学了。


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Muredda说。


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


回顾过去,他认为,博士退学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出了问题就退缩,而是指在心理压力过大、快超过承受能力时,可以和导师与同学深入沟通,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甚至可以考虑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毕竟,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疏解自己的压力。比如:


1.适度的有氧运动(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适度运动)。这样做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拥有“工作或生活是值得”的感觉,虽然牺牲了研究或求职等的时间,但可以提高研究或求职效率,事半功倍,结果其实是一样的。


2.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与那些温和地支持你而不是专横命令你的人保持联系),向他们倾诉。


3.做一个有意识的努力,每晚睡足够的时间(熬夜做实验、写论文以及回复审稿意见最好偶尔为之)。


4.找到一些(或几件)独立于学术界的工作(哪怕是写写网文)。


5. 旅行。


6.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自我调节不成功,以及经济情况允许的话,看心理医生是最好的选择。心理医生能从最专业的角度帮助你梳理自己的情绪,并给予合理的意见。


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毕竟“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写在最后


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朋友圈看上去光鲜亮丽,背后的心酸,却全都要靠自己死扛。


生活有时确实挺难的,但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


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的确,人生百味、离合悲欢、苦笑泪水,都是经历。


我们都有被生活逼迫的时候,但总有一些感动,值得我们活下去。


不开心时,做个深呼吸。


不过是糟糕的一天而已。


生活中,你有哪些快熬不下去的时刻?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往期推荐

本次疫情快结束了吗?失职人员如何处理?青岛副市长回应4个热点关切

好消息!今年我市流感疫苗开始配送,还有新成员哦~
来源:研究僧、高分子科学前沿、微博“红烧土豆叶”、微算云平台、募格学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