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少加 2018-05-24


作者:李少加

来源:少加点班(lishaojia2015)


我一直很好奇,我们人类这种号称无所不能接近完美的物种,竟会存在如此之多的内在“不可调和”矛盾。比如下述“诡异”又常见的情况:


  • 演化赋予了我们求生的本能,我们喜欢安全舒适的情境,但为什么很多人却迷恋跳伞、蹦极、探险等“玩命”活动?

  • 人人渴望自由,但若获得完全自由,多数人恐怕会不知所措,甚至宁愿有人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 坏蛋偶尔做了件好事会让你感激涕零,好人偶尔做了件坏事却会让你耿耿于怀;

  • 多数人看到好朋友飞黄腾达时,一方面发自内心替他开心,一方面又隐约带着一丝嫉恨,而两种情感都同样真实;

  • 又比如,如果我限制你——“接下来一小时内不准笑”,那么接下来一小时内你可能会比平常更想笑(有些人甚至读完这句话后就笑了);

  • ……


类似这些“对立、逆反、自相矛盾”人格体现极其普遍,如果你阅历渊博,会惊讶的发现上述人性中的“内在矛盾性”具有横跨时空的世界性。


西班牙文学家乌纳穆诺说的更直截了当,“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自相矛盾的话,一定是因为他从来什么也不说。” 


人性的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真如古老的宗教所宣称的:人性中潜藏着原罪?


我在第一性原理中强调过,对于重大事项,永远不要满足于简单解释。


看看当今商业的核心,哪一样不是围绕“人”开展。对于“人性内在矛盾”这种影响深远的问题,还是慎重看待为妙。


鉴于本文将深入到“生命起源”寻找答案,我们不妨从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开始。


“内在矛盾”不仅是人性的心理需求更是生理需要


我们先观察下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跑步。


很多朋友都是跑步爱好者,问各位一个问题:我们跑步时,驱动我们向前移动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傻气十足,但答案极具启发,大家不妨先想想。



如果你像学舞蹈那样细细的拆解过跑步时的动作,就能留意到,跑步时的第一步是:上体微向前倾,两腿微弯,重心前移。


这就是驱动我们向前移动的关键:让身体失去平衡。如果我们保持这个状态,然后全身再也不动,就会“扑街”;


我们当然不想摔倒,于是自然会迈出一只腿,但如果我们想继续往前走,迈出腿后并非保持绝对平衡,而是让身体再次失衡……于是我们就在这“失衡-平衡-失衡”的动态交替中前移了。


如果我们想跑的快些,就让身体大幅度失衡,紧接着,为了维系平衡,大腿肌肉的力度跟步伐频率也就“被迫”跟上,从而运动增快;如果想停下来,那么就必须让身体处于平衡状态。


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把“平衡”两字用于“好”的情况。


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而言,“平衡”倍受嫌弃,就像我们运动时一样,“平衡”就意味着“停下来”——对生命组织而言,其内部的完全平衡意味着——死亡。


事实上,适度的“不平衡”能够为生命提供内在动力。


这个“跑步”的隐喻蕴含着惊人的启示:既然运动需要由不平衡驱动,那我们的思维(脑神经活动),是不是同样需要“心理层面”的“失去平衡”来驱动呢?


我们不妨先大胆猜想下:


人性的内在矛盾为我们的思维提供内在动力,换句话说,如果人性缺乏形形色色矛盾(开头提到的),我们的生命可能就像毛绒公仔一样,一脸憨厚傻笑却无所作为。


带着这个猜想,我冒失的闯进了“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寻求解答。


尴尬的是,这个问题远比我猜想的更复杂。我先后从心理学、进化论逆向追溯到了生命系统计算、进化发育生物学的领域,先后涉猎了大量思想、建模算法,如下图所示:



这个图片不用刻意理解,只是说明核心论点背后的理论。


推论过程就略过了。我直接阐述以上研究后的结论,理论生物学家考夫曼博士发现:生命最容易产生于混乱的边缘。


他曾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道:“只有在混乱与有序的边界地带,才会存在“创新-复制”的紧张关系。这种张力促进了模式的建立、修正和远距离的旅行,而不至于死亡……”


这个生物学答案与我刚才的猜想惊人的吻合:人性的内在矛盾为生命及思维提供旺盛的动力!


这句话是我研究大量跨学科理论后提炼的前沿思想,融会贯通后在现实中价值极大,建议大伙儿在脑海中浸润浸润再继续往下看。


有趣的是,人性的内在矛盾性还深刻体现在人类生活、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就连被誉为人类思维的完美发明:数学理论,同样不能幸免。


天才数学家哥德尔在25岁时提出了鼎鼎大名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了数学的内在矛盾性。


即如果数学是完备的,那么会推导出它的不一致,反过来,如果数学是一致的,那么会推导出它的不完备性。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平和的接纳自身人性中的内在矛盾性,很多心地纯良的朋友将之解读为“人性阴暗面”而难以释怀,甚至憋出心理毛病,这大可不必。


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人性就是黑白交织的矛盾结合体,否认这个事实就相当于认为人类可以由石头中蹦出来一样。 


至此,本文开头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我们既喜欢安稳又喜欢刺激、既想要自由又希望被安排、既爱又恨……等等复杂对立矛盾的情感都是真实而健康的。它们为生命提供内在驱动力,思维在反复的修正不平衡中得以动态发展、完善、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力。


下面,我示范两例说明下,这个深刻思想究竟多么实用:


就拿大伙儿普遍关心的“能力提升”的话题,本文的核心论点就很彻底的解开了困扰我内心很久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为了考试努力学了那么多但转眼就忘得精光?思维技能取得的进步跟付出的努力完全不成正比?


启示一:

自身意愿参与为什么如此重要


了解了前文——思维依靠内在不平衡(内在矛盾)驱动的实质,我们不难猜想到,功利性学习的硬伤就是没有“唤醒我们思维的内在矛盾”。


拿学校教育来说,学习就是为了考个好分数。


但这“考个好分数”并不构成思维的“内在矛盾”,而只是一个行动目标。


打个比方,你学游泳。“考试”就好比给你一个任务,在游泳池游个十圈——这当然不会刺激你去改进自身的游泳技能;


而“唤醒内在矛盾”,就好比你必须游过一条布满食人鳄鱼的河流,这时候给最后一段时间你练习游泳,你说我们能不把游泳潜力发挥到极致么?


是的。一个人如果想让思维获得实质提升,必然需要依赖“内在矛盾性”作为驱动力,这不是任何外部激励,比如工资、奖金、考试成绩可以取代的。


外部激励只能影响你的行为,却无法让你的生命机能、思维得到实质发展。


我们反观下,孩子们的思维之所以能获得迅速而实质的提升,正是因为孩子们尝试任何玩具都是完全基于自身意愿主动参与的。



孩子们的思维规则往往很简单,比如:哭了就能得到糖果。这就是孩子无敌规则一。


一旦有时候无敌规则一失效时,外部因素就唤醒了孩子思维的内在矛盾,这就产生了“行动张力”,继而孩子会全心投入尝试构建新的认知规则,比如:


孩子候补规则二:跟大人卖萌协商。如果规则二可行了,孩子们便会永远的在生命中记下这个自己创造的新规则……


虽然我对这个过程阐述的非常简化,但其实它确实是人类思维持续成长的缩影:顺应生命感性的一面,像孩子一样敏感的感悟外部世界与我们内心的冲突、驾驭这种张力,顺势而发、主动参与,直到思维重新回复平衡为止,静待下一个“不平衡”的启动……


我们的生命、思维唯有在这样的动态建构中才能获得实质成长。


这仅仅是“驾驭人性内在矛盾”蕴含的一个启示。


其实就连情感关系,对这种“内在矛盾性”的洞察也非常重要。


比如,据了解一些女性朋友认为美貌能够留住另一半的心,而一些男性朋友认为光用钱就能留住对方,这些思想无疑犯了“考试能让人进步”类似的错误。他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持续得到发展进步(广义的进步),而让另一半产生某种微妙的“不平衡”感……


为避免被人误以为李少加要转行研究男女情感,这部分内容就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拓展。


但是,有一点却极具启示。


学生时代,性格外向的男女生普遍比较受欢迎。而我们形容喜爱的事物时,也经常会用“生机勃勃”、“风华正茂”来形容。


结合前面讨论的生命本质论点,这些无疑在暗示我们:人类具有迷恋旺盛生命力事物的本能偏好。


古往今来长盛不衰的人文作品,这一点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论点对我们从事“泛内容”工作的朋友可说价值无穷。


比如自媒体、写作、市场、运营、文案、艺术、影视剧等等……


结束本文前我们详细探讨下:


启示二:

借用内在矛盾的“张力”赋予内容“吸引力”


小时候我们看童话故事,结尾通常是: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


典型句式无外乎就是,某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识趣的多问一句,幸福生活之后呢?


这就会令王子公主,乃至作者本人都非常尴尬。诚如生命是依赖“内在冲突”来获得生机,故事也一样。


对故事而言,内在矛盾性的消失也意味着故事的终结。


无论戏剧影视也好,小说艺术也罢,如果没有“正义邪恶”、“光明黑暗”、“刚毅温柔”的对立(内在矛盾性),整个剧情是无法继续推动下去。


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作品,只要它的内在矛盾冲突能够维持在恰到好处的水平,往往能使作品焕发迷人的魅力。


我国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非常有代表性。我们想下,民间传说有什么特点?


它们没有正式的载体记录保存,仅是通过民间口口相传竟能流传数百年。大家不觉得惊讶么?


民间传说可不如“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般获得皇家拨款官方维护的待遇,尽管偶有戏剧上演传播,但毕竟非常脆弱。


如果我们将《白蛇传》的核心要素剖析一下,就能一窥其长盛不衰的秘密:


  • 蛇是人类本能恐惧的动物,但故事中却以至善的面貌出现;

  • 蛇应该是有毒的,但故事中白素贞却是跟着许仙开医疗诊所救苦救难;

  • 许仙几乎一无是处,但白蛇法力无边(相对凡人);

  • 白蛇是妖怪却做了好事,而法海降妖除魔理应代表正义,结果却偏偏做了坏事。


这里面至少融合交织了四对内在矛盾冲突的因素:“憎恨-喜爱”、“恶毒-医疗”、弱小-强大”、“善-恶”


这些对立矛盾因素不仅融入在每个角色的内在人格中,这就为人物赋予了“生命性”,它又体现在故事情节上,又赋予了故事“生命性”, 这就无怪乎整个故事充满张力(体现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口口相传至今。


后来许士林高中状元救母出塔的情节我猜测是后人的官本位思想强加的,动机想必是为了教育孩子考取功名孝敬父母,但就艺术张力而言远不如上述内容。


此外,西方的史诗故事《特洛伊》,同样能找到类似“多重内在矛盾性”,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分析。


此话题延伸下去就可以引出“思想的基因”meme(又名谜米、模因)的概念,源自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此外,艺术作品也一样:艾舍尔版画,以神奇的“自指”特性而著称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抛出一个重大观点:


无论任何形式的内容,其吸引力(生命力)均取决于内在矛盾相互交融产生的强大张力。魅力内容创作的过程与一个生机勃勃生命的诞生、发育、发展过程竟然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本文讨论的思想其适用范围之广,框架之优秀绝非仅仅一篇短文可以阐述的,无论是:


  • 蚁群系统

  • 免疫系统

  • 企业组织的发展

  • 互联网内容系统(以UGC为典型)

  • 创作吸引力的艺术作品(比如《红楼梦》中鲜明的角色)


这些系统要保证长盛不衰,都需要既顺应内部个体的内在矛盾性,还需要确保个体与个体之间保持高度的“有序与无序交融”的状态。


以企业管理为例,我们既需要有员工稳稳当当执行常规事务(高度有序),又不能缺少擅于创新(无序态)的员工,他们负责不断寻找行业内外部的机会及优化业务的空间。两者间的投入还必须根据实际的市场状况进行实时动态更新。


这其实也是生命系统计算的思想。



尾声&后记


本文起初我只是想探索人性与生俱来的内在矛盾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本身也唤醒了我思维内在矛盾性,产生了行动的张力。没想到一头扎进了生命系统的领域。以至于这次推文间隔时间很长,所幸收获颇丰:


首先是我们无需为“善中存恶,恶中有善”的矛盾人性而纠结了,因为这是生命自我驱动的必然需要。


参考“跑步”的隐喻


其次是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思维的实质成长(或者想彻底改变自我),务必借势“矛盾的内在张力”来驱动思维、主动参与,而不是依赖外部激励。


参考孩子规则的习得


最后,我大胆推断人性本能会受“生命力旺盛”的事物吸引,这一点对我们从事“与人有关”工作的朋友启示很大,无论你运作的是任何产品(内容),务必确保“内在对立矛盾性”来保持吸引力。


参考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多重内在张力,《红楼梦》也是典范


本文思想背后的寓意远非寥寥数千字可以道得明的,虽然我谈的是生命的内在矛盾性,但如果你对理论物理有所涉猎,会发现深入到微观世界中,哪怕是微粒也会呈现出惊人的“内在矛盾”:


比如,维尔纳·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著名“测不准原理”


即我们永远无法高精准的测量粒子位置的同时,又精准测准它的动量(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又或者是“波粒二象性”。


指微观粒子同时具备波与粒子的双重性质,就好比说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一样。


可见“矛盾”两字背后的渊源之深,可能与世界的本质都关联一起了。在这一点上,竟与先贤巨著《庄子》中阐述的“太极”思想异常一致!


喟叹之余,我想到了近期刷屏的那些与死亡有关的悲剧。


其实,在短暂的生命史中,任何形式的外部冲击何尝不是命运给予生命一次“向死而生、重新来过”的机会呢?


在今天人性愈发机械化的社会,一些人时不时会质疑生存的意义。


事实上,无论市井小民还是王侯将相,他们依然要面对无穷尽的内在矛盾,依然要陷入与自身的永恒缠斗中……这就是生命的宿命——奇妙的内在矛盾性。


我们既然可以“既喜欢又讨厌同一件事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既勇往直前却又旷达洒脱”呢?


诚如大文豪苏老所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想要进一步了解家族财富管理服务,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咨询:

1、拨打咨询热线18983667810(推荐)

2、点击识别文中微信二维码添加好友,获得资深架构师免费咨询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