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杰西卡·罗森:“玉器、青铜器与丝绸之路:发现古代中国”

          

2019年11月5日19时,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授予仪式暨讲座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B101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水平,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仰麟,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李零,日本早稻田大学稻田耕一郎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校内外180余位师生出席活动。活动由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主持。

授予仪式结束后,杰西卡•罗森教授带来了题为“玉器、青铜器与丝绸之路:发现古代中国”(Jade,Bronze and the Silk Road:Discovering Ancient China)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罗森教授首先对北京大学和考古文博学院多年来的盛情款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罗森提到,北大的各位考古学家们,如邹衡教授、刘绪教授、俞伟超教授、李伯谦教授等,对她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最初拜访中国时,她见到了考古研究所的许多前辈学者:夏鼐、张长寿、张长寿、徐苹芳等等。

接着,罗森教授分享了自己与中国艺术与考古结缘的成长经历。罗森回忆道,她的童年是在二战后的伦敦度过的。那时住房条件紧张,住在一幢房子里的另外四户人家每家都说着不同的语言。这让罗森关注起其他的语言,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鲁尼文,后来也启迪了她开始学习中文。她提到,幼年时的她常常用妈妈给的零花钱在集市上买到一些来自中国的小古玩,例如广东来的用蚌壳做的游戏币,有一次她还偶然淘到了一面后世仿制的唐代铜镜,但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罗森还提到青少年时期对她影响很大的两本书:一本书讲的是两个男孩在1930年代穿越蒙古和新疆的故事,作者是一位到过这两个地方的德国作家;另一本书是亚瑟ž伟利的《美猴王》,自然,这是一个翻译自《西游记》的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学生的罗森参加了三个暑期的考古发掘,地点是耶路撒冷城郊的一处铁器时代遗址。在实践中,她逐步积累了一些考古发掘、地层剖面、陶器类型、遗址和遗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之后,她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了中文。

1968年,罗森到大英博物馆工作。在这里,她能接触到不仅仅是古代中国,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

 

玉器

罗森的第一本展览图录和第一篇文章都是关于玉器的。通过比对考古发现,这些玉器大致被定为东周时期。

图 1  罗森的第一本展览图录


图 2  罗森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东方艺术》(1975年春)


1992年,罗森第一次造访良渚。这里的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她对玉器和早期中国的研究。她在良渚得到了牟永抗、王明达和刘斌先生以及其他同仁们的许多帮助。此外,日本京都大学的林巳奈夫教授也给予了她许多指导。

图 3  林巳奈夫教授著《中国古玉研究》


罗森认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非常重要。她一直在思考,此传统究竟是如何如此深刻地植根于中国文化里?玉器的重要性到底是来自于无间断的使用、礼仪思想的配合还是后世文献的赞颂?金器虽然早在远古时代的中国出现,但其文化地位却无法与玉石相比。相反,金饰于西亚、埃及和欧洲却一直至为珍贵。从玉器的研究中,她意识到中国是不一样的。

 

     青铜器

大英博物馆有几件著名的青铜器在二战前就已被收藏家收藏,在上世纪70年代转由大英博物馆收入馆藏。当时作为年轻馆员的罗森需要为它们的获取给博物馆撰写研究报告。

图 4   Cull先生1972年向大英博物馆捐赠的一对青铜壶


图 5  大英博物馆1977年购入的康侯簋


1980年,罗森开始了赛克勒青铜器图录的工作,而扶风庄白窖藏的发现颠覆了她对西周青铜器的认知。她还记得当时拜读李学勤先生文章时的激动心情。经过10年的努力,这本图录于1990年出版。

图 6  李学勤. 1979.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9-36.


图 7  李学勤文章中的器主世系与青铜器的序列

   

          

图 8  赛克勒青铜器图录(1990年出版)


图 9  庄白窖藏中各代的青铜器


图 10  窖藏中属于微伯“𤼈”的器物组           


罗森指出,青铜器器型、纹饰和件数的重要变化必然暗示了礼制的改革。从三门峡礼器组合可见(图11),西周晚期的贵族们十分了解 “古代”和 “当代”所用之礼器于类型和器型上有着明显区别。通晓古代仪礼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类似的复兴运动亦曾见于地中海地区。

图 11  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青铜器


丝绸之路

接着,罗森教授将话题转向青铜器之外。大英博物馆的工作给予她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之外如西亚地区出土的文物。这对罗森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有了很大的影响。罗森认为,当中国在吸收其他文化时,不会完全呈现这个文化的面貌,而会将其变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部分。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罗森开始重新审视欧亚草原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播这样的问题。

大英博物馆当时很鼓励年轻人用跨部门的材料策展。在大英的一场欧亚银器展后,罗森也受到鼓舞,学着以跨欧亚的装饰纹样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特展——“莲与龙:中国纹饰”。

图 12  “莲与龙:中国纹饰”特展

 

通过这些类似的高足杯,不难看出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互动交流。

图 13  安条克圣爵,拜占庭,公元6世纪


图 14  鎏金高足铜杯,大同,公元5世纪


当时有同事向罗森指出,明代青花盆上的图案是莲花纹,但是没有莲叶。于是她决定顺着莲纹按图索骥,找寻中国纹饰与希腊的联系。在这个背景之下,罗森用同样的目光去看待晚期中国的一些文物。

1994年,罗森转入牛津大学。学校的行政事务很繁忙,她也终于有机会指导博士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罗森也更加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罗森开始关注丝绸之路北部路线,真正研究自少年时代受中亚探险和《美猴王》影响而憧憬于心,始终念念不忘的欧亚草原和中亚这一片横亘在中西之间的广袤土地。

在研究中西交通时,罗森受到了童恩正教授提出的“半月形地带”的深刻影响,她相信对于这个区域的关注是理解中西交流的关键所在,罗森举例说明了西亚的装饰图案是如何经由欧亚草原和中国的边境地带最终传入中原腹地的。尽管许多图案在其传播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辨识其来源。

图 15  东北亚三个生态圈和“半月形地带”示意图


罗森教授表示,她在中国学到的是,中国文化中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那些取之于四海的元素在被中国接纳后,往往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成为一种新的、中国的元素。

讲座结束后,罗森与现场听众深入互动交流、合影留念。

图 16  讲座现场




撰稿/王京晶

编辑/曹芳芳

审核/陈建立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