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要有这两种冲锋枪出现的抗日剧,趁早换台!

2016-10-17 空Sir 空中手游

本篇为《专打抗日剧熊脸:一文看懂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枪械装备》的下半部分。


在上篇中我们讲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有哪些重机枪、轻机枪是会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而影视剧中又有哪些关于枪械的镜头是纯属扯淡的(未看到上期的读者请查看【空中手游】10月13日历史消息)。



其实在抗日剧中,轻重机枪方面出现笑话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真正乱套的是步枪和冲锋枪,Sir每次看到手持司登冲锋枪的中国士兵时都有种再不换台就得气死的心情,我们基本可以这样断定:在一部抗日剧中,有没有司登冲锋枪的出现,完全能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剧组和道具的专业程度和其对历史的尊重与否!



连八一厂的绝唱《太行山上》都未能免俗


继轻重机枪之后,本篇接下来将会从冲锋枪、步枪 / 狙击枪两方面考证一下,到底哪些型号的冲锋枪和步枪在抗战期间,是可能出现在中国军队中的。


 三、冲锋枪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中国并没有自主设计并生产的冲锋枪,国内有能力批量仿造冲锋枪的兵工厂也就东北、山西、四川以及蒋介石的金陵兵工厂等寥寥几个。而在抗日战场上最实用、杀伤日寇最多的冲锋枪,则非大名鼎鼎的“花机关”莫属。




起初中国因为没有“冲锋枪”的概念,所以将一切能连发的枪统称为机关枪,而因其枪管上有一个全是散热孔的枪套,看起来很像花一样,所以MP18在初到中国时,便得名“花机关”。MP18在世界上的名气很大,不过装备总数量却并不多。一战期间,德国自己仅仅生产了3万多支,但在中国,MP18/28冲锋枪却早在1920年就有服役记录,而且数量高达将近5万支,直到朝鲜战争才完全退出现役,使用了长达30年之久。这么大的数量当然不可能全部来自于德国原装,中国军队使用的花机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本土的兵工厂仿造的。而且花机关使用的子弹跟“盒子炮”是通用的,所以自然成为中国军队的近战利器。



国军快速突击部队




花机关在抗战前期和中期,绝对是让日军头疼的近战武器,众所周知,日本直到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才研发了“百式冲锋枪”,所以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如果在近战中碰到了手持“花机关”的中国士兵,基本是被压制的。



《金陵十三钗》中手持花机关的德械师士兵


因为和后来的司登式冲锋枪同样是偏插梭的,所以在影视剧中经常会被司登冲锋枪冒充,事实上先不说时间对不对的上,花机关的可靠性可是要远超司登的,花机关坚固耐用,普遍可以使用超过15年,在抗战早期战场,一些日军部队在尝到了花机关的苦头之后,居然会在战后清理战场时将缴获的花机关自行装备使用,比如图中这样。




或许是道具没有找到足够用的花机关,所以又用司登来冒充了。而历史的真相则是这样的:




继花机关之后的第二大品牌,则是军迷们相当熟悉的美国大兵的象征——汤姆森冲锋枪了。



1922年,孙中山购入问世不久的汤普森M1921式冲锋枪30支,全部配备其卫队。不久,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开了个好头,中国内地许多兵工厂开始仿制汤普森冲锋枪,但是因为工艺太复杂、成本太高,所以普及程度远不如MP18。但在当时,该枪仍是人见人爱的抢手货。因为重量太大(空枪重4.8公斤以上),在中国得了两个俗名:九斤半或压死驴。


1941年开始,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成为“租借法案”受援国,开始获得美国军援。汤姆森冲锋枪首先普遍配发的是中国驻印军,随着滇缅公路打通,更多的汤姆森冲锋枪被陆续分配至国军部队。据统计,到1945年为止,汤姆森冲锋枪一共有44145支作为军事援助给了中国。




在抗战前期,阎锡山的晋造汤姆森着实火了一把。在著名的忻口战役中,陈长捷率领晋绥军第六十一军多次通过夜袭和近战击溃日军。有些阵地日军白天占领,晚上就被晋绥军夺回来。在这种近战和夜战中,晋绥军的汤姆森冲锋枪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军往往退了子弹挺着刺刀冲锋上来,晋绥军的冲锋枪手一个扫射就能毙伤日军数人到数十人。




除以上两种冲锋枪装备数量较大外,还有几种小规模装备过中国军队的冲锋枪,比如英国产的兰彻斯特冲锋枪。这种枪就是豪不要脸地在山寨MP28,流到中国的少之又少,在山东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中,保留着一支完整的兰彻斯特冲锋枪,如图——





以及美制的UD M42、M50式两种冲锋枪,在美帝的军援中,部分 M42、M50随汤姆森一同来到中国。




图中这款枪长相与汤姆森有些类似,但其实这是1942年研制的M42,M42本来是汤姆森的替代品,但因昂贵的造价而被同期研制的M3所取代,所以最初制造出来的一批M42并没有被美国军方采用,而是流到了欧洲和中国战场上。



解放战争中,手持缴获的M42的解放军战士


苏联PPD40冲锋枪。这个枪一不小心就会误认为是著名的波波沙,但其实并不是,PPD是苏联在1935年-1939年期间生产的一种并不完美的冲锋枪,1939年时作为军援给了国民政府一批,这把枪的道具目前也不好找,所以抗日剧中如果出现了波波沙,那可能是剧组想找PPD而没找到的替代方案。




接下来要说一下在抗日剧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冲锋枪了,一个是上文中提到的英国司登式,另一个就是美国的M3,美国大兵通常称之为“黄油枪”。通常如果抗日剧中出现了这两种冲锋枪,那就基本上可以说这部剧存在十分低级的道具漏洞了。



在抗日军剧中,国军、八路军、民团、游击队,只要是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基本上都能看到这偏插梭的影子,出境率可不比盒子炮低。


德械师士兵手里拿着把M3,可能是想表达一下这把枪是MP40的意思?


司登冲锋枪是英军在敦刻尔克几乎丢掉了所有家当之后的应急型产品,1941年设计并生产,到1945年,统共制造了将近400万支。司登冲锋枪外观粗糙,英军士兵称其为“水管工人的杰作”,还有一些其他的外号,总之司登可能是枪械史上外号最多的枪了。




司登的子弹以及弹匣和德军的MP40都是通用的,使得战场上使用该枪的英军士兵在获取弹药方面便利了很多,而美国在1942年的时候觉得这枪结构简单还便宜的离谱,于是便着手制造一款类似的冲锋枪,而这这种枪就是大名鼎鼎的M3了。




在抗日剧中,这两种枪的出镜率是最高的,司登是普通军队的配置,而M3则是所谓的“特战部队”的标配,这是根本就说不过去的,因为抗战时期由于海上补给线的封闭和滇缅公路的受阻,中国国内军队从未装备英国制造的司登冲锋枪,虽然在抗战后期加拿大曾专门为中国生产过一批司登,但是等这批枪运到中国国内时抗战马上就要结束了,它们被用来装备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并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成批地被解放军缴获。


国军都没有,八路手上自然更不会有司登冲锋枪


至于M3,那是1943年下半年美军自己才装备上的东西,进入中国也是解放战争后期的事儿,抗日战争期间是绝不会出现在中国军队手中的,不过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导演们仿佛特别钟情于M3,要知道即便是MP38和MP40,在抗战中中国军队也没有使用过,更何况是1943年才列装美军的M3了?




关于这把枪,即便是口播爆棚的《亮剑》也未能免俗,《亮剑》里1942年大扫荡的一个特种部队小分队居然也装备了M3,还好他们解释了这是从美军那里缴获来,可见亮剑的确是良心剧组,知道道具的不容易,还给他专门解释一下。




事实上,日军的“特战部队”在1942年确实袭击了八路军的司令部,造成了我军优秀将领左权将军的牺牲,但是袭击八路军总部的日军装备的可不是什么司登或者M3,而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毛瑟C96,也就是盒子炮。




这种枪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二战期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把这种自动手枪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加上肩托,配备20发弹匣的盒子炮,其实就是中国军队手中的“冲锋枪”。




 四、步枪/狙击枪  


近年来的抗日剧中,狙击手可谓是标配,好像在导演和剧组看来,没有狙击手的抗日剧便如没有放盐的菜肴般食之无味,然而历史真的是这样么?一个狙击镜的钱够买10支原装的98K,在当时的国情下,只能说政府只有脑子进水了才会去买狙击步枪。


事实上,一切出现过狙击手和狙击步枪的抗日剧,都是在意淫,这个话就能说的这么绝对,你非要说枪法好的就叫狙击手那谁也没有办法,毕竟说这话的人可能不知道就连抗美援朝时的张桃芳前辈,也只是被称为神枪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的队伍里,或许会有狙击枪的教学课程,但不会出现专职的狙击手。




而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用过的步枪基本上是以下几种。


首先是德国原装的毛瑟24式步枪。在抗战爆发前,南京政府向德国紧急采购了一批毛瑟24式步枪,装备给了当时最精锐的德械师和税警总团,德械师的下场大家都知道了,就不多说了。至于毛瑟98,据记载德国曾向中国转交过一小批毛瑟98,因为数量极少,所以并没有多大用处,据说被用来作为教学使用。




而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中正式与汉阳造,则是中国本土的特产了。汉阳造的学名为八八式步枪,因为枪管外部有一套筒,因此又称“老套筒”;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了约1300支。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八八式步枪进行了改进,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去掉枪管外部套筒;又进一步改进,增加枪管上护木,将直立式表尺改为固定式弧形表尺。因为汉阳兵工厂是八八式步枪最主要的生产厂,所以也称为“汉阳造”。




红框中为手持汉阳造训练的士兵


中正式步枪是国民政府对德国98K的山寨,学名二四式步枪,因为当时的军事委员长是蒋中正,因此之后又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身机匣打上“中正式”印记。中正式可以算是当时正规军的顶配了,从1935年到1937年间,共生产了11万支,是抗战时中国军队手里稳压三八大盖一头的制式步枪。抗战爆发后由于巩县兵工厂的步枪部门被炸,导致中正式步枪的产量大幅下降,所以才造成了在非正规部队中,汉阳造继续扛大梁的局面。



抗战初期实用中正式步枪的国军士兵


来自毛子的知名品牌——莫辛-纳甘步枪。这种枪因为枪声清脆,在中国又叫“水连珠”,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当时的苏联提供了数万支枪支给国民革命军,这批步枪成为后来北伐战争时的重要装备,后来因国共决裂苏联的援助也告中断。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与苏联重新修复关系并向苏联购买军械,并于1939年中期中引进了5万支莫辛-纳甘步枪。



1942年远征军入缅时,史迪威将军的卫兵配备的莫辛纳甘1891步枪


春田M1903步枪、M1917步枪。抗战开始后,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M1903步枪装备中国军队,由于在外观与与设计上和中正式步枪类似,因此有了“花旗牌中正式”这个俗称。




《拯救大兵瑞恩》当中的游骑兵部队狙击手杰克森使用的就是一只加装了M73B1狙击镜,削掉了瞄准镜的M1903A4春田狙击步枪。



1944年昆明附近山中,中国银行前一个部队,该部队全部使用春田步枪


而M1917则是美国在一战期间大量装备的制式步枪,1941年,美国把剩下的M1917重新改造后向多个国家作出援助,其中就包括中国,前后共援助了152000支。



1945年芒友会师中使用1917步枪的士兵(中)


可以装10发子弹的李氏短步枪。二战英军的制式步枪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其实在抗战期间中国战场上是有不少的,尤其是华北地区的G军和游击队持有这支枪的可能性较大。但这支枪遗世真品已经不多,让道具去找的话估计能把道具难死,导演们可以求助隔壁阿三哥,他家存货多。




因为英国长期在中国和东南亚纠缠不清,所以这种步枪早就普及。老牌国军手里有这样的枪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该枪使用7.7×56mm步枪弹,所以被我军称作英七七。


一些涉及远征军题材的剧集里,使用了这只步枪,例如《我的团长我的团》——




《集结号》中,谷子地说的平西游击战是指抗战时期,当时的冀东八路军确实曾装备过不少的英七七。




M1卡宾枪。1945年初,美国根据援助法案援助给中国国民政府一批M1卡宾枪,刚开始只装备给国军宪兵部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这些M1大量被解放军缴获。而抗战中的中国军队用此枪最多的则是远征军部队。在缅甸作战的中国驻印军,用这种枪在丛林里打的一枪一撸的日军叫苦不迭。所以,如果说恩菲尔德和春田都是性能优秀的步枪,那么M1就完全是二战中真正顶尖的装备。




在1943年和1944年间,有一批数量很小的M1卡宾枪运送到国内,全部装备国军最精锐的部队和受美国训练的敌后游击队。具体数字不详,有一些资料上显示是1万5000支。在著名的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精锐的第10军就装备了一部分M1卡宾枪。后来的雪峰会战中,国军有几支部队也装备了M1卡宾枪。



反应常德保卫战的电影《喋血孤城》,该片对道具还是比较考究的


还有一些在军阀时期引进的小众型号,比如袁世凯特别钟爱的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和只有滇军装备过的法国“勒贝尔1886”式步枪。



袁世凯小站练兵,其军队装备的就是 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


最后是缴获自敌人的三八大盖和99式。三八式步枪可以算是二战中日军最基本的武器,在日本军中服役时间有40年之久。三八式步枪除了缴获来的以外,山西、东北等地的兵工厂在抗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大量仿制这种步枪了,仅山西太原兵工厂在抗战前的月产量就达到3000支,因其口径为6.5mm而统称为“六五步枪”。




而99式步枪可以说是日军的亡羊补牢之作,从综合性能上来讲确实甩了三八式几条街,该枪于1939年定型生产,虽然这种枪没有装备给在华日军,但由于当时的奉天兵工厂也算是日本人的兵工厂,所以,奉天厂也有参与生产99式步枪,不排除战时会有一部分99式流落到民间。



早前大热的电视剧《二炮手》中,孙红雷手中拿的正是一把99式步枪。但是该剧似乎也有些穿越,因为这把99式第一次出现的时间背景是1936年,那个时候99式还没有生产出来。




另外网上有一张十分钟珍贵的照片,是林彪在把玩一把缴获来的97式狙击枪,这种由三八大盖改造而来的狙击枪即便是在太平洋战场上装备也是极少,在国内战场上就更十分罕见了,基本上可以作为收藏品了。



综上,在那个连最高领导们都要围观一把狙击枪的年代,基层部队和民间游击队中真心不可能出现狙击枪和狙击手,Sir觉得,与其不切实际地去演绎我军战士们如何用狙击枪一枪干掉一个鬼子,还不如先踏踏实实搞好道具,还原历史,这才是对历史尊重的态度,想当年八一厂出品的《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电影作品中并没有鲜肉的颜值和一言不合就耍帅的狗血桥段,但却演出了先辈们的智慧,毕竟多了不说,就算中国军队的狙击手只装配到了团一级,而且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也是够小日本喝一壶的,抗战哪还用得着打八年?讲真,现在的抗日剧,真是对中国军队最绝的高级黑了。




过度的意淫不但不能如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反而是对庄重严肃的历史进行任意的扭曲和戏弄。我们可以看看呗奉为经典的那些外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里,米勒上尉用M1911把虎式坦克射爆了,后面马上要交代是野马战机干的;《兵临城下》里瓦西里刚出场的时候连枪都没领到,用捡来的步枪干掉敌军指挥官一行......从古至今,只有和与自己实力相当,或者强于自己的敌人交手,胜利之后才有资格去骄傲,反之,则是彻彻底底的阿Q!




所以,真正有错的不在枪和道具,而是导演和编剧们的水平。不愿花时间去考证历史、不愿更加深入地探讨反战,一味地用什么手撕鬼子、让子弹拐弯打鬼子这些廉价的垃剧情来让自己在自嗨中达到高潮,试问这些导演们,你们真的对得起九泉之下,当年那些为了换取我们今天和平生活而牺牲了的千千万万的英灵吗?


——  END  ——

 文字 | 空sir

图片 | 网络

空中手游:一个爱聊军事的手游自媒体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