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就是不杀日本人,但却要比手撕鬼子更加让人解恨

2016-12-09 空Sir 空中手游

《血战钢锯岭》昨天已上映,故事燃,口碑炸,被评为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佳的战争片一点毛病都没有。



从11月4日北美上映到昨日大陆上映,豆瓣一路飙到8.7分,好于95%的战争片和96%的历史片。很多人在看之前以为不过是一部好莱坞风味的爆米花电影,但看过之后他们表示:这要是3D版的,得吓死在电影院里。




我曾经以为《拯救大兵瑞恩》的30分钟诺曼底登陆就是战争戏的巅峰了,但跟《血战钢锯岭》1小时的地狱鏖战比起来,大兵还真得低一头,因为太血腥,以至于这片子在北美被定为R级(17岁以下须由监护者陪同观看),而我国电影虽尚无分级制度,但各大院也均自发做出了“战争几近真实,12岁以下儿童观影需要家长陪同”的提示,这片子,真不适合给小孩看,尤其是看惯了抗日神剧的孩子,他们会被这陌生的战场和横飞的残肢给吓哭的。



或许多数网友已经在别处看到过对这部电影的导演以及人物原型的介绍了,所以本篇不再赘述,只说导演梅尔·吉布森是个相当牛X的人,在他的执导生涯里,无一烂片。




《血战钢锯岭》是梅尔·吉布森的十年回归之作,在之前的十年里,他因为种族歧视、家暴等不当言论几乎已经被好莱坞给边缘化了,一个导演的创作生涯中,能有几个十年?


不过,不论人品咋地言论如何,幸好他的电影从不会让人失望,《血战钢锯岭》北美上映一个月以来,在被誉为“奥斯卡最准风向标”的美国评论家选择奖中已经拿到了7项提名,角逐2017年奥斯卡也是个热门IP。




看过梅导《耶稣受难记》的观众,也许还会记得那部电影为观众们带来的巨大心灵冲击。梅尔·吉布森把拍《耶稣受难记》时的理念带进了《血战钢锯岭》当中,只是在表达信仰主题时,沉寂了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不再那么激烈,他用一个柔和的、近乎阿甘式的形象—— 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小镇青年戴斯蒙德·道斯,肩负起传递上帝的力量的责任,并成功地让观众相信了他所叙述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之所以具备改编价值,是因为人物原型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他想冲上战场为国效力,但却因为信仰上帝不愿意拿起枪作战;他拒绝服役,却成了唯一一个活着接受了美国最高军事荣誉的人,梅尔·吉布森要做的,就是让你相信这个故事。


所以,电影一开场就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是那么地像一场神迹。



1945年10月12日,总统杜鲁门在白宫草坪,授予德斯蒙德·多斯和其他14名士兵荣誉勋章。授勋期间,杜鲁门对着德斯蒙德耳语:“你实至名归。”


影片前半个小时铺陈了男主戴斯蒙德·道斯参军前的经历,他的童年创伤,他的宗教信仰,他的浪漫爱情。戴斯蒙德的父亲是一战老兵,幸存退伍后酗酒、家暴,嗯,用洋气一点的说法,这种行为表现叫做“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戴斯蒙德为了阻止父亲伤害母亲,曾差点枪杀了父亲,因此他决心一辈子不去碰枪。


父亲的角色由老戏骨雨果·维文扮演,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厌恶了战争并畏惧着战争的老兵,当大儿子哈尔入伍时他放声痛哭,因为他想起了当年惨死身边的战友;当二儿子戴斯蒙德也当了兵,父亲终于道出了他的切肤之痛:“即使你抓住那一点儿机会活下来,你也不会感谢上帝。”




然而戴斯蒙德依然入了伍,只不过他不肯拿枪,他说:“我不杀人,我只救人。”


放在今天,这样说话的人基本就会被打上“圣母婊”的标签了,更何况,他还是在军营里说出的这句话。他的战友们视他为耻辱,轮番给了他点教训;他的教官视他为奇葩,当着所有人的面嘲笑他:“我们的大兵道斯,他不相信暴力,所以,打仗的时候可别指望他会救你。”


杀人与救人,构成了这个故事的矛盾与冲突,也带来了一个关于战争的永恒疑问:杀人,是拯救世界的最后办法吗?



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懦夫,但他说,这是他的信仰,他严格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Seventh-day Adventist),拒绝一切杀戮,他向上帝发誓,连枪都不能触碰。在他的信念里:“当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我只想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这才是我为国参军的目的。”



而后,镜头转向了二战中最惨烈血腥的战役之一——冲绳岛战役。历史记载,在该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


在攻打钢锯岭的战斗中,当一位位刚建立起感情的战友纷纷倒于血泊,当每个人在日军压迫式的扫射下疯狂地寻找武器时,戴斯蒙德依然不肯拿起武器复仇,他的军医身份,要求他把救人当作第一使命。


也是从这开始,你会庆幸这部片子没被拍成3D,因为如果是3D的,那种无法言喻的残酷和血肉横飞的恐惧,会一帧一帧地冲击着你眼球,每一个镜头都在告诉着你战场不是游戏,不论你玩了多少种二战游戏,不论你的车库里有多少量顶级名车,在生命如蝼蚁一般脆弱的地狱里,心跳到窒息才是你能做出来的合理反应。


在出征前还被战友们视为胆小鬼的戴斯蒙德,就是在这样的人间炼狱里,用绳索、或徒手救下了75名战友,哦,还有几个重伤的日本兵。这倒不是美国人故意升华自己,这让我想起了在《珍珠港》里一个日本飞行员刚要投弹时发现地面有一个小孩在玩耍,于是他压低飞机高度挥手示意小孩离开,然后在小孩跑开后他才轰炸了仓库,这自然是有些想当然的当不得真,但美国人这种把残酷中哪怕一丁点的善给展现出来的做法,却正表明了他们对对手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期盼。



影片里美军一度占领了钢锯岭,但又被地道里涌出的日军击退。迎着美国海军的炮击,躲着扫荡战场的日军,戴斯蒙德一次又一次孤身返回绝地,救下每一名一息尚存的战友。


“上帝,求求你,让我再多救一个。”


戴斯蒙德一次次重复着这句话。他不仅给了濒死的战友活下去的信念,也给了还在冲锋的战友继续战斗的勇气,因为那个只拿圣经不拿枪,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的戴斯蒙德此刻在他们心里已经不再是胆小鬼,而是一道神迹,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既然上帝与我们同在,胜利又怎么不属于我们?



至此,杀人与救人的区别,这场战争的正义性,都变得清晰可见。这就是《血战钢锯岭》为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交出的答案——解决战争的终极办法不是恨,而是爱。看起来很天真很白莲花不是?但细想一下,若没有仇恨和贪婪,又哪里来的战争呢?虽然有为美国近年来的好战形象洗地的嫌疑,但不得不说,这个地洗的太高明了。


当然,不同于我们的抗日神剧,在《血战钢锯岭》里,导演也充分尊重了日本人的信仰,作为敌方的日本军队无论是誓死捍卫据点或迎着喷火枪发起疯狂的万岁冲锋,还是最后投降时的视死如归,都在传达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日本人也在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只不过此信仰非彼信仰,谁正谁邪,谁信仰的是上帝谁信仰的是撒旦,观众们早已了然于心。




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人道主义、英雄主义、杀戮与救赎、信仰与偏见,都有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熔于一炉,满满的都是正能量的元素和让人吃不下饭去的血腥,这不能不让我联想到我朝的抗日剧,在多数的抗日剧里,中国人民曾经的苦难似乎都变成了喜剧,而作恶者也都变成了被戏弄的对象,试问这样的剧情下,恶呢?去问问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真的觉得电视剧里的鬼子是可恶的吗?或者举个例子:他们会觉得《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弱逼反派灰太狼先生是可恶的吗?一面强化仇恨,一面弱化是非,这样的导演们,真应该跟美国佬学学,别天天拿经费和技术不足做挡箭牌,你们真正缺的,是用心和底蕴。




每一次战争,都是对人类贪得无厌的教训。而好的战争片,为的是让人们纪念英雄,而不是羡慕英雄,英雄不是耽美同人文里的霸道总裁,他们需要的是被敬仰不是被羡慕,我相信每一位英雄牺牲时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后代也成为像自己一样的英雄,因为他们的牺牲就是为了换取后辈们一个平安祥和的生活,绝不会是希望后辈们整天都在活在叫嚣战争的世界里,毕竟——


战争是一场噩梦,谁做过,谁知道。



 点此查看历史文章:  


别意淫了,世界上没有小中国,六星红旗纯属谣言


让白人拯救中国,这可能是中国最接近丧尸题材的大片了


很遗憾,崇拜希特勒和崇拜侵华日军基本没任何区别


台湾同胞来大陆秀优越,惨遭网友们打脸爆笑实录


那个说出兵1000就能搞定中国的黑人总统,被一个保安拽下台了...



——  END  ——

 文字 | 空sir

图片 | 网络

空中手游:一个爱聊军事的手游自媒体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