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友们,人命这么轻贱吗?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8





写在前面


这篇文本来不应该出现的。

 

真的不应该出现的。

 

今天上午突然来的消息:

 

前不久因为欠下巨额债务自杀,最后微博接力救回来的女孩一家人,“因为不堪网络舆论压力”(警方语),又一次自杀了。

 


这次成功了,两死一伤,两条人命。

 

女孩也死了。

 

 

2018年5月20日。

 

这个女孩在微博直播自杀,定时发布了遗书,被网友接力救下,送医抢救,活了下来。


事后大家得知是因为女孩父母欠了上千万的债务,无力偿还。



第二天女孩发布了微博表示感谢大家,会继续活下去,工作还钱,并且拒绝了网友的打钱。



但剧情在第二天晚上产生了180度的反转。

 

女孩被网友调查出在几个月前还有过出国游玩的记录,在游戏上也充值了上万,手机也用的是Iphone X ,还有疑似其埋怨亲戚不用拆迁款帮忙还钱的截图出现。

 

前三样最后都得到了证实,女孩确实有问题,这时候舆论开始强势反弹。


一时间更是各种各样的传言四起,真假难辨,由于感觉自己上当,大量的网民聚集在了女孩微博下面开始谩骂,讽刺



(右上角的点赞量触目惊心)


一部分网民开始了对女孩一家的人肉和骚扰,身份证,家庭住址,遭到公开。

 

谩骂短信和骚扰电话也开始涌入女孩一家的生活,用办案民警的话说“后来他们连我们警方的电话都不敢接了。”

 

后来的事情你们也已经都知道了。

 

女孩死了,父母一死一伤。

 

这还不算完,真正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的是,是女孩死后,微博上的舆论风向。

 

评论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忙于撇清这件事和自己的关系,阐述这件事和自己无关的行为逻辑。

 

他们有如接力一样搬出女孩之前的这些“不正当行为”,证实的,未被证实的,再次予以谴责。

 


然后站在债主的角度对这一家人的死进行定性——“不负责任,心疼债主”

 

甚至偶尔还能看见死有余辜,活该这样的劣词。

 


一旦有人提出女孩的死网友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齐刷刷搬出“圣母逼”,“道德高地不冷吗”这样的金句进行讽刺。

 


听起来好像网络上的这群人对于这两条人命,一点责任都没有?

 

他们是无辜的?


放屁。

 

 

 

我们从一部预言式的电影聊起。

 

《搜索》

 


这是陈凯歌2012年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当年这部电影是被定义成猎奇向的,故事夸张,不合逻辑。

 

甚至有影评人说“就是一件屁大的事,被陈凯歌放的虎虎生风”


但他们估计怎么也没想到,在电影上映后的这六年里,和剧情类似的“猎奇事件“竟然会在我们现实中不断上演,而且一次比一次炎凉。


 

《搜索》的故事和我们今天的事尤其相像。

 

女主叫叶蓝秋(高圆圆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秘书。



一次例行体检,发现自己患上了淋巴癌,晚期,无药可救。


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开出去没几站,突然被要求给一位大爷让座。

 


沉浸在对自己患癌惊愕中的叶蓝秋,气急着拒绝了让座。


还对大爷说出了十分不敬的气话“要做就坐我腿上”

 


这个过程被车上的一位记者拍下,并且故意将恶意进行放大,发布在了当天的头条电视节目中。

 

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斥责她道德沦丧,一场可怕的“人肉搜索”也由此开始了。

 


叶蓝秋的照片,姓名,手机号,住址,工作地址被陆续扒出发布在了网络上。

 


而叶蓝秋老板的妻子也跳出来说,怀疑她在勾引自己丈夫,但也仅仅是怀疑,并没有证据。

 


可道德泛化已经开始了,人们觉得坏人就是坏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坏的,传言即使没有证据也大概率是真的。

 

所有人都开始了自己的揣测,就和我们今天的这个女孩所遭受的一样。

 

“如果没有被小三逼到绝境,哪个妻子会愿意在外面出自己丈夫的丑呢?”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死,怎么可能这么大张旗鼓发到微博呢”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在传播中语言就这么开始失真

 

叶蓝秋从“可能是小三”,逐渐变成了“叶蓝秋就是小三”。

 


我们的这个女孩也从当初“可能是假自杀”,慢慢在舆论中变成了“就是演戏假自杀”。

 

而最后的结局,电影和现实竟然也严丝合缝的重合到了一起。

 

叶蓝秋,自杀身亡。

 


 

叶蓝秋有错吗?当然有。

 

故意不让座的道德问题,对老人不敬,患癌后向老板借钱100万未还。

 

和那个女孩一样,叶蓝秋无疑是有问题的。

 

但因为这些错,她们真的就活该这样被谩骂,被人肉,被骚扰?

 

真的死不足惜?

 

你也许在想,你不过就是在她能看到的地方说了她几句,嘲讽了她几句。

 

“她有问题,我这么说几句有什么错误吗?”

 

确实,你的这几句发泄嘲讽,好像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你们好像忽略了,当它被乘以一千,一万,甚至十万。

 

成千上万的人用和你一样的想法,去把伤害施加到一个个体之上。这种舆论崩塌的能量,要压死一个人实在太轻而易举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况且,不管那个女孩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因去死,在当时她都已经是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了。

 

你可以觉得她不值得同情,你没有义务去同情一个欠钱不还的人。

 

但你也得同时明白,谁也没有资格去把她往悬崖之下推。

 


 

最后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她们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

 

我把《搜索》拿出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电影和这次事件有一个最大的相似点:


她们的自杀,除了网络暴力之外都有另一个动机。

 

一个是患癌,一个是欠债。

 

所以我看到大部分的涉事网民都在拿这点为自己开脱,本来就是他们欠债自己想死,和我们无关。

 

咋一看好像没什么逻辑问题。

 

但你只要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他们的话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诡辩。

 

用最基础的概率学就可以推翻:

 

从那个女孩说出“以后不会自杀,会继续工作还钱”开始,她的未来就产生了两种概率:

 

一种是真的好好生活,好好还钱。

 

一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依旧被这千万债务压死,又一次自杀。

 

或许面对两千万债务和高息,后者的概率会更大一些,但谁也不可以否认前一种的存在。

 

而这些网民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逼她们去自杀,而是直接用网络暴力把第一种概率抹杀了。

 

“你有错,就不能让你好过”


这条路被你们彻底堵死了,他们能选的还剩下什么了?

 

嗯?


闹够了吗?



写在最后


老实说,这好像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写网络暴力了。


从那篇我的亲身遭受,再到产妇坠楼事件,再到江歌案,最后到这次女孩之死。


很有意思,每一次这样的文出来,我都要在后台遭受一次小型的“网络暴力”,失眠上好几晚


今晚估计也不例外。


而令人难过的是,我也早已经想不出什么新词汇,生出什么气力,去对抗这些东西了。


关注我久的读者应该都还记得,上次之后我说过,不会再写类似的选题了。


可他妈这次是两条人命啊,我真的不明白你们到底是有多大的仇恨,死了都还要这么去轻贱?


你们是没有逼死他,但你们没发现是自己递出了那把刀吗?

 

别骗自己了,你们手上有血。



音乐/彩虹山—文雀

配图/《搜索》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