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狗13》,只有狗B

脖子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7



写在前面

 

我睡眠质量一直不好,尤其最近两年经常做噩梦,场景都挺凶残的。要么是在公厕里被陌生人强奸,要么是被卖给老头逼着我跟他生孩子,醒来后一身冷汗,蒙头大哭,告诉自己别怕都是假的。


比噩梦更凶残的,是这些场景里总是出现我妈,她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参与者。


我上网查是为什么,得出的结果是,童年受过的伤害在长大后会以潜意识的形式出现在梦里,而往往出现最频繁的人,是造成童年阴影最多的人。


确实,我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里,没有沟通,只有暴力。


小二年级的时候,我妈用一米长的木质裁衣尺追着我砍。我嚎叫着绕着客厅逃,我妈下手没有一点迟疑。当时是夏天,我从头到脚都是一条条殷红的血印。打完了我妈是后悔的,她怕我告诉我爸,给我穿上长衣长裤,把我蒙在被子里不让我下床。


对我来说,暴力所带来的身体疼痛会随着时间消散,但记忆不会,它潜藏在你大脑的最深处,用梦的方式提醒你:你曾被最亲近的人这样粗暴的对待。

 

看到这里,加上标题,你们应该也都猜到我今天想说哪一部电影了:

 

《狗十三》

 


这张海报很多人应该都还没见过,它来自五年前,《狗十三》还叫《狗13》的时候。

 

五年前的这张海报,很干净,没有什么太多文字性的渲染。

 

仅仅就是一个标题,一个牲畜名,两个潦草的像字母一样的数字,便比过了后来千言万语的愤懑表达。

 

《狗十三》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青春电影。

 

但它和其他的所有青春片都不同,没有堕胎,出走,撕逼,甚至连青春,爱情都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借着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内心世界,去折射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驯化意识。

 

往小了说,这是一群大人,两只狗,一个少女的青春故事。

 

往大了说,这是一个少女如何被成人世界招安规训的恐怖故事。



不满

 

李玩13岁,因为父母早早离异,被扔在爷爷奶奶家放养,跟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她十分敏感,又有些脆弱。


父亲对李玩的成长陪伴缺失了很多,以至于再婚生了一个弟弟都不敢告诉她。为了讨好女儿,父亲买了只狗安抚李玩,李玩爱好物理,给狗取名爱因斯坦,可她刚和爱因斯坦培养出感情,爷爷就不小心把狗弄丢了。

 

当时的李玩不会想到,这只走失狗是她推开成人世界大门的第一步。

 


反抗

 

一开始李玩是愤怒的,因为大人们没有找狗,没人在乎她的感受。继母买了双旱冰鞋,试图用另一个礼物安慰她,父亲则搬出一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爷爷很辛苦,你差不多得了。

 

李玩的情绪渐渐升级为反抗,她推倒了爷爷,拒绝继母带来的新爱因斯坦,她和高放去酒吧喝酒,用青春期少女的方式向大人们宣战:


我想要的不是玩具,不是狗,是你们的关注和陪伴。


然而李玩想要的都没有,她对父权的反抗又一次在武力的威胁下失败,父亲敲碎了李玩手中的酒瓶,扇了她两巴掌。毕竟,在父亲眼里这只是不懂事,只是叛逆。

 

这算是电影中第一个高潮,问了许多朋友,大家都是在这开始掉的眼泪,因为我们好像真的都很难逃过小时候的那一记拳头。

 

成年人习惯用武力宣告主权,他们从没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完整的人,只是一个可以随时发泄自身情绪的出口,用来排解自己的痛苦。所以等他们气消了,会来跟孩子道歉的,会抱着你说:

 

“你要理解爸爸,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你不是想看天文展吗?爸周末带你去。”


 

电影走到这里的都时候我愣神了好久,印象里我妈用尺子砍得我浑身淤血后,也是这样抱着我道歉的:


“你不是想养小兔子吗?妈明天带你去买。”

 

可是李玩没看到天文展,我妈也没给我买小兔子。

 


顺从

 

我输了,李玩也输了。

 

最后我们好像都不可避免的选择了顺从,教室里被打死的蝙蝠,楼上被120抬走的鸟人,都在暗示我们,自己不过是家长们豢养的一只小动物,被粗暴的送过来,再粗暴的夺走。没人知道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就像高放以为亲吻和抚摸是安慰,但李玩其实只需要了解。

 

就这样,李玩在慢慢朝着大人们期望的方向长大,她能在饭局上喝下一大杯牛奶忍着不吐出来,能拿下省级竞赛奖后面不改色,能在父亲问她有什么愿望时,平静的说:


“我想知道爱因斯坦被送去哪家狗肉馆了。”

 


李玩默认了这个结局,她不再抗拒“长大”,那个借堂堂之口说出的单词“hypocritical”有了它的意义,李玩变得成熟,识大体,懂眼色,成人世界里的伪善,她学会了。


从动物收容所出来,李玩说了句谢谢,她谢谁呢?谢谢父亲答应她用竞赛成绩换爱因斯坦的下落吗?谢谢父亲没有真的把狗送去狗肉店吗?谢谢父亲提议要再送她一只爱因斯坦吗?


她也不知道谢谁,爱因斯坦没有了,爱因斯坦的替代品也没有了,她在这个家里唯一能做的,就是顺从,无条件的顺从。


当李玩把那块狗肉塞进嘴里的时候,饭桌上的人都松了口气。

 


李玩终于完成了这场成人礼,她跨过了成长的阵痛,被捏成了社会需要的形状,向伪善的成人世界更近了一步。


很久以后李玩在街上遇见真正的爱因斯坦,只是平静的对它的新主人说一声抱歉,然后转身离开。

 


《狗十三》与其说是青春片,更像是家庭伦理片,它把中国家庭父子三代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展现出来。


导演没有只站在李玩的角度控诉父母,没有一对父母不辛苦,他们在酒桌前推杯换盏,曲意逢迎,都是为了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给家庭更好的生活。

 


父亲听着《再回首》痛哭,他知道自己不是好爸爸,但是他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亲也是在生活的压抑下被驯服的爱因斯坦。

 

我相信能被这部电影触动的,大多是还没“真正长大”的孩子。


我们伤痛的成长记忆没有消散太久,所以能共情李玩,能替她难过。可如果十年后我们做了父母,会不会也这样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可能会吧,我不敢想。

 


导演把这个悲剧性的问题抛出来,但好像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的结尾是昭昭在滑冰,昭昭也不喝牛奶,他学不会滑冰,被教练从冰上拉起来,摔倒,拉起来,再摔倒。教练听不到他的哭诉,李玩听得到,李玩也爱滑冰,但李玩帮不了他,她就是这样长大的,昭昭也会这样长大。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有尝试给爸妈买票,让他们也去看《狗十三》,可想想还是算了。我幻想过一百种结果,他们看完会说什么,但始终没勇气期盼一个温暖的答案。我甚至能想象到他们看完这篇推文是什么反应,会说我不懂感恩,会让我学会知足。

 

我永远不会告诉我妈她经常出现在我的噩梦里,因为不会有任何回应。

 


写在最后

 

所以电影里的13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数字吗?是李玩的13岁吗?是在寓意成长吗?

 

它什么都不是。

 

它只是一句痛骂,只是一句痛骂,只是一句痛骂。

 

只是一句狗B。

 

敬我们置身的这个虚伪的成人世界。




音乐/Glow Curve - 死在旋转公寓

配图/《狗十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