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同性电影也有今天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5



前面


这是一篇关于《谁先爱上他的》的旧文了,有些人应该看过了。


它是三个月前我还在台北跑金马的时候写的,当时因为提了台湾的某个政治活动不得已删掉了。


而昨晚,这部在台湾引发现象级讨论的《谁先爱上他的》终于在网飞上线,以影像跨越海峡和我们见面了。


昨晚我的朋友圈几乎被它刷屏了,主演邱泽的表演也被刷上了热搜。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我们对台湾地区的一部同性电影产生那么高的关注了,


很兴奋,也是时候再把这篇文翻出来,让它见光了。




正文


我到达台北的那天,离台湾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全民公投还有12天,同时也是台湾彩虹骄傲游行结束后的第14天

 

整个台湾的舆论环境好像都在等什么发生。

 

然后,这部片子便来了。

 

《谁先爱上他的》

 


贴在这部电影上的标签很多。

 

豆瓣8.6的高分。



金马奖观众评分第一(截至写稿的那晚)。

 


台北电影节五项大奖。

 

金马奖八项提名。

 

 

金马提名数前五的电影中唯一一部台湾电影,唯一一部同性题材。

 

这些标签词,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自然免不了观众对其赋予一些特殊的历史意味。

 

可它偏偏又好像和大部分的同性电影都不同。

 

没有《每分钟120击》那样激烈的发声和反抗,也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样浪漫的同性爱情故事。


它更像是张艾嘉的《相爱相亲》,用日常化的拌嘴,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巧妙兜装了四个人充斥着不幸的生活。

 


刘三莲是一个同妻,这件事她是后来才知道的。

 


是的,她被一位同性恋骗婚了,当他的丈夫宋正远和他摊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迟到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国中。

 

从宋正远收拾东西,摔门而去的那一刻开始,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彻底的毁了。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她也不知道是该觉得难过还是好笑,宋正远得了癌症,去世了。本以为宋会留给他们母女的保险金,受益人却被他填上了自己同性伴侣高裕杰的名字。

 

她自己倒也不在意什么,只是那是本来要给自己倾注一切的儿子,用来出国念书的钱。

 

她怎么也气不过,便开始日日去堵高裕杰的门,讨要保险金。

 

高裕杰是一个小剧场导演,剧场没有观众,生活穷困潦倒。

 


刘三莲每天都在骂他是小三,他从没有反驳过什么,至多回一句,我比小三多一根,我是“小王”。

 

但他也想不明白,明明宋正远是先爱上他的,或者说,是只爱他的,为什么要这样去假装一个“正常”的人,组建一个“正常”的家庭,不惜毁掉一个女人。

 

他也问过宋正远,但宋告诉他,“让爸爸妈妈不难过,不伤心,就是我们的责任”

 

等他再追问“我不懂为什么我爱你会让他们难过”,宋便沉默了。

 


到宋死,高裕杰都没等到这个答案。

 

他是恨宋正远的,因为宋正远说恨比爱容易放下。

 

至于保险金,他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那是留给他的。

  


很苦吧,这是两个受害者的生活。

 

只要随便挑选他们其中任何一个的视角,整部片子便能轻易产生摧枯拉朽的压抑和绝望。

 

可导演偏偏不这么做,而是转而挑选了夹在其中的儿子,作为电影给予观众的视角。

 

用青春期孩子的幼稚,想象力,小情绪,趣味,去揣摩和解构整个故事。

 

妈妈在他眼里是个泼妇,和很多中国妈妈一样,用自己侵略型的教育方式,控制着孩子的一切。

 

而高裕杰在他眼里,是个谜,他不知道这个男人是如何抢走自己父亲的,他和妈妈到底谁先爱上爸爸的,他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同时也想找机会把保险金偷回来。

 

便趁着和妈妈的一场大吵,离家出走,住进了高裕杰的家里。

 

故事,也就从这里正式开始了。

 

 

大概由于台湾金牌电视编剧徐誉婷的操刀,这部片子在叙事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电影开篇就是一场三位一体的激烈冲突。

 

刘三莲带着儿子去问高裕杰讨要保险金。

 


她骂高裕杰是破坏别人家庭还骗保险金的“死Gay”

 

对保险金还毫不知情的高裕杰觉得陈玉莲“莫名其妙”。

 

儿子觉得刘三莲整天像个泼妇“丢人”。

 

刘三莲又拼命的捂住儿子的耳朵,不让他知道父亲其实“喜欢男人”

 

高裕杰知道刘三莲的不容易,又在斥责她儿子不可以对她妈妈没礼貌。




三个人高频率交替的台词骂街,干净利落的剪辑。

 

草草八分钟的戏。

 

就把人物关系,性格,行事目的交代的明明白白

 


你看到的是一团乱麻,但他们就像是一个难解的莫比乌斯环,互相连接,又互相怨恨,有意或无意的想毁掉彼此的生活。

 

而后也是因为上面这些东西,让它的关注视角显得非常难得。

 

它没为同性代言什么,也没表现出任何的偏倚,甚至主创说,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剧本阶段的时候,就没想过为同性伸张什么。

 

里面只有各色各样的闹剧和悲剧,有好人,有坏人,也有受害者。

 

这三个标签同时又是重叠的,不设泛化,他在剧作上所设置的语境,会让你对戏里的每一个角色产生包容甚至同情。

 

当你对刘三莲的苦难产生同情的时候,你又眼睁睁的看着她为了逼高裕杰给钱,把高喜欢男人这件事残忍的告诉了他年迈的母亲。

 

当你对高裕杰的小三身份产生厌恶的时候,他的善良,同性群体生存环境的不易又让你包容了起来。

 

电影没有美化或者夸大什么,没有去明确的帮你定义谁是受害者,谁是坏人,里面都是真实的,会哭会闹,会自私的“人”。

 

而这种设定最大的价值,就是“剥夺”了观众的评判冲动和存在,让你无法用传统的道德观去评判什么,转而更多的投入于电影里生活顿挫的氛围中。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是我看到过的第一部以同妻的角度,去探讨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一公共议题。

 

比起传统的说教,宣讲,喊口号,这个角度显得柔软的多,但它所迸发出的能量却又是远超前者的。

 

因为它并不是在给出答案,而是让观众产生一种宝贵的思考: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大量同妻的产生?

 

是什么导致一些同性取向者不得不以欺骗毁掉一个女人的一生?

 

和自己爱的那个人在一起不好吗?

 

为什么“我爱你”会让爸爸妈妈难过?

 

为什么他们不能结婚?

 

为什么呢?




本来原文还有个结尾。


这次就只能删掉啦,但写到这也够了。



音乐/峇里岛-李英宏

配图/《谁先爱上他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