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没有百亿女星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6




写在前面


这件事其实早该聊聊了。


春节档一个王带四个二,为我们一口气炸出了三个百亿男星。


吴京,沈腾,黄渤。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三个演技过硬的男演员抱团登顶,没给流量一点机会。


那一阵微博也很热闹,就像是刚纳斯达克敲钟的上市企业,热搜上时时刻刻都可以刷到他们仨谁的票房又创了新高。


现在热闹也差不多过去了。


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这件事在开心之余,是否还在折射了一些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女星去哪了?




为了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去猫眼整理出了华语男星,女星的票房TOP10榜单。


先看看男星吧。


 (上角标数字是因为原榜单是全球范围)


我发现这个排行榜有两个特征很有意思。

 

第一个是年龄。

 

大多是中年男星。


十位男演员有八位在40岁之上,有三位在60岁之上,整体区间在40岁—70岁,平均年龄46岁。

 

另一个是他们的业务水平。

 

整体都非常过硬。


如果以表演奖项为衡量标准的话,十人中只有沈腾和井柏然未拿过影帝。

 

但哪怕是这俩没拿过的,身上也照样有“中国喜剧杠把子”和“流量转型演员成功代表”这样的实力公认。

 

那这两个特征说明了什么?

 

说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对男演员的要求是,你必须努力磨练演技,只要演技过硬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迈入中年的时候报答于你。

 

越努力,越老就越香,越香越意味着出头和观众认可。

 

这看起来好像就是个很常识性的演艺圈鸡汤。

 

但这个常识鸡汤,在女演员这里是完全失效的。

 

女性前十位是另一幅风景:



白百何,舒淇,卢靖姗,杨幂,林允,张雨绮,赵今麦,马丽,景甜,李宇春。

 

40岁以上的只有一位舒淇,总体区间在20岁—45岁之间,平均年龄只有31岁,中生代的女演员在这个榜单几乎消失了。

 

而且演技业务能力和这个榜单也不再有什么正比关系。

 

十个女演员中能勉强和演技派沾边的,只有白百何,舒淇和马丽。


拿过影后的更是只有舒淇一人。

 

另一方面,比起男星的超高票房累计,女星的票房数据几乎都差了口气。

 

头名的白百何深陷那桩莫须有的出轨丑闻,已经有两年没涨过数据,第二名舒淇的63亿,勉勉强强排到男星第十。

 

是男星太高了吗?

 

不,是女星太低了。

 

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

 

当我们一炮三响,用一个春节档炸出三个实力派百亿男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想,那些同样演技派,同样上了中年的中国女星都去哪了?

 

我来跟你们说她们在哪。

 

姚晨在16位,周迅20位,刘嘉玲25位,李冰冰34位,章子怡41位,巩俐52位,汤唯59位。


很意外吧。


 

前一阵焦俊艳和张小斐因为一番话上了热搜。


(图片来自公众号日本那些事儿)


她形容自己这样30多岁的女演员就像是一屉凉掉的包子,观众们都喜欢吃刚出来的那屉热包子,已经没有人想吃她们这屉了。

 

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听到这群女演员的出声了。

 

第一个把这个话题豁开一个口子的是姚晨:


 

在《星空演讲》上聊起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她说:等到自己生完两个孩子再回到职场中时,事业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十不惑,这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她这个年龄段演员的戏却越来越少,甚至是无戏可拍。

 

从那天开始,很多女演员都陆陆续续地站了出来。

 

《演员的诞生》里左小青说,任素汐说。



杨蓉说。



《十三邀》里俞飞鸿说,《如懿传》之后周迅也站出来说。

 

她们接力似的向所有观众发问:

 

“不年轻,不那么好看,演技就没用了吗?”

 

明明男女演员在表演里打磨沉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可当时间水泼落地,结网过筛,男演员剩下的叫沉稳和魅力,女演员剩下的只是皱纹和老态。

 

这公平吗?


那么问题出在哪?


 

我又要说不中听的话了,根源问题出在我们观众自己身上。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你只要留意最近几年的社交网络,你多少就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亚裔女演员吴珊卓凭借《杀死伊芙》拿下金球影后时,我们不关注演技、不关注作品本身,却对其长相议论纷纷。

 


当于佩尔在《她》里用自慰来象征独立,用和年轻男孩的春宵来证明魅力,我们的张艾嘉却因为和董子健的一吻(《山河故人》),被骂了一个院线周期。


 

这些事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缺少对那一代女性故事的共鸣和尊重。

 

我们潜意识中依旧认为,银幕上的她们应该是恶婆婆亦或更年期老母亲的样子,根本不给一个中年女人保持优雅的机会。

 

这种预设消弭掉了所有的女性力量。

 

当周迅在《如懿传》里的扮相缺失少女感,被众人用“老态十足”的字眼吐槽时,越来越多人无法包容女性演员的皱纹了。

 

就像每年妇女节中国女孩对“妇女”二字的抵触一样。

 

很多人的脑海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对“妇女”产生了身材走样、人老珠黄的刻板印象,从而认定这是一个贬义词。

 

美变得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千篇一律,我们也在用这种单一的审美标准去绑架中国女演员。

 

我们希望银幕上的她们永远十八岁,不允许她们老去,如果做不到,那就重新找另一个十八岁来取代她们,淘汰她们。

 

我们正在失去多元化的女性审美,而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切。

 

 

而在中国目前的票房导向型市场面前,大比例人群的这种审美固化正在决定中国电影是否给予大龄女星量身剧本。


这一点,其实只需要对比一个人就可以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


1995年,46岁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可以在《廊桥遗梦》对着得不到的爱人说“为古老的晚上和远方的乐曲干杯”满眼是只属于那一代女性的柔情。


2006年,57岁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还可以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把登顶时尚的女性主义精英诠释得光芒万丈。


2012年,63岁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依旧可以在《撒切尔夫人》里把这个铁娘子演的入木三分。


主角,永远是主角,只需要演技过硬,她永远有属于自己的剧本。


而且在国际视野里,梅姨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之前提过的于佩尔,天海佑希,帕特里夏.阿奎特都是。


你甚至只需要去留意一下每一届奥斯卡影后的年龄,以及他们拿奖之后的资源,就知道我们的市场出问题在哪里了。

 

国外的这些都仰赖于国外女性题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已经觉醒,有夯实的剧本供她们去发挥表演。


她们完全可以在不依附男性的基础上去诠释一个独立的角色,展现女性魅力。



他们觉得为这样的女性打造出来的角色,是“芳华绝代,风情万种”

 

而我们的意识中,就算偶有作品,也是一句“风韵犹存”。

 

从二十拍到三十再拍到四十的张艾嘉只有自己拿着导筒的情况下,才能用《相爱相亲》去给大银幕注入中年女性的爱情史诗。

 

就连前两年横扫金像金马的惠英红,在大陆也依旧只能得到一些小众文艺片的剧本。



我们一边作着设想,期待《淑女的品格》这种四个精英女性独立生活的作品出现,一边又满足于为了迎合观众的年轻化视觉系人设。

 

市场需求单一,剧本类型不够丰富,把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限定在固有的形象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年女演员能够演的角色彻底受到了局限,她们已然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选择余地越来越少了。

 

这时候,被限制住的她们还有多少可能?


最后


当然,最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大龄女星开始了“自救”。


在经历没戏拍的低谷之后,姚晨选择用自己出品,自己主演的方式完成了《找到你》,向所有观众证明自己这个年龄演的戏依旧可以很“好看”。


俞飞鸿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在乎你》。


这或许是个很好的开始。


但真正该承托起这份“开始”,让其延续,燎原的人。


还是你我,不是吗?




音乐/谁也别管谁-文雀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