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个屁的「地久天长」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6


写在前面


看《地久天长》的时候我哭的很厉害,我从来没有那么对一部电影那么不冷静过。

 

而这种眼泪和里面的所有苦情故事都没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感觉我在看一辆巨大的履带车,在那个时代里,一次又一次地碾过所有中国人。

 

遍地都是带血的车辙印。

 

 

我想起了那个生我的90年代。

 

我出生那一年邓丽君去世了,山东还遭了风灾,死了一百多个人,还有一个我到现在也记不住名字的会议召开,爷爷说那天之后计划经济彻底转向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的大幕拉开。

 

这是我记忆的极限了,是我记事后从家人的只言片语里拼凑起来的,再要多说一些可能就要借助书本和老照片了。

 

老家相册里一直有一张我穿着红色羽绒背心站军姿的照片,背面写着摄于1998年。

 

那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每天电视荧幕上都会有抗洪官兵抢险救灾的新闻画面。

 

我也不知道是谁给我突然买了一件红色的羽绒背心,它像极了那些官兵的救生衣,我便整天穿着,这大概也是那个军姿和那张照片的由头。

 

只是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那场洪水带走了4000多个生命。

 

再后来就是中学,我正好遇到了一个因为洪水举家搬迁过来的男孩,他对我说,他只是几十万多无家可归者中的一个。

 

也是在那一年,国企改制,全国大批工人下岗,“下岗分流、买断工龄”这些词成为那几年新闻报纸,邻里谈资的高频词汇。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正是我出生那年的那个会议,为这场爆发埋下了一个微妙的伏笔。

 

第二年春晚上,黄宏按着打气筒豪迈地喊出了“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我被电视机里的叫好和掌声轰得震耳欲聋,也被电视机前全家人的面无表情惹得困惑不已。

 

 

可这些时代迁徙里,我始终不是那个被剐出口子的人。

 

等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我也是其中之一,是02年的时候。

 

那年中国深化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问世,基层却执行困难,众口难调,我爷爷又刚巧是负责执行的村长。

 

因为无法顾及所有人的周全利益,村子里的一个利益未得的人在一个深夜拿着砍柴刀堵在了我家楼下,我到现在都记得那晚他在喊了什么,他用方言喊着我爷爷的名字,说,“我要杀了你孙子”。

 

那把刀有些锈了,但依旧被月光照得明晃晃的。

 

很奇怪,我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不到任何的害怕,只是觉得有些唏嘘,那个人和我们好像都是被时代推着走的人,像被关进斗兽场的一群猛兽,只知道互相折磨。

 

也是在那件事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留意一些时代的车辙印。

 

比如那个叫“计划生育”的东西。

 

小时候我也奇怪过,为什么父母都有兄弟姐妹,我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大多独生。

 

其实我在和小朋友玩探险游戏的时候,翻到过那本红皮的计划生育证,也偶然见我爸抽着烟和我妈谈起“结扎”“放环”这样的名词。

 

但在那不经事的年纪里,我一直没胆量去问什么,等我有了这胆量,我也已经有了自己弄明白的机会。

 

被我弄明白的不止这些,还有那几年中国蹊跷的高堕胎率和一个叫“失独家庭”的特色名词。

 

 

我好像说了很多和电影无关的东西,可电影讲的其实也就是这些东西。

 

只是主角成了我们的父辈,换了视角,换了叙事结构。

 

而我恸哭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发现不论怎么换主角,换视角,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这些破事。

 

这些事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好像都是重叠的,我们都在车辙下,逃不掉的。

 

《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很长,175分钟,近3个小时。

 

这三个小时里,王小帅把共和国的这30年,从灰尘里翻了出来,一点一点扒拉干净,然后把很多年轻一辈都不曾知晓的时代事件,狠狠的砸向了几个中国普通家庭。

 

就像我今晚这篇文啰嗦的开头一样。

 

王小帅对那些车辙印的捕捉也异常贪婪,从知青下乡,严打运动,到国企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南下淘金热,再到跨度更长的计划生育,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房地产造楼运动。几乎所有被允许讲述的,都没有被他放过。

 


如此宏大的野心,自然也意味着更高的叙事风险。故事如何避免电视剧感和填鸭感,都是手执导筒的王小帅必须掂量的东西。

 

好在他在叙事层面找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方式:

 

用相对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将时间线彻底打乱,倒叙配合闪回,一开始就抛出悲剧性的果,再用后面的故事解锁因。

 

最后设置了多次“多角度重复叙事”,便成功强化了电影感。

 

而为了防止观众被纷繁杂乱的时间线绕晕,他又在其中埋入了一条贯穿性的线索,用这条线索串起所有故事。

 

什么线索?

 

细心的观众应该已经发现了,就是《地久天长》的英文名:So long my son(再见,儿子)—整部电影主角和自己四个孩子的四次告别。

 

而这四个孩子被寄托着的又不止是血脉亲情,更多的是时代投射。(以下剧透)

 

比如这第一个孩子,他甚至都没有从丽云的肚子里出世,仅仅就因为他是那个子宫里孕育的第二个孩子,因为外面世界里那个叫计划生育的条文准则,被强制扼杀在了母体里,而他也不会知道,那个他本该叫妈妈的人,在他之后就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拉着丽云去强制堕胎的人是她的好友,叫海燕,工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任。

 


海燕从未表达过歉意。

 

丽云也无法去责怪海燕什么,因为她知道,海燕也只是个政策执行者。她也清楚,他们已经注定要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一批独生父母,逃不脱了。

 

丽云和耀军的这种认命,一直维持到他们儿子刘星溺水身亡的那一天。

 

这是第二场告别,和他们唯一的孩子。

 



失独家庭。

 

这个时代新词,丽云在报纸上看到过,却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遇上。甚至比报纸上还要不幸一些,自己连生育能力都已经没有了。

 

她永远不会再有孩子了。

 

她和耀军怎么也想不明白,刘星一直是怕水的,为什么会跟着海燕的孩子浩浩去水库游泳,又为什么会在那么多会水的孩子面前溺死。

 

海燕也吓坏了。

 

她不知道自己儿子做了些什么,但她知道这件事浩浩一定有责任,而丽云失去生育能力又是因为自己。

 

双重的愧怍亦或害怕,让她一下子垮了。


 

对于海燕和丽云两家人来说,这几年发生的事情太多,也太快了。

 

明明好像前一阵他们所有还聚在一起听着《友谊地久天长》,回忆着当年知青下乡的聚散离别。

 

可转眼,各种被称作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开始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偷偷响起,他们不知道是时代走的太快,还是自己走的太慢。


 

身边的人有的因为国企改制,被买断工龄,成了下岗工人,有的仅仅因为参加社交舞会,遇上严打,就入了监狱。

 

散了,全散了。

 

丽云和耀军因为堕胎被厂里评了先进,又因为这个先进被厂里要求发挥模范作用,带头下岗。

 

下岗后,一无所有的他们两个跟着淘金的大部队南下打工,从此杳无音讯。

 

这是共和国父辈的第一个十年。

 

他们好像比现在的我们更老实些,勤勤恳恳,却被剐的遍体鳞伤。不论唱过多少遍《友谊地久天长》也避免不了在那个十年里,以各种不经意的目的互相折磨,彼此远离。

 

 

这只是电影的其中一个小时。

 

还剩下两个小时,对应两个十年。

 

如果说上面那个十年,是遭遇,那接下来的这一个,就是下场。

 

这个十年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告别过去,可好像无一成功,反而越来越糟糕。

 

海燕始终无法排解愧疚,一生都困在精神疾病里,丈夫投身房地产,家财万贯,却比工人时候多了些灯红酒绿,夜夜笙歌。

 


耀军和丽云远走他乡,在一个滨海小城的棚屋里相依为命,他们也试过领养一个孩子来代替刘星,但这种自私的代替,出发点始终不是因为爱,那个孩子不是刘星,也不该是刘星。

 

“刘星”的出走,丽云耀军的默许和身份归还,这是第三个孩子的告别,也预示着他们对上一个十年,从笨拙的回避开始慢慢走向告解。

 


可这种告解又谈何容易,苦难已经写在了他们两个的脸上,每日都在互相提醒那个十年的折磨,像是两把植入肉里的匕首,每每看到,想起,就是一个血窟窿。

 


观众的情绪在这里被压到了最底下。

 

而紧随的第三个小时,直接把之前两个小时的所有情绪引爆,每一个角色都开始为那十年里的苦难寻找出口。

 

出轨,自杀,重逢,死亡,和解。

 

最后一个小时的故事开始和第一个十年形成一个奇妙的叙事回环,又一个没见到世界的孩子,那个空荡荡的老屋好像也被存档了似的,没什么变化,而随着已为人父的浩浩说出刘星溺死的真相,众人在重逢中完成自己的告解。


 

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可又是真的和解吗?

 

当丽云和耀军在电话里听到浩浩孩子降生的消息,他们却正在刘星的坟头沉默无言。

 


当那十年的苦难只换来海燕丈夫的一句“我的楼盘随便挑一套吧。”

 

那一刻,早就没了什么狗屁的地久天长。

 

剩下的沉默与和解,都只是因为他们早已没了再说话的力气而已。


我厌恶极了电影最后的和解。


可我又必须承认,那何尝不是共和国一代父辈的普遍结局。


不该这样,可又能怎么样呢?

 

写在最后

 

今晚写的东西好像有些啰嗦了,也够不上什么影评,更像是篇读后感,忍不住剧透了一些,跟大家说声抱歉。

 

这是我出生在这个国家的第24年了,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依旧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时候甚至也许只是报纸新闻上的一行字,都足以改变某一群国人的整个人生。

 

而我家里人的谈天也早就从邻里逸事,庄稼收成变成了最新房价和拆迁传闻。

 

我们看着银幕上的这群人身不由己,无能为力,感慨,抹泪。

 

可我们何尝不是也正被集体主义裹挟着,在时代里飞速向前。

 

再一个30年,会有谁来为我们抹泪呢?

 

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配图/《地久天长》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