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吹捧杜鹃是一种病

幸韵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5



前面


杜鹃又拍戏了。


这一次是和陈晓搭档拍摄由霍建起执导的《如影随心》——一个已婚男女在巴黎邂逅相爱,最终抛弃家庭双双出轨的故事。



进影院前,我看了一遍预告片。塞纳河畔、交响乐队、教堂顶灯、两个牵着手奔跑的男女……再配合MV式的运镜和剪辑,说刻薄点,如果左上角没有标注片名,你恍惚会以为这支两分钟的预告片是杜鹃和陈晓为某品牌拍摄的时尚大片。



即使带着看场有剧情的MV这样的低预期进了影院,落座之后,我还是失望了。


剧情逻辑混乱、人物行为突兀、旁白代替叙事…这些问题在预告片里已经完全暴露了,豆瓣4.7的低分也给了我电影质量不会太高的预警。



当片头杜鹃穿着长裙大衣出现的时候,同步出现的是「遇上他那一刻,我们翅膀勾住了翅膀,彼此交缠,顷刻沦陷」这种昏头昏脑的唯美爱情语录时,我出戏了。


电影的故事,杜鹃毫无起伏的演技实在无法说服我相信,那个满脸写着拒绝和不屑的女主角会真正地陷入爱情。


她和她的饰演者杜鹃一样,一副不该跌落凡尘,不该陷入情欲里的样子。


但我同时又不得不承认杜鹃的美,即使她跟她饰演的角色完全割裂,但她身上仍然有一种凌厉的、让人移不开眼睛的美。



不光是观众,从她拍的第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开始,导演和摄影师就情不自禁地试图用自己的镜头留住杜鹃的T台风采,甚至因此或多或少地牺牲了影片原本的叙事节奏。


包括现在,在连续接拍了几部五分档的烂片后,外界对杜鹃的态度仍然是宽容的。我们无法容忍一一个爱豆、歌手的烂演技,可这个问题在杜鹃身上似乎不存在。


大家似乎都忘了,当杜鹃站在摄影机前,出现在大荧幕上,她的身份一个演员。



1982年,杜鹃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工。七岁起,父母就送她去学芭蕾。直到二十岁那年,她因为个子太高,不得不放弃芭蕾。



也是在同一年,杜鹃经过几天简短的训练,参加了新丝路模特大赛,获得了冠军,并因此顺利签约模特经纪公司,开启了自己的模特生涯。


2003年,从登上《VOGUE》中国版创刊号的封面开始,杜鹃算是正式叩开了时尚圈的大门。


当时在国外闯荡的亚裔模特并不多,国际上对亚裔模特的接受度也不是很高。最开始,杜鹃也跟那些来纽约闯荡的普通模特一样,抱着简历挤地铁,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跑面试。



机会来得很快,她到纽约的第二年就被香奈儿选中拍片。又陆续在时装周上为YSL、Chanel、Valentino等世界顶级品牌走秀,创下过在时装周上连走43场的纪录,并成为首位进入权威模特排行榜models.com Top50的中国模特。


之后几乎就是顺风顺水的十年。


她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标题称她是「新世纪的新风尚」。


那几年,杜鹃得到了这个星球上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东西。




但谁也没想到,2012年,三十岁的杜鹃换了一个人生跑道。


当时,陈可辛正在发愁《中国合伙人》里「苏梅」的选角。这个角色是黄晓明的初恋女友,梦比天大,一心要奔赴美国。陈可辛在杂志封面上看到杜鹃的第一眼,就确定了要邀杜鹃出演。


这是杜鹃第一次拍戏,选中的角色又是那样符合她的气质:一个心里只装着远大前程的漂亮女孩,因为太知道自己的前程在哪里,所以冷眼视人,主动隔绝一切七情六欲。



凭借这个角色,杜鹃提名了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和最佳女配角,形势一片大好。她开始更多的在电影里露脸,陆续在《纽约纽约》《天气预爆》《欧洲攻略》里出演了好几个前女友、初恋女友的角色,是男人们得不到或者失去了的女人。


但她并不适合这样的角色。


从外表看,她有那样一张凌厉的脸,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她会是偷偷在男生的书桌里塞情书的初恋,或者在某个人心里留下烙印的前任。



看演技的话,不客气地说,杜鹃的演技跟成天被点名批评的流量们并无二致。一样的面瘫演法,一样的演谁都像她自己。


摄影师们无法克制自己对杜鹃气质的捕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杜鹃本人实在没有演戏的天份。在做演员的七年里,暂时也没看到任何的进步。


还是拿《如影随心》来说。


她的脸太有态度,以至于根本不适合做任何大的表情,她最好的表情就是面无表情。愤怒、失望、伤心…这些表情出现在杜鹃的脸上总有一丝僵硬和牵强感。



影片里还出现了大段她在超市买菜、系上围裙做饭的镜头。


该怎么形容呢?


这些画面换个滤镜刊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一点都不违和。玛丽莲梦露披个麻袋依旧是性感尤物,那杜鹃就是提着菜篮还是时尚icon。


这样的评价在时尚圈或者对一个模特来说算是褒奖。但对一个演员来说,演什么不像什么,演谁都带自己的痕迹,几乎是职业生涯的绝症了。



杜鹃不适合沾染上凡尘,惹上人间烟火。她适合活在回忆里,出现在影片主人公的回忆杀里。像冰山一样只露一角,在一个关于远去青春的剪影,影影绰绰地浮现出她的脸。




其实我非常理解大家对她的喜欢。

 

她的闪光点实在太多了。

 

几乎零绯闻,在娱乐圈一直走的片叶不沾身。

 

不开社交账号,自带娱乐圈稀缺的神秘感。

 

仅有的一些名利场,她也不争不抢,所有合影几乎都主动的靠边站,不喜夺人风头。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明明是个女王,却永远只爱坐在社交场的最边上,只吃眼前的菜,只喝杯中的那一口酒,然后冷静又不失仪态地看着眼前的人蹦跳,狂欢。

 

再加上那张本就无法复制的高辨识度脸庞,这些东西汇集到一起的光芒实在是太过耀眼,足够让人遗忘她在电影中的表演是多么的让人失望。

 

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你只需要去任意的信息平台搜索杜鹃,大部分的人都在兴奋的告诉你杜鹃在某一部片里有多美,造型有多傲物,一颦一笑有多高级。

 

你绝对见不到一句。

 

“杜鹃演的真好”

 

这让杜鹃自己感觉到异常烦恼。

 

她已经不止一次的在发布会上对媒体只聚焦她的外表表现出溫怒,采访里她也多次表达过“我真希望离对我脸的评价远一些。

 

她很不希望自己在电影中只当一个肤浅的美学载体,一个漂亮的衣架子。

 


可又很显然她尚没有拿出真正能够让我们忽略那张脸的作品,也没有习惯在一部电影里去当一个没那么美的角色。

 

 四


当然,这不止是杜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把杜鹃符号化了。

 

问过很多朋友,为什么喜欢杜鹃,大家都说,因为她和其他的女明星不一样。

 

不一样,这个词注定了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某个大众主流的参照考量。

 

我记得去年有人通过大数据做过一个画像,去研究各个明星的粉丝重叠度。

 

杨超越和杜鹃的粉丝重合度几乎为零。

 

可以说,完全是两个审美群体在分庭抗礼。在这种意义上,杜鹃的脸还被赋予了一种审美多元化的符号以及不迎合男性审美的女性主义高光,

 

杜鹃的脸成了一部分国人对于网红审美的反抗。

 


毕竟单眼皮,小眼睛,半方脸,宽额头,小嘴巴,杜鹃的这些五官是绝对不会出现在目前对女性的主流审美池里的。

 

倡导不迎合主流男性审美当然没错。

 

可我们好像都没发现。

 

当脱离业务能力去谈倡导的时候,这种追捧只是在滑向杨超越现象的另一个极端,形成一种病态的双标。

 

大众审美内的女艺人业务水平低下是有罪的。

 

而小众审美内的女艺人业务水平低下是可以得到宽容的。

 

这不公平,也不应该。

 

换句话说,审美永远是在流转的,你只需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杜鹃成了大众审美,而杨超越成了小众。

 

这些吹捧,是不是立刻就显得荒唐无比?

 

最后

 

当然,我知道一定也会有人说,杜鹃只是个模特,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严苛。

 

其实只要稍微细心关注一下杜鹃最近几年的动态,你就会发现4年没有走过T台的杜鹃,早就已经将自己的模特身份抹成了过去式。

 

她也不止一次的说过,更希望别人称呼她为演员。

 

我们自然也应该顺应着以演员的业务标准去谈论她,去批评她,去期待她。



音乐/Cicada - 以一种假装放荡的矜持与你告别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