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毁掉杨幂?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11-11




写在前面


我从来没想到会在中国的娱乐生态里看到流量粉丝集体变节这种奇观。

更难以置信这种变节会发生顶流级杨幂的身上。
 


只是短短三天,从官博到微吧,到反黑站再到数不清的普通杨幂粉丝,每个人的微博头像都默契地换上了一张黑底绿字的大字报。
 
“抵制自制,嘉行倒闭”


 
一大群粉丝也到杨幂商演的商场喊话抗议,#杨幂粉丝线下抵制嘉行#的条目也在微博发酵了整整一天。
 


抵制什么?
  
粉丝也列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认为杨幂所属的嘉行传媒在用粗制滥造的自制剧(比如《翻译官》《谈判官》《筑梦情缘》等),用新人捆绑在毁掉杨幂的未来。

而在我发文之前,杨幂当天那条微博底下“你还想当人民的女演员吗?这句话已经被赞到了第一位。




这应该算是国内第一次流量粉丝的反噬。

大概是从五年前开始的,制造明星的渠道已经从以往的“先出现过硬作品,再经由媒体宣传发酵,最后产生粉丝的传统渠道”改成了“不需要过硬作品,只需要原始粉丝”的新方式。


粉丝取代了媒体成为了新的造物主。


用经济学家吴晓波的话说就是“造星的话语权已经从媒体逐渐转移到了粉丝群体之中


而当造星方式进入了这一种迭代,如果艺人依旧没有拿出合格的作品,那一开始喜欢爱豆时候的那种欣赏会被麻痹,转而陷入了一种对自己参与造星的数据竞赛。



这种习惯性的参与感也会在粉丝心理形成一种区别于别人的娱乐立场,最后成为了一种不会轻易改变的执念。


同时,当粉丝越聚越多的时候,他们会充分发挥出一种集群效应,大家秉承着一样的信仰去合力把爱豆打造成一种现象,来让更多的所谓路人注意到自己的爱豆。


随处可见的控评,刷好评,买数据就是这种效应畸变出来的一些互联网产物。


这无疑对于流量明星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毕竟粉丝的宣传手段永远比媒体更加可控,也更加高效,可持续。


但很显然,艺人们都忽略了这种舒适圈的另一面。


当粉丝拿到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他们会像你的父母一样,用为你好的名头,去对产生更多的诉求。


这次杨幂的事情,无疑就是反噬的一次小小预演。




杨幂这件事其实和《上海堡垒》鹿晗风波很像。


一个月前,《上海堡垒》可能有意也可能无意地把问题引向了流量演员鹿晗。


这次,杨幂粉丝一下把问题全部推给了剧,推给了导演,推给了公司。


虽然看上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极端,但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缺乏辩证的傲慢。


舆论因为流量原罪而对鹿晗傲慢,用他表演的问题为剧作的问题挡枪。


杨幂粉丝对主创和公司傲慢,用剧作的问题为杨幂的演技,粉丝的溺爱作了遮掩。


真的只是公司的问题吗?




从杨幂的演艺经历聊起吧。

杨幂一开始完全是老天赏饭吃的那一类演员,自带灵气。



童星出道,刚成年就一手好本子,《仙剑3》,《洪武大案》《美人心计》,随便一个就是口碑收视双达标的现象剧。


但随着2011年《宫》的一炮而红,杨幂跳到了另一条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流量路上。


今天被粉丝当做众矢之的的嘉行传媒当时甚至都还没成立,但烂片烂本子早已经开始占据杨幂作品年表的大部分版面。


《孤岛惊魂》(豆瓣3.3),《命运交响曲》(豆瓣4.8),《小时代》(豆瓣4.7),《小时代2》(豆瓣4.9)


2014年杨幂带着助理,经纪人从老东家出走,三人合伙成立嘉行传媒(信源来自三人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候的回答)

我无从得知是否现在杨幂真的如粉丝所说“最近几年股份被助理架空,稀释,失去话语权。”我只看到在他们刚合伙的那两年,恰恰是杨幂的流量属性最顶峰的那几年。


从2014年初到2016年末,杨幂一共出演了8部电影,5部电视剧。最多的时候一年拍了11部戏。


但这些剧加起来在豆瓣的平均分还不到5分,那三年达到6分的只有《我是证人》和《古剑奇谭》两部,还都是勉强及格的6分作品。



同时,杨幂作品评分开始和上热搜的次数也形成了这一种奇妙的反比,作品评分越低,热搜次数越多。


根据新浪娱乐数据,光2017一年杨幂就上了127次热搜,平均下来2天就会上榜一次(另一说是190次)。


明白问题在哪了吗?


不管是粉丝说的公司“要求”还是杨幂自己的选择,他们会不知道这种口碑的下滑吗?


如果杨幂的作品烂到没人看了,公司会不知道要转型攀上游吗?


问题就在于,他们根本不怕没人看。


拍了8年的烂片烂剧,杨幂依旧越来越火,很多粉丝依旧义无反顾地手拉手,用爱筑起一道围墙,将真实的差评和批评挡在外面,然后无脑地去制造一种好评假象,把喊叫,苦恼,大嗓门当演技去吹。


是谁正在毁掉了杨幂?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部分毫无理性的粉丝和他们的吹捧。


你也只需要那些剧的官微下面翻一下就会发现,现在换头像破口大骂嘉行出烂剧的那群粉丝,和当初拼命控评,吹捧这些烂剧的粉丝,根本就是同一批。



(谈判官的微博)


其实我理解粉丝们当初是为了为爱豆搭积木,要控评造虚假声势,是粉圈的基本功。也理解现在看杨幂年纪大了,依旧在烂剧泥淖毫无长进着急,是你们粉圈的真情实感。


但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追星,真的可取吗?


真的对你们的偶像有什么益处吗?剧的好坏在你们心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当初有她演就是好剧?现在这些剧和她当下突然利益冲突就是烂剧?


这到底是什么追星逻辑?




就这样,粉丝为杨幂制造了一个热度舒适区,公司也顺势把杨幂丢在了一个流量自制剧的汤碗里。


而这两点加在一起,又滋生出了第三个原因:杨幂自我沉溺式的演技停滞。


我们把那些自制剧里崩坏式的表演先放开,聊聊杨幂经手的那些好剧本,《绣春刀2》《宝贝儿》。


这些转型机会,杨幂抓住了吗?


很可惜,《绣春刀2》里她虽然按戏份算是女主,但依旧只是一个不算出彩的功能性角色。


杨幂在里面的表演也依旧为人诟病,《绣春刀2》的豆瓣热评前三页,你几乎看不到一个观众给杨幂盖上演技进步的戳。


质问导演为什么要用杨幂的短评,得到了6688个赞。



《宝贝儿》就更为灾难,我去年专门写过文。


我给她首次想通去服务角色扮丑,去体验生活,学手语鼓了掌,却也不得不承认她的表演依旧浮在皮相上,没有层次感,在镜头前的表演是同质化的,情绪永远靠挤眉瞪眼,只在意人物情绪的结果,不会演绎过程。



全片都用力过猛,太注重表现救孩子的倔,而忽略了很多应该克制的情绪表达。


某种程度上也因为杨幂的参演和题材本身的争议,让这部入围了多伦多展映和提名圣塞巴斯蒂安金贝壳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国内的舆论声场上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豆瓣热评)


要知道,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连一众男鲜肉都开始急于转型的年头了。本就对女演员没那么友好的大陆影视市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收紧了那张无形的流量网。


当粉丝都开始着急一个流量艺人的转型,那必然已经走到了悬崖刀尖。


可这个娱乐圈,谁也不可能既要抓芝麻,又要拿西瓜。


一个流量明星的升起和落下,永远是粉丝,公司,演员本身三者合力的结果。


流量最不同于演员的地方,正是在于他存在一个鲜明的公式,也具有强烈的迎合性。


市场了决定公司行为,是市场帮杨幂在一开始就选择了离流量热搜近一些,离好本子好戏路远一些。


是你们组成的市场假象驱使着杨幂和公司用牺牲口碑,牺牲业务能力长进的机会,牺牲最该被用来磨练演技的年龄,来换取着一次又一次的烂剧,快钱。


所以,何必当初。



音乐/李志-一头偶像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