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的愿望》破灭了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11-11




写在前面

我也想不通这部片子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围绕它发生的一切都太荒诞了:

 

先是愿望被拒绝伟大,成了小小,后来小小也好像不行了。

 

定档成了撤档。


重新上映后,电影和性相关的部分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剩余的部分又和韩国原版几乎一模一样,翻拍成了描摹。


而唯一让片子有过高光时刻的那位演员,在戏外又莫名成了面向电影的维权者。

 

一切都乱七八糟,电影之外如此,电影也如此。

 

《小小的愿望》



 

在开始聊电影前,我们先聊聊什么是性喜剧?

 

虽然第一个词是“性”,但其实性喜剧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性尺度。


性在里面更倾向于是一种手段,用来制造冲突,产生笑料。

 

如果把性喜剧比作一碗方便面的话,性充其量就是那个调料包,少不了,但也不会有谁会想生吞调料粉。


这就是性喜剧和三级片最大的不同。


我们常常看到的大部分校园性喜剧,都是以青春期男性女性的性意识觉醒为切入点。


用那个年纪特有的幼稚懵懂来形成冲突,用个体性焦虑去达成喜剧效果。


最后再从性里出来,让故事落于成长,青春,感动。

 

而韩国原版的《伟大的愿望》的最大优点正是在于,用这种喜剧套路进行了变种,把性元素放进了一场绝症里面。


 

必然要降临的死亡、死前想做一次爱的愿望、为了实现好兄弟愿望不顾一切的傻兄弟。


这三条线全部对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戏剧反差。

 

这种反差的效果好到足以让人忽略电影本身在叙事节奏上的失衡,甚至各种毫无逻辑的起承转合。


如果韩版把这点摘掉,那就成了一碗一点调料都没有的泡面,索然无味,还无益身体。

 

而很遗憾,我们的《小小的愿望》便是这样的一碗泡面。

 



它的所有“性”元素都被拿掉了。


这是《小小的愿望》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最不可抗的一个问题。

 

本来预告片里彭昱畅清清楚楚讲出来的“破处”,出来却成了一句毫无力道的画外音“我想谈恋爱”。


 

至于预告片里:


“我想在我感觉到我自己还是个男人的时候,我就想试一次。”

 

“我不想作为处男就这样离开,我要做男人。”

 


这些强化喜剧张力的台词也都消失的一干二净。

 

全片所有类似“做爱”、“破处”这样的词语都不见了,就连预告片那句“你是处女吗?”都变成了“你会理疗保健吗?

 

开场主角做春梦的画面变成了黑屏,用来出演职员表,只留下了一段撩人无比的背景音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韩版里的性工作者也被硬生生变成了正规洗头的小姐姐。

 


韩版里本来还有一段,两个傻兄弟逼不得已,打算自己戴手套帮瘫痪的男主打飞机,脱了裤子被男主爸爸撞见的片段。


也进行了一种一言难尽的“改编”。


 

在这部片里变成了两个人帮男主“点穴制造恋爱的感觉”(点穴还能有这功能.....)。


这段有一点疑似补拍的感觉,被男主爸爸撞见的尴尬场面依旧保留了,但没看过韩版的观众估计莫名其妙,想不明白点穴有什么好尴尬的。


而且,那个愿望从破处变成谈恋爱之后,让这部片的立意也变得特别奇怪。

 

就好像男主成了一个知道自己必死的情况下,还要拉一个女孩来和自己相爱的渣男。


虽然说死者为大,但这片子的定位始终是喜剧,结尾还要靠男主的去世来引出感动,不能让主角人设被观众厌恶是前提。





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这些“变化”,整部电影虽然改了愿望的走向,但都还是服务于“愿望是破处”这个版本。


这导致片子整体是割裂的,很多地方都很矛盾。

 

比如愿望从韩版的“破处”变成了“谈恋爱”之后,俩兄弟也加了好几句计划如何让女孩和男主培养感情的台词。


但最后的愿望实现还是靠发廊的小姐姐进病房“待”了一会。

 

待完后两个傻兄弟还一脸兴奋地不停地问男主“恋爱是什么感觉?”

 

临了又硬加了一段彭昱畅的解释,我身体已经不行了,其实早就没办法实现愿望了。

 

这明显还是一个破处的愿望啊不是?

 


与此同时,他们找女孩的时候一闪而过的那一地美女小卡片也没了前因后果。


预告里他们偷小卡片的镜头正片也没有出现。


包括俩兄弟打卡片上电话的台词,也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所以电影的崩坏,全都是因为技术原因吗?

 

那倒也不尽然。

 

技术原因只是捅死它的最后一刀,更大的原因是电影本身的偷懒和糊弄。

 

看过韩国版的观众应该都可以感觉到,《小小的愿望》和原版的相似度实在是太高了。


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导演都直接照搬了过来。

 

从小的笑点设计到大的剧情走向都一模一样,甚至好几处的分镜头也都别无二致。


几乎就是临摹。

 


所谓的本土化落地改编,都只是一些例如“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这类网络段子的硬塞。

 

很多街景也都是直接按照韩国版找的,人物的服化道还都过于洋气。



导致整部电影布景,色调都很没什么烟火气,到处都是塑料感,让观众感觉不到这是一个90年代末的中国。



之前也说了,原版最大的优点就是用性去制造的反差。


但当我们不被允许有这种反差的时候,如果还是照搬,自然只剩下各种原版就有的缺点了。

 

比如叙事节奏的问题。


原版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前后节奏的失衡,一开始爸爸跑马拉松和三兄弟去海边其实和破处主线根本就没什么关系。


除了制造几个笑点以外,对剧情没一点推动作用,显得非常拖沓。


但《小小的愿望》也依旧照搬了这两个故事,花的时间还不比原版少。

 


当然,整部电影也不是完全没改动。

 

新添加的那段关于和交警的“起落起”,算是一个难得的小亮点。



大海那一段的末尾为了呼应后面的“愿望实现”,加了一个带彭昱畅进发廊洗头的段落,多少让前面的戏和后面主线有了点关系。


 

但洗头的整个动机也实在是牵强:


彭昱畅已经被折腾的奄奄一息了,他们居然第一反应是他头发沾了些沙子,要抓紧找地方给他洗头。


另一个比较糟糕的问题就是,《小小》还继承了韩版人物性格单一,动机无逻辑这个大毛病。

 

导演好像并没有去帮韩版人物设定纠偏的意思,里面的人物都是拿来主义,完全跳跃的,活雷锋式的。



三兄弟的情谊除了一张照片,好像也没什么铺垫。


他们为了帮男主而赴汤蹈火,不惜众叛亲离的动机全部落在了口头的兄弟情上。


这导致后面剪球鞋,卖球杆这些本来的泪点都变得没啥说服力。


观众体察不到他们的一路走来,跟不上他们的情绪,便难以入戏,难以产生共情。



发廊姐姐那条线甚至都没几句台词,也根本没有人物设定,收了两包泡面,就答应去帮男主圆梦了。


那个辞职下海的班主任,也不知为什么俩兄弟都成年毕业了还能管着他们喝酒,烫头,他们也完全不反抗。


好像和韩版一样,还是学生的感觉,摸不到一点逻辑。


 

其实韩版结尾的部分,整个故事就已经有些崩坏了。


那位导演是第一次拍片,很明显已经不知道怎么收场了,所以直接让爸爸出现打昏了差点坏事的妈妈,才算让愿望有了个结局。

 

谁知道这也被照搬了过来,当了故事的阶段性收尾。


最后人物弧光和主题升华也都是硬来的,一刻不停的配乐,就像是硬抓着你的眼珠子,在抠你的眼泪水。

 

如坐针毡。


写在最后


写完这篇文的时候,《小小的愿望》已经从开画的5.7掉到了5.1了。



回想这么多的风波,我也越写越觉得悲怆。


从这部片子上面可以看到太多中国电影的当代折射了。


我看到一位爆款片导演在吃到上一部的甜头之后,如何急着用下一部求效见成,如何拿来主义,照本宣科,却又弄的一塌糊涂。


我看到一位好演员被浪费,被摆错位置,被不公正对待


我看到我们不被允许在大银幕谈做爱这个词,听做爱这个词,想做爱这个事,你快死了都不能。


我看到满地都是答案,却无人拾起。


无可奈何。


音乐/GALA - Young For You
配图/《小小的愿望》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