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没资格骂她

检票小哥,鹅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12-19


写在前面

真的不是第一次想说这个事情了。


当前几天看到那块屏幕不知道第几次飘满那些话的时候,我真的有些看不下去了。


这女孩很多人应该还不认识,她叫奥卡菲娜,是一位华裔,也是今年奥斯卡大热门的华裔电影《别告诉她》的女主。


上面那些话是什么,怕大家看不清,我给大家简单摘了一些:


“感觉像喝过问题奶粉,头这么大。”


“随手一暂停,全是如花。”


“堪比凤姐。”


“大街上随便找一个女的都比她好看。”


“这是个什么玩意?”


总结就是,这女孩真难看。



这些事,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上演了。


早些年,《霹雳娇娃》刚火的时候,刘玉玲演的电影基本都被国人骂过“丑”。


吴珊卓(韩裔)也因为单眼皮,眼睛小,被国内无数人嘲笑过长相。


之前,zara因为没有修饰中国模特李静雯的雀斑,也被认为是在侮辱中国女性,侮辱亚洲女性,被逼着道歉。



那么,提问:别人难看,他们为什么要骂?


他们的答案,也很一致。


“因为他们认为用这样难看的人来出演华裔,是在辱华,是在侮辱中国人”


所以,他们愤怒,所以,他们觉得自己出口成脏是有逻辑自洽的,是事出正义。


今晚呢,我也不是想反驳什么,就是单纯围绕他们的那句答辩词,提出一些疑问,再配上我的观点,和大家讨论讨论。




我的第一个疑问:

“她难不难看,谁说了算?


这个问题,我提出来估计很多人都会笑。

但凡有些智识的人都知道,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知觉也不完全是客观的,因此,审美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用谁说了算这种词去问,就是一个注定得不到答案的提问方式。


但是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奥卡菲娜是被集体辱骂的,并非是一种争议性交锋,而是一边倒地辱骂。


也许有人会疑惑,当集体去认定一个人丑的时候,主观前提是不是就可以被视为失效,这个人是不是就真的可以被定义为难看?



这里其实很复杂,它涉及一个概念叫做“社会主流审美”


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的审美认同,构成了这一概念。

而奥卡菲娜,刘玉玲,吴珊卓毫无疑问,并不符合目前中国社会主流审美的。


她们都有一样的五官特点,单眼皮,小眼睛,高颧骨,宽脸颊。



这不是大部分中国人会认为的“好看”,我们喜欢白皮肤,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瓜子脸。


这点当然没错,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必然会形成社会主流审美。


那他们错在哪呢?


错在忽略了两件事。


首先,他们忽略了社会主流审美一直是在生变的。

哪怕不提以胖为美的唐,就说建国后的现代中国史里,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在不停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就像是最近几年网红脸的流行,其实也是悄无声息。

它在不知不觉就成为了社会主流审美,整容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这在十年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大家那时候认为最好看的是《还珠格格》里有些婴儿肥的小燕子。



这里就可以引申出另一个概念,社会主流审美需要包容性


恰恰就是因为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定是会出现大量个体的差异审美。

那么,如何对待这种个体差异审美,就非常考验这个社会的包容性和民智的开化进程。


谁都可以参与社会主流审美的形成,但不意味着这种主流审美的话语权可以不受节制,可以用群体舆论肆意排外。

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审美的多元化。



这里一定会有人问,那么我们包容自己国家的审美差异就好了,为什么要包容西方在我们民族脸上的审美差异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他们忽略的第二点。


好莱坞在亚裔演员的选择上,其实并不需要同步我们的主流审美。



在选角上,它优先服务于的是演员能力和角色的契合度,并非是大洋彼岸的我们在拼命追求的长相。

哪怕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文化输出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都不应该形成一种所谓的“唯一答案优越感”。


毕竟,法国人也不会逼着好莱坞选一个长得好看的人去演加西莫多。

同理,我们让一个大美女去演《别告诉她》里那个在寻求身份认同,美国社会里彷徨的二代移民女孩,这根本是不符合人设的。



到这里,一定又会有人发问:“你没看到西方用那么多长得类似丑的人来演华裔吗?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给大家讲一个现象。


为什么我们公众号明明关于“性”的推文,“批评”的推文比例加起来都不到20%,剩下的80%我们都是夸赞或者聊事儿。


但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会整天来我们下面怒骂,“你们每天都在说性,每天都在骂,每天负能量,真恶心。”



为什么?


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永远会对冒犯自己的东西印象深刻,大脑潜意识会挤占掉那些没有冒犯自己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是。


不同的是,理性的人会利用数据,观察等外部手段来给自己的认知纠正。


但低智或者非理性的人就不会。


这件事上也同样,其实有大量符合我们所谓“好看”的明星,出现在各种电影中扮演各色的亚裔角色。


陈冲,邬君梅,章子怡,杨紫琼,巩俐,刘亦菲等知名的女演员,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大量可能大家看电影的时候,都没在意的亚裔配角。

你如果具有足够的电影阅片,就会发现其实好莱坞最近十年都在慢慢纠正对于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当然这里也不否认,早期好莱坞电影刻板印象确实存在)。


但大家不会去记住,因为那些人的脸没让自己觉得不舒服,大脑会留空去记住长得“冒犯”自己的。


比如,去年噱头十足的纯亚裔题材电影《摘金奇缘》,女主,女二,女三,全都是中国主流审美内的长相。


唯独女四奥卡菲娜,因为长得不好看,被大家挑出来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不可笑吗?



前面这些问题聊清楚了,可以说我的第二个疑问了:


“你们为什么总是要觉得,ta在代表我们整个民族


这是我最无法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当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亚裔演员,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ta在代表我们?


我觉得很多人应该都没意识到,我们国家很多人的个体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这点,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我们狂飙突进的经济水平,驱使我们想要更多的文化输出,所以我们变得异常敏感。

当一个”小黑点“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暴跳如雷,认为我们被她代表了。

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完全不必要的自卑。


我记得《别告诉她》中有一段很有趣的饭桌戏。



长春的姑姑知道Billi在美国的工作不赚钱后,自豪地说着:“还是中国好,赚一千万是分分钟的事情。


结果,Billi妈妈直接戳穿她:“那你怎么还拼命打算送儿子去美国读书啊?


说到底,这是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必经的一种排他性。

这种强烈的排他性,背后掩藏着的恰恰是我们的自卑。


我们恐惧,敏感,所以,我们匆忙认定了别人在代表,在侮辱我们。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我们的偏向集体主义至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太习惯被代表了。

因为这种集体主义教育,当一个人出现在国门外的文化舞台上的时候,虽然可能对方在主观上并没有这个意图,但是我们会自己下意识赋予这个人一种代表性。


但不管你的主观层面如何认定,在客观层面电影里,这个单一角色其实不存在对于整个华裔民族的代表性。


奥卡菲娜是一个个体,而我们是一个集体。

即使她作为华裔面孔,出现在了一部西方语境的电影里,那她依旧是一个个体。


她只是一个人,仅此而已。

在现在这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你会因为一个人而去定义整个民族吗?


显然,奥卡菲娜不具有任何普适性。



可能有人会反驳,电影是第一传播媒介,所以,她的“丑”是有传播性的。


这就很矛盾了,既然你觉得她所谓的“丑”,会让西方人认为整个华裔群体都那么丑。

那么,换一个符合主流审美的“美女”,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都那么美吗?


但凡是个成年人,都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吧。


这根本就是一种常识,西方人不是每天靠看着电影来认定一个民族的。


而是根据大量现实生活中,在西方世界努力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中国人来认定的。

真正有代表性的,是每一个涉足他们土地的你我。

品行,学识,这才是我们要争取的“文化输出”。


写在最后


最后再说一下,开头提到的那三位被你们骂惨的亚裔女演员都做了什么吧。


刘玉玲曾经被嘲:“丑得像一只狗”,但她却凭借自己的打拼,成为好莱坞身价最高的华人女星。


吴珊卓今年成为金球奖历史上的第一位亚裔女主持人,也是第一个获得“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演员。


奥克菲娜从一段嘻哈音乐开始走红,做脱口秀,由《摘金奇缘》的喜剧小配角走向主流。


以小成本作品《别告诉她》杀入颁奖季,作为首位华裔演员参加圆桌谈,入选《时代周刊》的全球一百人,被Variety称为“2019年度女性力量”。


她们都在为打破对亚裔女性的长期偏见而奔走努力。


而你们呢?

却在攻击她们的外貌。

音乐/文雀-《她》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