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没想到这是华语片

幸韵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12-19


写在前面


这片完全可以说是颗炸弹了。


这个年末院线其实一直都挺疲软的,好口碑的作者电影没人看,低口碑的喜剧片也被市场淘汰。


最近一个月都没有一部能超过3亿票房,或者引起讨论的片子。


直到《误杀》出现,才算是把寂静的市场炸出了点声响。


现在它在猫眼上的预测票房已经被上调到6亿了,口碑也不错,豆瓣开画至今一直保持着7.6分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这也并非只是一部在剧作和技术层面圈观众的片子。


尽管它包裹着商业类型清晰的“犯罪反杀爽片”的外壳,但内里故事的很多方面处理上都兼顾了普世情感价值的讨论和升华,具有非常宝贵的议题性。
《误杀》



《误杀》能夸的地方不少,比如剧本的改编。


它改编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也基本保留了原作的剧情设置:


肖央和谭卓饰演的中年夫妻李维杰和阿玉在外打拼多年,膝下有两个女儿。


原本平静的四口之家被一场「误杀」搅乱了——大女儿在夏令营被警察局长的儿子迷奸并拍下了不雅视频。


在第二次找上门后的争执中,大女儿误杀了他。



为了维护家人,李维杰选择掩盖一切证据,借助「蒙太奇」的剪辑思路和警察局长拉韫一家在身心层面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但同时,它也在这些老瓶里装了不少新酒。


节奏上和片长160分钟的原版相比,削减了四十分钟时长的《误杀》节奏更加紧凑,矛盾冲突更加激烈。


它设置的每处剧情改编都让人物塑造和戏剧张力更加饱满了。



比如把原版的偷拍大女儿洗澡改成强暴大女儿,击赛和误杀案的几处平行剪辑,都可圈可点。


再比如最近已经被各种电影号反复解读的犯罪手法。


还有国内商业片鲜见的迷影元素。


李维杰影迷身份的设定,以及片中直接提到的几部电影,还有陈冲那句“查他这一年的观影记录”,都让影迷们可以有更多的观影趣味。



本来也想去给大家具体解读下上面这些,但估摸着大家都听了好多遍了。


今晚我们就不重复了,还是聊点大家没听过的吧。


从一个女人聊起:


陈冲




之所以要从陈冲聊起,不单单是因为她在影片中出色的演技。


还因为她饰演的角色——拉韫,本身就承载了多重社会议题。


对外,拉韫是当地的警察局局长。


在这场特权阶级和平权阶级的对抗中,她是强势的,是权力更大的一方。



对内,从家庭角度出发,拉韫是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母亲。


她是弱势的,是受害者。



「局长」和「母亲」,这两个身份并不是不能共存,但在拉韫身上却呈现出了巨大的反差。


个是强势的施暴者,一个却成了暴力反噬的受害者。


为了凸显拉韫警察局长这个身份的「恶」,《误杀》在文本上做了一些改动。


相比原作弱化了拉韫丈夫的戏份,整个误杀案件的侦破都由拉韫来主导。



影片开头,仅用一个简短的破案段落就凸显出了拉韫的性格特点:


残酷、聪明、不择手段。


拉韫的“当你破了一千件案子之后,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和李维杰的“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之后,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随着情节的一步步深入,真相逐渐明朗。


《误杀》从两个阶级的冲突对抗,变成了两个母亲之间的对决。


拉韫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的一方。


陈冲非常精准地把握了「拉韫」这个角色的精髓:冷酷、令人生畏


即使她脱下警服在家里,也感觉非常肃穆威严、一丝不苟。


在警局见到谭卓之前,她一直是非常生硬的政府官员形象,但在见到谭卓之后,她失控了。



追问儿子的下落无果之后,她冲上去撕扯谭卓的女儿。


被谭卓拦下之后,两人有一段对峙戏。


陈冲穿着警服,从言语和面部表情可以看出来她已经逼近崩溃的顶点了。


她在用力地克制自己的发声,以至于上半身虽然保持着警察局长的威仪,但整个肩膀都在无法自控地抖动。


谭卓这一段的戏也很好,完全不输陈冲。


她咬牙切齿地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这话没错。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但对拉韫来说,就算是禽兽,那也是她的孩子,这是她作为母亲的失败和无奈。


另一边,李维杰的家庭显然要正常得多。



虽然李维杰夫妇在东南亚打拼了数十年,两个女儿从小就在东南亚长大,但李家整体氛围都非常中式。


影片开头的饭桌上,李维杰和女儿在饭桌上谈论夏令营、考试成绩,简单的几个生活向的话题就凸显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



尤其是,李维杰跟店员聊到两年后女儿要高考了,正是该攒钱的时候。


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也非常符合中国家长的心态。


还有结尾李维杰对妻子说的那句:“我没什么本事,出了事只能挡在你们前面”,同样也是很多中国家庭缩影。


“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误杀》的结局。


李维杰喜欢看电影,通过运用长期积累的电影知识,费尽心机才把这桩误杀案的真相掩盖掉,来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


很多观众对这个结局有争议。


在这里想夸一夸《误杀》,因为结局早在李维杰的大女儿平平去夏令营的时候就埋下了引子。


它给了观众一个更加舒适的过度。



平平夏令营的第一站是一座佛塔。


经老师口述,我们得知了“佛塔是1000年前的皇帝在杀死生父和养母之后,为了忏悔、赎罪而建的”


平平是在这次夏令营时被人迷奸了,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影片结尾,李维杰站在这座塔下,见到了拉韫和她的丈夫。


这些安排已经在影像层面给了观众强烈暗示:


即使能瞒天过海,但面对一条逝去的生命,李维杰不可能不去赎罪。



从人物塑造上,不管是在面对不公时的几次挺身而出,还是在佛塔下的几次布施,都表明了李维杰生性善良。


他相信公平正义,而且笃信佛教。


这样一个人,即使在「误杀」之后可以瞒天过海,瞒过法律,但他瞒不过自己这一关。


所以,他一定会自首。



另一方面,与一般改编翻拍的电影总被诟病不够本土化、不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现状不同。


《误杀》找到了本土化改编的新方向。


当然,我说的不是对当下中国国情或者街道风土的描绘。


《误杀》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了东南亚,即使如此,它也仍然尽力勾勒了中国家庭、社会的影子。



李维杰瞒天过海的神助攻,面汤店的老爷爷在面对拉韫的问话时,脱口而出就是一句:“维杰啊,我从小看着他长大的”。


李维杰一家人被抓进警局三次。


他的邻居街坊们就在警局外面为他们大闹了三次,最后还引发了街头暴乱。



作为一个九五后,这些场景让我非常触动。


那是久违的,只存在童年回忆和父辈们口述的中国式的「邻里关系」。


邻里们最后一次为李维杰一家奔走是在雨天。


李维杰被警察抓紧自家院子,警察要挖开他们的祖坟,院外拥挤的人群一直在抗议。


因为在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眼里,祖坟是神圣、庄严的。


没有一个后辈敢冒犯祖坟。



写在最后


影片最戳中我的一个情节是:


拉韫的儿子在仓库想要再次侵犯李维杰的女儿平平时,他发现她的妈妈早就守在门后。



如果那天妈妈没有发现女儿不对劲,得知了女儿的遭遇,故事或许会滑向另一个方向。


平平被裸照要挟,一次次地被侵犯,最终抑郁自杀,她的父母却一无所知。


整个故事不止是特权阶级和平民阶级的对抗,也不仅仅是一个高中生的罪恶和堕落。


平平的父母会关心她的一举一动,而拉韫只会用跑车对儿子表达爱,所以才导致了“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坏人不是从小就开始这么坏的。


之所以后来,人有了好和坏的区别,其实都是家庭教育种下的果。


而我们又都是现在的孩子,或者将来的父母。



音乐/3nd - Nemure

配图/《误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