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同意「为母则刚」

检票小哥,阿怡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可能写这样一篇文,在漫天的祝福里有一点煞风景,但我们依旧想把它写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如何“爱”我们母亲的问题。
 
正是因为我们爱她,所以让我觉得这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这是个具体什么样的问题?
 
我想让大家先跟我一起看一些词语:
 
无私,操劳,奉献,忘我,坚强,家务辛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辛劳照顾孩子,在工作家庭之间奔波劳累。
 
然后思考两个问题。
 
这些词语,是否会让你在这个节日中,下意识用到对自己的母亲赞美里,以及,是否有思考过,她是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都有,希望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看下去。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词下意识用在母亲身上?
 
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确实大部分母亲,都具有这样的品格,也确实在家庭中发挥着这样“燃烧自己”的精神。
 
它涉及到的是一个关于“母性”的定义的问题,这个词语在它的原始语境中,本身只是一种女性在生育后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育儿本能。
 
但是在近现代社会,特别是父权制下,它产生了一种畸变,被外部赋予了很多本意之外的意思。
 
那是一种被制度化的母性。
 
比如母性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为家庭,为丈夫,为孩子的牺牲。
 
最典型的就是“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是句来自封建社会的古语,而“刚”这个词在封建社会是专属于男性的特质。
 
所以你翻译过来的潜台词就是:

女性本身是一个柔弱的群体,但生育之后,又可以像男性(父亲)一样刚强。
 
这会导致赞颂掩盖掉本身的问题:

如果女性在家庭和育儿上都像父亲一样,那还需要父亲们来做什么?
 
这句话的诞生,本意并非是一种赞颂,而是一种责任转嫁和绑架。是中国古代的父权制,将本该由父亲承担的“刚”性育儿责任,转移给母亲去承担。



无论是在女性身上施加生育责任,养育责任,还是承担家务的责任,都是父权制社会里,男性为束缚女性、维护自我地位而建立起的一套套规则。
 
这些规则建立是一种对女性的驯化,放大了女性作为母亲的实用功能。
 
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用于母亲这一社会角色上的形容词,词语本身并没有性别上的象征。却往往被用来描述母亲而非父亲,这其中就暗含了一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其实不止是这句话,也不止是今天,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涉及母亲的讨论就会发现:

各种媒介在公共话语空间对于母亲形象的建构都是一种无私伟大、坚强隐忍式的完美母亲形象。
 
还是用电影来说,有一部估计很多人都没看过,当年却打动了无数人的老片子《九香》,里面宋春丽老师饰演的九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形象。
 
她一生勤劳能干,吃苦受累,丈夫的突然离去让九香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养育五个儿女的责任,为了供孩子们上学成家,过上更好的生活,九香牺牲自己,倾尽所有。
 
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画面。

每一次吃饭时,九香都先将锅里的粥分给五个孩子,等到孩子们吃完饭睡着后,九香才趁着收碗筷的功夫把碗里剩下的粥舔干净来填饱肚子。
 


在精神层面上,九香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完全依附在了孩子身上。
 
她曾经有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当身为一个人的自利性和身为一个母亲的利他性产生冲突时,九香为了成为一个好母亲,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
 
将母爱“神圣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女性的悲苦。
 
这种影视作品还有很多,包括去年被全网痛骂的《娘道》,更是典型。
 


社会传达给女性的潜台词也因为这些潜移默化的媒介宣传而成为了——

你能够自己左右的只有你成为母亲前的那二三十年人生,当你生育之后,你这辈子的人生已经提前结束,接下去的一切都必须要去用来供养孩子和家庭。
 
这才是最可怕的。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惑,我们是不能去赞颂母亲了吗?
 
母亲就不需要去疼爱,教育,照顾家庭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依旧可以继续去赞扬一个为孩子牺牲且不求回报的母亲,也可以为她这样的行为感动掉眼泪,她们也确实值得。
 
法律也清楚写着母亲对于孩子有哪些义务,就像我们必须反过来赡养他们一样。
 
但重点是,不要将这种传统的母亲形象树立成模范榜样,过度吹捧夸赞,就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
 
“好母亲”的形象因此变得单一,如果不具备这些特质,就得不到认可。

而这背后,会有更多的母亲不自觉地按照那个唯一的标准把自己变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样子。


会让很多母亲,甚至未来的母亲认为一个母亲如果不这样去做出牺牲,就不配为人母,不算是一个好母亲
 
回忆一下,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金智英最后是如何被“逼疯”的?
 
金智英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饭,为了带孩子不得不放弃工作的机会,洗衣服、拖地、做饭这些日常家务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
 
已经彻底被驯化的婆婆要求她主动承担各种家务活,家里的男性也理所应当认为女性应该做这些。

电影里有一个画面,导演用了一个固定镜头使画面形成了一个分区,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吃完饭后所有男性们都坐在客厅,而所有女性们仍然呆在厨房收拾碗筷。


这些原本都是她为家庭做出的牺牲。

但在父权的驯化下,母亲对孩子和家庭的付出被视作是母爱的天性,人们总是用“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去解释母亲的付出。
 
2017年中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也同样显示,目前家庭中的家务活的主要承担者,母亲依旧是绝对比例。

2016年,被调查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达2.6小时,比2015年多出近半个小时。



今天我们这篇文,就是希望去避免这种结果。
 
我觉得,母亲应该是在利己和利他之间达成平衡的一个角色。
 
她在成为母亲之前,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自我需求。
 
当自我需求与母亲的身份产生冲撞时,孩子也不能去过分要求母亲来代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丈夫更应该去承担起他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然只会让她们失去选择的权利,因为她们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作出完全“利他不利己”的选择。
 
但是谁应该都清楚,一个人时时刻刻都为另一个人考虑,完全不顾自己感受地去为另一个人付出,这又是有违人性的。


我再说得更直白一点,你们应该就能意识到问题在哪了。
 
母亲本身是不需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但现在父权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让她们被迫出于自己对孩子的爱而承担了这些责任,牺牲了自己。
 
明明我们现在最当务之急的是去解决母亲承担责任过多的问题,但我们现在却变成了拼命表彰赞颂母亲的这种不得不的牺牲。
 
那一声声赞美和歌颂扼杀了母亲们作为一个人的主体价值,掩盖掉了她们身为母亲的困境和家庭分工不平等的现状。
 
这才是问题所在。


而且其代价远不止于此,这种母亲过分承担家庭责任的状态,也会对孩子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母亲如果在儿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过多的作用,甚至肩负起本身该由父亲承担的教育责任,让儿子缺少了“仿父”的成长过程,这会有很大概率导致孩子产生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恋母情结。
 
在日后的婚恋过程中,会默认对方女孩也应该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自己,替代母亲的作用。
 
当然,对于女儿也同样有害。
 
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亚德利安・里奇的话来说:“一个母亲的过度牺牲不仅仅羞辱了她自己,也羞辱了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会在母亲身上目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写在最后


在今天这样一个节日去祝福自己的母亲,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我们没资格去代替你们祝福,也没办法告诉你们应该怎么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

 

我们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母亲付出也好,牺牲也罢,这些都只是她们为家庭和孩子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并不是一个母亲的义务。

 

选择承担这些只是她们出于爱的心甘情愿而已,换句话来说,她们也可以不必如此“伟大”。

 

最后我就顺便对自己的妈妈说几句话吧,她应该会看到。

 

“妈,如果能回到过去,我希望你去继续上学,继续念书,虽然现在的你也很好,但你值得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别匆忙地嫁给那个男人,别为他放弃你想做的事,你忘了吗,你曾经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想不是我,也不是他。

 

如果我早知道你为了生下我,身体会遇到那么多问题,还差点没了命。那我希望你不要生下我了,除了生育,你其实还能创造很多价值。

 

当然,我也知道现在说这些其实都来不及了,前半生已经过去了,也只能这样了。

 

但现在很多事情我已经可以做好了,往后的日子,你就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别再为我考虑那么多,你还有你自己的人生要过。”

 

母亲节快乐,给我的妈妈,也给所有的妈妈。

 

真心地祝愿你们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参考资料:《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内地电影中的母亲形象》,乐惠娟


音乐/久石譲 - Mother’s love
配图/《九香》《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