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客观聊聊《我和我的父辈》

小哥,灰白 3号厅检票员工 2021-12-05


写在前面

 

本来以为前两年那一部“礼物”,是开始,应该也是结束。

 

结果没想到之后又有了家乡,父辈,说是三部曲。

 

然而这一部上映的环境,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了。在主旋律影视作品激增的这一年里,我们从一年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到现在几乎每两个月就能在影院接受一次这种教育。

 

这个系列的意义自然也从独子、排头、标兵,降格了下去,观众的兴趣其实也已经小了很多了。


看完我还试着回想了一下,发现现在去看,《祖国》那一部居然整体是最好的,毕竟至少当时出来的东西,立意和故事是自然匹配的,

 

这次的父辈和家乡,相比起来就是半斤八两了,父辈更好一点,因为没那么长,只有4部短片去拼盘,看起来不会那么累。

 

和往年一样,先排个序吧,章子怡>徐峥>沈腾>吴京。

 

因为四部短片每一部都详细写了,所以这篇文会有点长,4000多字,大家也可以只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


另外,为了防止有人不看完文就那啥,我把最喜欢的一部放最前面。



一.章子怡《诗》

 

还是很意外的,章子怡居然是这里最有导演意识,拍出来的东西也是最像一部电影的。

 

更重要的是,只有章子怡这个部分,是把母亲当回事儿去写的。

 


这部分片名叫《诗》,说的是黄轩作为卫星制造工程师父亲,没办法告知孩子自己的真实职业,只能骗他自己是个诗人。

 

这本身又是一个父亲视角的故事,但是里面写得最饱满的角色,却是母亲。

 

编剧把父亲的死作为了一个谜题,去交给孩子猜测,交给母亲隐瞒。

 

母亲同时还被赋予了身份职业上的独立性——是父亲的同事,航天燃料的研发员,同样每天都可能牺牲死去。

 

她是孩子们唯一的亲人,也是东方红卫星升空的关键,更是不让孩子知道父亲去世的“坏人”。

 

三种属性合一,这个角色在任何一场戏里,就都饱满起来了。



大概是女性编剧,女性导演,女性摄影的关系吧,相比前几部的五大三粗,整个故事充满了女性视角独有的细腻和温柔。

 

我举个例子,妹妹这个角色她全程其实并没有参与叙事,是个工具角色,但是她一直都被编剧当做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来写。

 

哥哥放飞孔明灯的时候,有一个很小的动作,他捂住了妹妹的耳朵才开始许愿说出:我希望妈妈不要死。

 

结局也是妹妹成为了航天员,而不是哥哥,反过来是哥哥送她出的征。



这就是女性编剧面对笔下女性角色的温柔。

 

还有结尾,也是比另外几部高出太多。

 

它没有那种民族式的口号,也没有毫无铺垫的歌颂,而是融合,用一首诗和一段剪辑完成了非常自然的融合。

 

那首诗我记下了一小段:

 

.....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这是片子里的父母合写下来的一首诗,也是给那一辈知识分子的视角。

 


这首诗歌无关个体集体,无关民族,只是关于人类和宇宙,而且最后一句把父亲和母亲愿意为航空事业牺牲的动因,绕回了孩子,绕回到了希望下一代可以不需要再有这种牺牲,过得更好。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这句话被念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整部《父辈》最动人的时刻。

 

那段剪辑,则是指电影最后把当年东方红卫星的影像资料和如今的神州飞船起飞,做了一个平行剪辑。



在1970年的航天人按下发射按钮的下一秒,剪的是如今神舟飞船的发射,时空交叠,一句煽情的旁白都没有,就像这50年里,时间未曾发过一语,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

 

这给观众带来的感动,比另外几部结尾那硬接的主旋律高级自然太多倍了。

 

二.吴京《乘风》

 

虽然我把他排在了最后,但不得不承认吴京这次是给了我一点惊喜的。

 

他放下了《战狼2》里那种过度的个人英雄主义,拾起了他一直都并不擅长的情感线和文戏,而且居然完成得还不错。

 

故事拍的是抗日,一支骑兵团,情感落点在一对是一段军中父子的关系上,他和吴磊演的。

 

吴京很聪明,知道是短片,叙事体量小展不开太多,所以故事几乎没什么二人关系上的大开大合,就是叛逆的孩子,笨拙的父亲,一场战争下的交心,和解,两人的线就算走完了。



写军人的思维、谈吐,吴京还是很擅长的,比如当一个军官父亲不希望自己儿子牺牲,别人写可能就是“你给我好好的,别死了”

 

吴京弄就是一句“你真要死,你就死在我后面,不然我没脸见你娘”。

 

后面这句确实更像是一个军人父亲会说的话,所以,即使上面这一条父子情感线的走向非常俗套,但是还是靠台词能让人看得下去。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比较巧妙的地方是,吴京给这个父亲(也就是他自己)设置了一个抉择——因为发报机的信号,日本人发现了骑兵团和他们带着的老百姓的位置。



兵力悬殊,打起来一定是跟老百姓一起全军覆没,而现在唯一的机会是打出信号弹,让山另一头的儿子以为任务完成,使用发报机,敌人就会误以为大部队在山另一头,放弃这边,转而杀到那里去,老百姓就能得救,但是自己儿子,一定会牺牲。

 

这个父亲最后痛哭着选择了牺牲儿子救身后的百姓,这里还用了一个交叉剪辑,把百姓队伍里一个孕妇的生育和儿子的牺牲剪到了一起。

 

一边在走向死亡,一边在迎来新生,前者的死亡是为了后者的新生,情感冲击还是很强的。

 

如果故事停在这里,吴京这次在我这里怎么着也能排前二。

 

但怎么说吴京还是吴京呢,就是不肯结束,后面还放了一个无前因,无后果的大场面单场战争戏。



这场戏太像《战狼2》了,吴京再次冷锋附体,在枪林弹雨里骑马,一刀把对面军官斩于马下,调度上拍的却全无《战狼2》的劲道,没完没了的升格慢镜头,从开始贯穿到尾。

 

这场戏的意义我是一点都找不出来,和前面的叙事风格、叙事基调完全不同,和前面的故事一点也关系都没有,更没有交代什么人物结局。

 

不知道怎么开始打的,也不知道要打成什么样,直接把整个故事就毁掉了。

 

三.沈腾《少年行》

 

看得出来沈腾是真的一点想当导演的欲望都没有。

 

《少年行》拍得太松弛了,里面几乎没有导演意识,完全按舞台剧的方式在处理,所有的笑点都是靠人物肢体和台词来撑,而不是剧情本身。


这种松弛是有好的地方在的,就是作为穿越题材的科幻喜剧,它没有把预先给好的命题放在太高的位置上,故事温情且欢快。


 

简单说,它的内核精神是和高新科技的研发紧密相扣的,但它的故事实际收回到了情感层面上,借用人工智能的仿生机器人穿越过去,和单亲小孩建立感情的超现实设定,表达现当代父亲普遍缺位的人文反思。

 

这反而让片子有了不少动情的部分。

 

比如机器人能够很轻松完成各项比赛,给小孩长脸。

 

前面小孩只是会四处炫耀,后面却会问这个带给了自己太多欢乐的“爸爸”:“你为什么不笑啊?”



那个用手挤出的滑稽笑脸,是呼应到后面两人相认的一处伏笔,也是小孩和它建立起人类感情的表示。

 

还有机器人也没有和小孩一起做多少事,更多的时候就是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聊母亲,聊飞机,互相陪伴。

 

琐琐碎碎凑到一起,就拼贴出了他们的交心情意,也拼贴出了小孩对父亲简单的渴求。

 

这片里各种笑点也都很多,虽然偏段子化,但也很显沈腾的喜剧功底。

 

开场小孩和妈妈的交流就很好玩,机器人不慎把脑后的球弹到了小孩家里,台灯应时掉落破碎。

 

妈妈说是小孩弄的,小孩说是它自己掉下来的,妈妈就眼睛一瞪说:“它跟你一样不想活了?”



类似的笑点很多,包括妈妈和机器人在操场见面,所有人的锻炼动作都被夸张化了,就跟全民杂技人似的,给观众一种特别简单的快乐哈哈哈哈。

 

但这种松弛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整个片子不太有质感,影像叙事力很弱。

 

沈腾就没怎么利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经常给到无意义的空镜,拍拍马路,拍拍街景,就当转场了,就跟拍抖音似的。

 

结尾对精神弘扬的点题也比较粗暴,机器人顺利回到基地,穿越实验成功,然后巨大的一块鲜艳国旗就披下来,开始进入爱国教育的部分,也不是不能爱国教育,怎么说你也稍微衔接一下,这完全是以消解前面的深情的代价来教育。


对女性人物的勾勒也和徐峥那边一样,很不公正,马丽这个单亲妈妈角色前半段塑造得还可圈可点,尽管会打骂孩子,有着常年当爹又当妈练就出来的强硬,会为了不给孩子可能的伤害而拒绝相亲,但又侧面展示着她的痛苦和孤独,比如在公园锻炼是为了“醒酒”。


 

结果这些弄到最后,她还是成为了孩子“追梦”的最大反派,后面更是直接彻底消失了,不见了。

 

单亲妈妈完全让位于一段父子情,而且是假的。


 

四.徐峥《鸭先知》

 

把《鸭先知》放第二,因为它从题材到表达都很讨喜,但也止于讨喜。

 

这一部很浪漫,乍一看这种浪漫还是动人的,改编自被现代化建设浪潮冲击的70年代末,“中国大陆首支广告诞生”的真实事件,自带特殊节点上的情怀意义,那意味着中国商品经济新浪潮的开启。

 

铁饭盒,老搪瓷茶杯,蓝工装,上海姑嫂、妈妈们的烫花头,还有父子俩推门出去,户与户之间就隔着那么一点逼仄的距离,也复现了当时的时代风情。



徐峥也挺聪明,把原型的电视台人员身份改了,改成药厂小科长赵平洋(徐峥饰)如何冲破家人,邻居,上级等重重阻力,设法卖掉囤积的药酒,显露的就是那股小人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争相冲劲儿。

 

由于着墨的重点落在了赵家的嬉笑日常,对时代的缩影映射上,整个故事就显得没那么端正空洞。

 

还能利用电影和广告影像叙事的共性,加入一些反讽闲笔。

 

比如在拍广告时利用了假道具,就借邻居之口说了“电影一天天的就是用这些假东西欺骗观众?”

 

张艺谋演的那个电视台台长说的“别蒙我啊,我可拍过电影”也不用多说了,现实中谁在糊弄,糊弄了谁,我们都心里了然。



结尾也只用一段儿子和父亲对远处的眺望,对一些知名广告的集锦展示,就完成了对父辈们敢为人先的乐天精神的轻盈点题。

 

我自己确实还蛮喜欢这些设计的,但我开头也说了,这些浪漫还是不够的。

 

一方面是视觉上有点刻意了。

 

整个构图,配色风格和韦斯·安德森极为相似,但内层的故事和这种风格的匹配意义不大,是很表面的童话质感。



另一方面就是里面的女性角色全都很扁平。

 

片子还是局限于一种男性视角的浪漫。

 

我们稍微转换下视角想想,宋佳那个妻子角色其实很苦。

 

如果不是结局注定,她面对着未来未知,时常带回麻烦的丈夫,所承受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不可能只是家里堆满药酒那么简单。



可在片子里,她完全是一个泼妇,被塑造成了赵平洋即创新精神的对立面。

 

后面转变也只是因为婚毯而想起了结婚的美好,说穿了就是因为爱情,这很难说不是一种刻板的丑化。

 

女性又一次因为衬托男性的高大而被迫矮小。



写在最后

 

最后,还是和前两年一样,用那一段两年前我写在《祖国》推文最后的话来收尾吧——

 

我始终知道,我们这一代在物质上是比上一代更幸运的。

 

我们要为了集体去牺牲的更少,享受到的发展红利更多,但同时相比80和90年代,我们头顶的能看到的天,也有些微妙的不同。

 

我们大部分都是从出生就能吃饱饭的一代人,这是国家几代人的努力,这一次电影里那些好起来的生活条件,好起来的科技水平,也是我能看到的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国家在一边成长,一边给我们更好的生活。

 

但很多东西都是一体两面,我们吃饱意味着我们要为下一代争取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或者说是为这个国家更好的未来。

 

所以我不反对歌颂,也不反对批评,我只希望两者不要互相掩盖。

 

我希望既然赞美是自由的,往后的批评也应该是自由的,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两者的本质是否来自同一个叫真实的东西。

 

实事求是,我希望看到真实的东西,在电影里是,在电影之外也是。

 

而我此刻和以后的每一句赞美,每一句批评,都是希望她更好,更加包容,更加自由。

 

这是我爱这个国家的方式。

 

祝她生日快乐。

 

配图/《我和我的父辈》
音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