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狠狠聊聊《四海》

小哥,芋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05-21

写在前面

今晚是春节档最后一篇了。


明天开始我们就正式放假休息了,不会再有正式推文,至于停更几天.....就停了再说吧。


但后天我应该还会再做一个语音直播,口头复盘一下贺岁档,聊聊那些碍于篇幅没写的,以及不方便写出来的东西。


好了,今晚第五部,《四海》。


《四海》



先说评分,5.5,贺岁档最差的一部。


但是这个5.5,不同于我们以往「烂片快逃」的那种5.5,它不是故意拍出来圈钱敷衍观众的那种烂片,而是韩寒努力之后的一次“玩砸”。


它像是韩寒的一次破土,但结果没破成,卡住了。


正文


破土之前的韩寒是什么样的?


韩寒前几部的好看都建立在一种半造梦式的人物。


这些人和普通人带着一点黏连,和我们有相似的思维、困境,但不是我们,因为他们可以不管不顾、天马行空,带着极强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惯性。


比如《后会无期》给年轻人,但年轻人把自己家炸了,上路去流浪,完成了凯鲁亚克式的在路上。



《飞驰人生》给中年人,但中年人去赛车了,冲出了巴音布鲁克。


《乘风破浪》给小镇青年,但小镇青年组建小帮派,对抗开发商,保卫良家KTV,最终还出了个马化腾。


这三个片子还能提炼出两个共同点。


一个是韩寒把原本大众习惯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主角”,都给换成了普通人的理想主义当“主角”,另一个是,这三个片子里,几乎都没有坏人和反派。


与现实主义无关,不讲求逻辑,人物从尘土来,到烟花里去。


这些东西给韩寒原本就擅长的书面幽默——那些“粗口,短句,戏谑,讽刺”提供了极佳的影像化载体,每一个人物上都承载了韩寒独树一帜的“生活幽默”。



这是他的风格,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东西,它至少好玩。


但到了《四海》,很显然韩寒已经不满足于这种了,他想杀死这个乌托邦。


《四海》的初始,也就是在哥哥死之前,依旧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拍法。


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形成一个自足的空间,在上面生活的人甚至不需要遵从现代社会的机械时间,手表都是多余的,因为他们只有自然时间,有潮涨潮落,日升日落,这才是时间。



日复一日,男孩与摩托车作伴,女孩在小店里打着工,当下即未来,可以任由时间和精力被浪费,因为它是无限的,用不尽的。


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命都是如此轻盈,连原生家庭的桎梏都很轻,刘昊然饰演的吴仁耀,角色如其名,无人要,妈妈早年去世,爸爸离开南澳岛,他只剩下早已老年痴呆的外婆。但他身上没有留下苦痛的痕迹,只是说“不想变成像我爸一样的渣男”,还送外婆回老家看雪。



在摩托车被鞭炮误烧后,男孩们坐在海边唱“至少我们还有梦”,在夜晚隧道疾驰,阿耀许下愿望,要带喜欢的女孩去抓螃蟹,要找一条可以通向大海的石头缝,要去那抓。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过活,连竞争式的摩托车比赛,规则都是“没有规则”。



在没有规矩的自在世界里,人物没有苦痛,什么撞车、受伤、输赢,都成了生活里的幽默,无足挂齿,彼此间常问的问题反而是:“你有没有把我当朋友?”


一切都那样轻逸,引领着观者一同进行一场离地的飞行。


《四海》在哥哥死前其实都保持着这种人物范式和趣味,那部分我依旧喜欢,能给7分。


但哥哥死后,韩寒突然露出了对准自己的匕首,开始试图把前面的这些都亲手杀掉,而电影也是从这里开始崩坏的。



我其实能理解他的意图。


因为现实中是不存在如此纯粹的乌托邦的,少年迟早要走出象牙塔,而后走入社会,接受宰制。


哥哥死在海里,死法很“巧妙”,男孩们喝酒之后跃入海中游泳,在极致自由和癫狂的“酒神”状态之下,遭遇突如其来的巨轮。



在这里,巨轮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绝佳能指,它是机械的、入侵的、扰动平静的,同时是连结的,是把人和岛扯进社会的。


还有冯绍峰演的警察和王彦霖演的放高利贷者的出现,更现实地打破了这个乌托邦,法律和经济,是最强力也最基本的社会宰制。



韩寒借由这两者的引入,将片子转向了现实主义。


但很显然,他并没有想清楚,应该如何把现实主义和自己的风格相融合,导致后半部分和前面岛上的生活成了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最显象的就是逻辑。


我以前看韩寒的电影从来不考虑逻辑。


那一套东西放在《四海》的前半部分以及他之前的那些电影里,是乌托邦,我们没必要考虑《四海》的沙滩近海为什么会有巨轮,《乘风破浪》邓超穿越之后住哪里,你可以有各种巧合,正好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妈,谁是马化腾。


我们也不需要考虑人性的复杂多面,因为那些人物都是“未完成之我”,是梦中我,理想主义的热血已经足够推动叙事和打动观众。



但当他步入现实主义的氛围场之后,就绝对不可以了,我们必须从人伦常情,人物逻辑去考虑故事,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如果再用这一套,就不是乌托邦和浪漫了,是悬浮。


比如,明明岛上有夜店,一切都是手机扫码支付,但两个年轻人去了广州因为不知道酒店是刷卡开门,在门口坐了一夜,这说服力何在。



乔杉最后开车正好撞到刘浩存,刘浩存的角色完成了突然的死亡,构成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但这一切居然靠的是一个非常离谱的巧合,


一个人开车撞到一台摩托车,下来发现摩托车和人都不见了的概率有多大?人和摩托车都撞飞了,汽车几乎看不出损坏,看不出自己撞了人是什么原理?相向而行又是怎么把人撞到侧面的珠江里的?



追捕刘昊然的警察和向刘昊然追债的流氓坐了一辆顺风车,而且都是去找刘昊然的。这需要多大的巧合?


刘昊然摩托车飞跃珠江,最后一刻风向180度调转,冲进了火里,这需要多大的巧合?



后半部分近乎有一半的故事推动,都来自这种巧合。


韩寒带着以往讲故事对巧合依赖,像是一种惯性,进入了现实主义,却完成了这部片最失真的部分。


还有他以往最喜欢的将人物关系浪漫化和简化,在现实主义中也行不通。


且不说一个男孩,为心爱的女孩打工还债的故事有多么老套。


两人背着几十万的债务,来大城市最大的驱动力也是赚钱还债,结果一个赚了第一笔钱给对方买了个奢侈品项链,另一个赚了第一笔钱给对方赎回了被扣押的摩托车,这是正常欠债的人会干的事情吗?



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到了大城市的第一反应不是抱团取暖,是先分开,各自求生,我们成功后再来这座天桥见面,这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人物动机?


还有因为女孩想给男孩一个惊喜,故意说我不想告诉你,让男主以为她有了新欢,最终间接导致一死一伤的悲剧,这真的是正常人会干的事情吗?



死亡到底在这里面代表什么?


它应该是一种态度抑或隐喻,而非为了成为悲剧而悲剧的手段。


最后,女主刘浩存台词功底和单一的脸部表演能力成了压垮这部片的最后一个稻草,彻底把《四海》给弄干涸了,滴水不剩。


配图/《四海》
配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