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一个演员决定去死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07-12

这是一篇旧文,现在回头看,这是一篇写得很一般的文章,但从4年前开始,每到7月5日我们都会发一遍。

因为这一天是一个叫贾宏声的演员的忌日,今年是他自杀去世的第十二个年头。

每年这一天,就是有一群人,跟上了个闹钟一样,大脑会提醒我们什么东西正在消亡,什么东西需要记住。


写在前面

2010年7月5日,也就是十二年前的今天,有个叫贾宏声的人死了。
 
他从自己家中的窗户一跃而下,死了。
 
他走后的没几天,三联生活周刊发了一篇特稿,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标题,叫《贾宏声: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青春终结》。
 
那年我还小,没看过《苏州河》,也没听说过《昨天》,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他自杀的新闻里。


而目之所及,媒体的标题也只是铺满了周迅前男友这样的无意义词汇,耸动的让人以为好像死亡其实也没那么让人难过。
 
当然,这么一来,我自然更听不懂《三联》的这一声哀叹了,也不知道这些写字的人到底是在难过什么。
 
现在十年过去了。

这十年里,我看过了《苏州河》,和他一样爱上了电影,也看了一遍又一遍《昨天》,我知道了贾宏声是谁,也知道他做了些什么。


十年前发生的这一切,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但我想写点什么。

 
“我叫贾宏声”
 
我知道很多年纪小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贾宏声是谁,和我当年一样。
 
我好像应该先想点词来介绍一下他,但其实不用,因为他在自己死前就把自己的介绍永远的定格在了《昨天》的旁白里。


“我叫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一个有名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
 
“我爱吃面条,爱吃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给影迷签名,也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
 
如果你想听他自己来对你说这段话,你可以去看看《昨天》,这是他的自传式电影,里面有他的故事。

 
贾宏声出生在1967年,如果今年还活着,算起来应该55岁了。
 
他是85年中戏戏剧班的,巩俐是他同学,当时整个中戏都知道他,“演什么像什么,长的又好看”,所有老师都喜欢他,都说他天生就是演员这块料。
 
他倒也没辜负自己。
 
一部《银蛇谋杀案》,让贾宏声成了班里最早成名的一个,大概因为长的实在迷人,穿衣又如他自己所说“极致时髦”,让他一下子成了偶像级的人物。


贾宏声当时在国内的风靡程度,绝不亚于今天微博上的一众小生,而他后来的路自然也是越走越顺。
 
转变大概发生在1995年。
 
那年他突然从第五代导演的胜利果实中跳脱了出来,开始逐渐和第六代的娄烨,王小帅玩到一块去。
 
他把自己最为巅峰的几次演绎,都给了他们。
 
《周末情人》(娄烨 1995)

而他对浸入式演技的追求也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的越来越偏执,或者换句话说:
 
“他入戏入的越来越深了。”
 
那几年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从拿到手剧本到演完,他会把自己完全当成那个角色。
 
《三联》的那篇特稿里就有几个他演戏走火入魔的例证。
 
“他大夏天拍穿皮夹克的戏,40摄氏度的天气他可以一直穿皮夹克出门,也不是为了扮酷,他觉得他应该这样。包括他自己演自己都这样。”

“生活中他扇过他爸一个大嘴巴,拍《昨天》时,他真扇,手上还戴着戒指,扇过去一下子血道子就出来了”
 
他对表演的纯粹性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这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一种天赋,却也是一种危险。
 

那是90年代初,计划经济彻底瓦解,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步入一种务实的物质化氛围。
 
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一切都犹如温水煮青蛙,中国的电影艺术氛围开始被商业消解。
 
这让对艺术纯粹性有着极度偏执追求的贾宏声,一下子塌了。他不喜欢身边那些把曾经的理想和叛逆当做馒头论斤卖的家伙。
 
就像是挨了一记商业闷棍的理想主义者,他迫切的开始给自己找新的藏身地。

 
这个藏身地,很快他就找到了——摇滚乐。

他开始疯狂痴迷当时风头正劲的魔岩三杰,唐朝崔健,把自己完全交了进去。
 
摇滚成了贾宏声的精神内核,他拒绝社会化,幻想乌托邦。
 
这种痴迷,在他听到约翰.列侬的歌之后更是进入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高潮。

他可以听着披头士的歌在家里坐一天,也可以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练吉他,不吃不喝。


对表演也失去了兴趣。

那几年他只接下了一部作品,王小帅导演的《极度寒冷》。

里面的贾宏声饰演一个叫齐雷的行为艺术家,用模拟土葬,溺葬,火葬的方式抗议社会。

而在最后一场冰葬的时候,戏里的齐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戏外的贾宏声也因为入戏太深,被送进了医院。
 

那部片子现在回头去看,更像是他的一次本色演出,他和齐雷一样,都是在叩问生命的人,也都是得不到答案的人。
 
所以他开始越来越频繁的躲进摇滚乐里。
 
每每带上耳机,他会把自己强行塞入一个亲手构建起来的理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把自己想成了列侬的孩子。
 
《昨天》里有一段十分戏谑的对话。
 
贾宏声:我像列侬吗?
 
父:像。
 
贾宏声:我有没有英国血统?
 
父:没有,咱们正统的中国人,我和你妈祖上三代都是四平的。
 
贾宏声:不,我肯定有英国血统。
 
父:为什么?
 
贾宏声:因为,我是列侬的儿子。
 
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喜欢,还是在逃避什么,他好像又知道自己是要回归现实的,这种切换对于他来说像是一种残忍的撕扯。
 
不然他也不会一次又一次的暴怒,他在《昨天》的镜头里展现出了自己所有的胡作非为,毫无掩饰。
 
你可以说他傲慢,也可以他清高,但当你看着那双永远澄澈如孩子的眼睛,你便一下子就原谅了这个疯魔的大男孩。


只是后来的发展,还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贾宏声吸毒了。
 
没有人知道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麻给了他快感,却没有给他任何答案,最后在温柔中彻底摧毁了他。
 
戒毒后,他开始把自己关在屋里,一片漆黑,一个沙发,一张床,一个不怎么开的台灯,就坐在那抽烟,听歌,不说话。
 
第二年又因为严重的幻听和幻视,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等贾宏声从里面出来,他开始产生一种非常迫切的表演欲望,可没有人相信他真的变回了正常人。
 
只有一个人相信,那人叫娄烨。

也是因为这份相信,才有了《苏州河》这个童话,才有了那个执着的,寡言的,造作的,令人沉迷的马达。


至于他和周迅的故事,也早已成了一件没那么重要的小事。
 

《苏州河》之后,贾宏声彻底消失了。他不用手机,也不用电脑,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
 
就这样过了有十年,再看见,便是他一跃而下后的黑白样子了。
 
不想再细说了,就这样吧。
 

写在最后
 
在贾宏声自杀的三个月前,有人用贾宏声的真名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没什么人知道的小组,叫“贾宏声,坚持住”
 
一个月后他发了两篇东西,一篇叫“你活的有意思吗?”,另一篇叫“你为什么活着?”
 
我不知道那人是不是贾宏声,但这个小组,到今天都还能在豆瓣找到。
 
里面汇聚着许多和贾宏声类似的人,用那三个字对自己喊了一年又一年。
 
“坚持住”
 
嗯,我们都要坚持住。


参考资料:三联生活周刊|贾宏声: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青春终结|作者:王晓峰


音乐/张蔷 - 你还记得那个电影演员吗
配图/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