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到底拍的啥呀……

芋泥,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07-21


写在前面


今晚聊最新的院线片,由陈思诚导演,黄渤、荣梓杉主演的不知道什么类型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先按照惯例,放一些我们后台这几天大家对这部片的反馈,我看下来,截止目前没有好评。



也给大家看一下目前豆瓣长评的“情况”,我们没有选择性截图,都是连续的评论,不带掐断的。



豆瓣也开分了,5.1,不及格。



这片大家恨到什么程度,我在微博给了两星,十分制下的四分,热评有个读者很认真地问我,干嘛那么温柔?


当然,观众已经先我们一步实践了愤怒,我们也没必要在影评里失却体面,去替大家骂街,就认真聊聊这部片拍成这个样子,问题到底在哪吧。


《外太空的莫扎特》


问题一


这片子在主题上就没找到明晰的定位,喜剧、科幻、奇幻、家庭、现实……什么类型都想往里塞,但什么都没做好。


片子的主线,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初中生任小天(荣梓杉饰)喜欢天文,但老爸任大望(黄渤饰)强制他学钢琴,这里涉及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两个支线分叉。



宏观上是外星人莫扎特的任务——任小天本该在未来成为天文学家拯救地球和外星球,现在他学了钢琴会导致地球灭亡,所以要纠偏。


微观上是亲子关系,父子二人一个要控制一个要逃离。


串起二者的本应该是未来蝴蝶效应下一个少年的成长,完全可以写出很出彩的软科幻故事。


但是《莫扎特》选择了什么都要。



教育片的部分他要抓。


但碍于篇幅,毫无深入讨论,只有一片吵吵闹闹,所谓的亲子关系,看到的只有任大望一遍遍催促任小天练琴,而任小天一次次糊弄,成为重复拉扯的小品段落,没有推动任何人物弧光的出现,只是贡献了一些扯皮的喜剧画面。


然后结局突然粗暴地完成大和解。



科幻片也要抓,但毫无有效的科幻设定就算了。


外星人出现的意义,大部分时候都在帮小天和他的朋友做一些毫无意义,甚至和他的任务出现矛盾的事情。


比如用超能力帮他追女孩子,帮他们赢下足球比赛,帮他弹钢琴,爬到大烟囱上俯瞰北京城,这直接导致了前一个小时观众根本看不出来这部片到底在讲什么。



唯一和主线有关的部分是外星人莫扎特认为是他父亲导致小天成长轨迹出现问题,所以要杀掉他父亲。


但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地重复了3次喜剧化处理的刺杀,第三次刺杀,小天让莫扎特明白了杀父亲是不对的,最后煽情了事。



这一打破人物生活的外星人角色,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元素,本该是让父子关系发生转变的钩子,但片子里它对主线的作用只是以略微偏离现实的小品段落去填塞了空洞的主线。


还加入了外星公主(姚晨饰)这一反派,这个地球人打着外星人的旗号收教徒来骗钱,因莫扎特这一真正的外星人的出现,她觉得财路被挡,而计划抓走莫扎特。



上一秒是家庭教育片,下一秒是校园青春,倏地又跳脱到大战反派的特摄剧情。


你说他是最包容的奇幻片吧,我也能理解。


毕竟这个片子基本没什么逻辑,人是摔不死的,推动叙事都是随心所欲,像哆唻A梦一样,可以用外星人的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电影里每个角色竟然都能瞬间接受真的存在外星人的这件事,也只能用奇幻片来为它开脱了。



但是,对于奇幻片,我们可以不要求逻辑,不能不要求想象力啊。


奇幻片可以不用被细究逻辑的原因,便是这一类型电影的独有魅力是无边际的想象力。


好比我们现在提起《ET》和《少年派》这样的电影,大家能想起什么?


是剧情吗?不是,而是一个个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奇观画面。


奇幻片最重要的属性,是造梦般的想象力,而这片子的问题就是,它自诩于这一类型中,却毫无想象力。



差不多20年前的《快乐星球》已经划着月亮船在银河上远航了,40年前的《ET》已经骑着自行车飞过月球了,这部片最有想象力的部分是乘着乐高做的船飞过北京CBD去看长城。


问题二


片子试图在一个极度理想化、完全脱离现实的故事背景里,去讨论非常现实和残酷的议题。这就导致故事背景变得虚浮,议题的严肃也被完全消解。


你能感受到陈思诚在拍自己当年和父辈的冲突,父辈对子女的过度规训,使得子女只有靠反抗父辈才能去建构真正的自我价值。任大望和他父亲(范伟饰)之间有这个矛盾,并代际传递到了任大望和任小天这对父子上。



拍得是自己走心了,也能感受到他是想下批判的力道的,但这里的问题是,他完全忽略了时代背景,而把上个时代的冲突置于了当下。


上个时代的冲突是,资源和选择匮乏,普通阶层的孩子没有试错成本,只能选择一条路,且只有选择父辈认可的成功路线才能求稳。


但这种冲突在这个片子的背景里是站不住脚的。


这片子的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


所有学校段落都目前只有国内极少数顶尖学校才能实现的高度素质教育,高度理想化。



一切校园生活都当做大学来拍,可以随便带手机,学生社团非常发达,每个孩子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电影里你看不到任何一个孩子学习,好像没有考试压力。


但家里的矛盾是与学校的环境完全相反的那种父子矛盾,很像二十多年前才有的那种亲子关系,强制要求孩子必须只能有一个具体的爱好,其他的都不可以。



任小天学钢琴,爱好天文,还好好读书,这属于教育背景里最完美的孩子,但是回家后却成了最坏的孩子。


拍这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都没有问题,但是当他们出现在同一部电影里的时候,割裂到很难让人觉得在看同一部电影。


问题三


角色的表演与影片基调不符,尤其是荣梓杉和另外小演员的表演。


因为上面提到的割裂感、无逻辑,导致这个片子的基调是很荒诞的(不是美学意义上的荒诞,纯粹是贬义的荒诞),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喜剧感。


黄渤演的是符合影片基调的——事业失意却强撑面子,插科打诨过日子,为了维护自尊不断出丑,是个丑角式的中年男性。



黄渤只要用他惯常的那套演戏模式就行了,确实他也做到了稳定发挥。


但荣梓杉在表演上就出了很大问题。他在这个片子里的表演,是正剧模式的那一套。


你能感受到他在这个角色里绷得很紧,大多数时候挺直个腰板,眼神定定的,没有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像是个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的乖学生,一个被规训得没了自己特点的小孩。



在剧情需要他闹起来时,他确实做到了聒噪大叫,但你丝毫不会觉得这个角色在放开自己,他只是在机械地张嘴出声,以及进行一些手脚大动作。


电影里的台词更加重了他的这种僵硬感。


“艺术不是被逼出来的”,“我人生被你安排了 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些都是荣梓杉在和黄渤演的任大望争吵时大吼出来的台词。这些台词,像是在被惹怒到极端时的发泄情绪用语吗?


加上荣梓杉口条欠佳、吐字不清,于是连掷地有声都算不上了。


还有其他的小演员们,在表演上也都有收放不自如的这一通病。



念台词时太收了,像在背朗诵稿,只有一板一眼的抑扬顿挫而无情感投入。


在动作上又太放了,情绪全部写在表情上,姿态像是面对观众演舞台剧,这完全不是电影的演法。电影是要靠表演上的细节去传递信息的,是要让观众去品味的。


片子里的表演,毫无让人品味的余地。


问题四


作为一部贴上喜剧标签的电影,并不好笑。


这点也确实见仁见智了,也不排除笑点低的朋友觉得很好笑的。


片子里的笑点不是高级的冷幽默,而是流于表面的老套笑料——和性相关的,屎尿屁的。


朗朗这一钢琴家形象,在片子里是榜样式的人物,但给他贴上的只有“在练琴时不撒尿”这一标签。



其它笑点也都是关乎生理的,光是女装梗就搞了两次,让男生戴假发穿女仆装,露大腿。


还有莫扎特是个毛绒玩偶这一点,任小天一次被说变态,一次被说“你可是个男孩”,这些都被处理成了笑点。


这些刻板印象式的性别符号背后,是父权主义下的男权审美。


再反观片子里对父辈发起抗争的意图,显得这片更加尴尬了。


说就说到这里吧,还是那句老话,去不去看,大家自己判断吧。



音乐
配图/《外太空的莫扎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