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真没有骂她

杀死萨德侯爵的9号女嘉宾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11-15
写在前面

今晚想和大家聊一个最近的网络文化现象,当然,通俗一点说,它更像是一个网络热梗——

「头好痒,恋爱脑要长出来了,快去看王宝钏挖野菜」

这句话在半个月前的抖音突然成为一个爆红的热门台词,配的画面大多是2010年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里,千金小姐王宝钏等外出征战的穷小子男友薛平贵归来,苦等未果,只能边等边靠挖野菜充饥,结果最终等来的是薛平贵移情别恋的消息。

这个结果,成为一种“恋爱脑”的标准下场,被大量的女孩当做了刻骨的恋爱警示语,催化了这个梗从短视频逐渐爆红到微博微信小红书等各类社交平台。


争议自然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科普王宝钏其实一直都被当做「千金小姐勇敢逐爱」的形象,是反抗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代表而存在的人物的推文也层出不穷。

这确实是客观事实,但我想,在这次恋爱脑的热议之后,真正的重点其实并非在于“王宝钏”这个具体的个例,而是在于当下这些讨论“王宝钏挖野菜”的人。

这群人呈现出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当年这部剧出来的时候,在我们眼里,王宝钏还是勇敢自由恋爱的代表女性,但现在,在我们眼里,她成了恋爱脑的代表。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我们对待我们小时候那些“少女恋爱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此刻,我们认为这有问题了。

人物没有变,剧集也没有变化,那么变化的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变化,才恰恰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东西。

我们想借着王宝钏与恋爱脑的由头,去聊一聊这些年,大众对于恋爱的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历史与成因。


恋爱与恋爱脑

在90后与00后的视野里,像王宝钏这样的角色,并不是个例,从《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到《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再到《仙剑奇侠传》里的紫萱…在我们的少女时代,这种电视剧比比皆是。


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正是各种甜宠剧集频出的年代,台版的《公主小妹》和《丑女无敌》、《青蛙王子爱上我》以及火遍东亚各国的《恶作剧之吻》,使得女孩儿们对一生一世一双人,对命定的爱恋,对各种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故事开始抱有幻想。

上野千鹤子曾经在她和铃木凉美的书信《始于极限》里说道:团块世代(日本二战后出生的人)也许是被浪漫爱意识形态洗脑最严重的一代人。而洗脑装置就是少女漫画与电视剧。年轻时狂热追捧《凡尔赛玫瑰》,上了年纪之后又为《冬日恋歌》心潮澎湃的正是团块世代的女性。她们大概也是渴望真命天子、相信红线传说的最后一代人。


这段话放在本国的语境下,其实同样适用,唯一不同的是,「团块世代」应该替换为90后与00后这两代人。

那么,为什么90后和00后大概率会成为受少女剧集的最后一代受众呢?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其实无论是“恋爱脑”,还是“恋爱”,追溯起来,都是独属于近现代的词汇。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权力的贵族们惧怕且坚决反对“门不当户不对”的“自由恋爱”,这也是为什么王宝钏在当时会被认定为反父权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原因,因为在过去,贵族们惧怕其他阶层的外来者通过婚姻提升自我阶层,所以“自由恋爱”一度是一种罪名。

任何与“不合适”的结婚对象产生恋爱感情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有可能扰乱阶级秩序与家族秩序。

为此,过去的社会所准备的战略,是将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意识形态,与婚姻紧密结合——满足社会规训下的“爱情”的隐藏前提,是“门当户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与“合适的对象”恋爱,才能称之为“恋爱”。

不仅如此,任何“下嫁”与“高攀”的恋爱,都会因为阶级的分化影响了社会的秩序与安定,而被列入不正当的“恋爱”中去,被世人所谴责。在上个世纪以前,恋爱的“正当性”始终与“合适的”婚姻互相捆绑。

但在当下,我们已经存在于一个普遍认可自由恋爱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无需再通过反抗父母与下嫁乞丐这样的叙事去反抗父权。


行进到90后、00后这一代,新的罗曼蒂克式的爱琴意识形态再次出现,从某种意义而言,过去这种强调“恋爱至上”的叙事,其实更像是过去的恋爱观念的一种存续——

门当户对与媒妁之言的门第观念被抛去后,被局限的女性身份角色与反复被强调的单一付出仍然存在。

这些有着单一内核的少女剧集们,总是习惯让新自由恋爱中的女孩儿扮演弱小的角色,女性似乎天然就应该被男性保护,就应该以傻白甜的姿态在险境中等待一个强大的男人救赎她。


不仅如此,在各种少女漫画与少女剧集中,男女之间的交往一律被美化为“爱情”,无论这段关系里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以男性对女性的欺凌为开始的恋情,以男性利用权力差豪强夺取为开始的恋情,似乎都可以被名为“爱情”的滤镜,美化成为「完美恋爱」。

而在这种叙事里,最让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些一贯被塑造为弱小、平凡的女性角色在拥有了爱情以后,似乎就能通过在爱情中保持忠贞不渝与无私付出的形象而开始变得“特别”。

陷入热恋的女孩儿,纵使平凡,也能因为是“被爱着的”或是“勇敢去爱的”而被人为赋予一种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意义,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在这个世纪仍然屡见不鲜。


但于当下的年轻女孩儿而言,我们开始明白,“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等待并不是一片痴心,而是一种被剥削后的过度付出;“利用权力关系差豪强夺取”的也并不是霸道总裁,反而有可能是“性骚扰罪犯”;我们开始明白,“爱你才不让你穿这个”不是爱,而是过度占有。

年轻女孩儿们开始反抗,开始懂得说“不”,开始拾起曾经视若无睹的瞬间说:“这一切我是有所谓的”,这既是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



恋爱脑背后的性别议题

在这个话题开始前,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我在上面的所有举例,都是女性为主语?

恋爱脑是独属于女性的议题吗?可是男性之中,不是也有舔狗吗?

我们先不谈原因,先谈结果,一个数据是我们能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所有讲着“不要恋爱脑,不要挖野菜”的热梗的网友,近乎90%为女性,另一个数据是,上面举例的那些我们学生时代的爱情剧集里,几乎都是女性代入一个恋爱脑的人设去进入亲密关系。

于是,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貌似笃定的观点,大多是女性才会恋爱脑。这肯定是一种刻板印象,但数据和事实又好像在说确实是这样。

那么,问题出在哪?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出过「当下的年轻女孩儿们逐渐意识到,过去几十年里,那些有着单一内核的少女剧集的机制,是有问题的」,而这其中“有问题”的源头,恰恰就在于这种宣扬“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

媒体之于大众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播信息,更在于提供一种意识以供大众学习。

如铃木凉美所说的:“我们正是因为事先通过媒体学习过性和爱是什么,才能为实际的体验命名。信息环境操纵大众,并非新媒体出现后才有的新鲜事。神话、故事乃至少女漫画都是学习装置,都能教会人们什么是恋,什么是爱。”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恋?什么又是爱呢?


恋爱本就是人为建构而成的概念,如若是出于本能的爱,它不过是一种由荷尔蒙与激素决定的本能性冲动,这种冲动会使得人类具有繁衍的欲望。

事实上,在最初,性欲与繁衍本是一切爱的前提,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爱情在长久的演变过程里,开始成为一种人为的观念上的规训?

毫无疑问,是文化。

于女性,性欲似乎天然就是与爱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从少女剧集与爱情故事里学习“爱上一个人后,再做爱”的叙事,但对于男性而言,他们则习惯通过AV学习性爱,男性与女性,在性欲的学习上,从不属于同一语境。

“AV中的女演员是男人的玩具,但在少女漫画中,爱情是满足认可欲求的唯一工具。”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女性拥有“婚前性行为”这件事,都会被称之为荡妇,但于男性而言,如果到一定年岁还没有性生活,却会被认为是“丢脸的事”。


所以,上野千鹤子曾在其书中指出:在恋爱这种游戏中,女人的赌注和男人的赌注从来都不对等。

除却性的观念以外,在争夺财富与群体中的话语权这件事上,女性同样是被“恋爱脑”的观念所裹挟着的。

在前文里,我们指出过,在当下的叙事中,一个平凡的女孩儿,会因为“交往了一个爱她的男友”而变为“特别的女孩儿”——这其实是在另一层面上,代替了“我们”在其他领域本该获得的满足感。


当一位在事业或学业上有着出色的个人能力的女性,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意识引导,都是关于“爱情至上”与“爱情、婚姻是女性生命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时,是“漂亮就行”,是“找个好男人嫁了才是头等要事”——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生命中的价值排序,自然而然地会发生重组。

这种规训背后的所隐藏的恋爱脑的本质,早已不是一开始的爱情问题,而是明确的性别议题。

因为在男性的世界里,他们所慕的强是事业,是金钱,是社会的财富地位,可于女性而言,她们的幕强往往却是“择良木而栖”——

观念总是在引导她们去选择一个优秀的男人,却很少告诉她们,你们本身,就可以成为“强者”的一份子,这是比简单地选择一个男人去依附,要重要得多的事。

参考文章:
1.《始于极限》铃木凉美,上野千鹤子
2.《ロマンティック・ラブ・イデオロギー再考》,佚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