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青:《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互联网与法学》第二讲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2年9月21日星期三下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与法学》课程第二讲顺利完成。本次课程由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陆青老师讲授,授课主题为“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这次课程中,还特别邀请到民商法研究所的林洹民老师一起参与交流对话。
教师简介
陆青 副教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学士,民商法学硕士,意大利维罗纳大学欧洲私法专业博士。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学和互联网法学。在国内外法学类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集刊18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篇,意大利文9篇。
以下是对课程内容整理形成:
本次课程,陆青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陆老师通过大量现实案例启发同学思考数字时代身份建构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引出数字时代个人身份权益保护的核心命题,进而又对身份和数字身份等基础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对基本概念进行理论澄清的基础上,陆老师进一步提出了从多元面向理解数字身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学理和实务发展对不同面向上所遇到的法律问题依次做了梳理。最后,陆老师大致勾勒出数字时代身份建构的法律保护路径。
整个课程内容充实,发人深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陆老师还会请林洹民老师发表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看法和意见,然后让同学继续就相关部分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课程氛围紧张活泼,在交流知识的同时,陆老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具体来说,整个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 引言
在这一部分,陆老师首先列举了数字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新兴科技成果,如智能手环、数字化身技术、射频技术,同时他也谈到了人脸识别技术、复合型身份识别技术以及去中心化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对于时下热门的元宇宙话题,也进行了基本的介绍。通过这些实例,陆老师提出了数字时代身份建构以及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危机与法律风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字时代对于“人”的保护所面临的新问题。陆老师还特别指出,对于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法律在规范应对上存在着某种保守性的倾向,因此要特别注意规则创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比如,对于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对策,但是否可以从传统侵权法关于产品侵权、动物侵权、监护人责任等规则中汲取营养,结合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水平类推既有规则,其实颇值反思。在这部分讨论中,林洹民老师作为嘉宾也给出了一些分享,并就陆老师提到的“元宇宙”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观点。
图片来源:佛系汪
二、从身份到数字身份
在对于身份、数字身份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的过程中,陆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身份的几种规范表述,包括公法管制层面的身份、传统民法上的身份(其中特别提到从身份到契约的理论转型)。该部分重点讨论了在Identity意义上,作为自我呈现的身份的基本概念,进而区分出静态身份和动态身份。就动态身份而言,陆老师通过引入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对身份建构做出一系列研究成果,指出动态身份是个人社会镜像意义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方面,他还特别介绍了其已经发表的《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一文中的一些核心想法,并细致梳理了动态身份保护和传统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等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这一部分的内容颇为抽象,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比如有同学提出社会评价的降低属于名誉权保护的范围,而社会评价的不真实和不正确是否也需要法律救济,法律的介入是否会对言论自由造成影响。最后,陆老师结合其对身份权益的理解一一作了回应。
三、多元面向上的数字身份
这一部分的讨论聚焦在对于数字身份的理解上。陆老师认为,数字身份一词可能存在三个面向上的理解,分别是身份识别、身份认同和数字化身。对此,陆老师结合学理、实务和比较法的最新发展,一一予以介绍。这一部分的思考,也是陆老师即将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其看来,如何以数字身份为中心回应数字技术发展下产生的危机,在给出规范应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不同面向上数字身份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一一梳理。
这三个面向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在身份识别层面,现代社会中,身份识别的发展趋势是个人身份逐渐摆脱各种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身份盗用、身份信息的过度采集以及身份识别技术对身份自主的影响等是需要集中应对的法律问题;在身份认同面向上,陆老师重点讨论了个性化决策和算法推荐技术对个人身份建构自主性的影响,并结合实务判例梳理和评析了既有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在数字化身面向上,陆老师从游戏以及AI陪护的案例进行切入,分析数字化身特有的法律问题。
四、数字时代身份建构的多元保护
在这一部分,陆老师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启发同学进行思考。在其看来,数字时代身份建构存在多元的保护路径,因此需要结合身份观念的变化和数字身份的多元面向给出多元的救济方案。
讲课过程中,陆老师不断抛出一些问题供同学们思考,同时他还提炼出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理论命题,并用精炼的语言归纳这些命题大致的学理实务发展动态,为同学们继续进行数字法学的研究以及选题方向的确定提供宝贵指引。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增强了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大家对数字法学的研究热情。
END
文字整理:刘江南
本文编辑:骆 可
本文审阅:王星雨、冯然然
(本文观点和内容与本公众号无关)
延伸阅读:
主 编:王凯旋
副 主 编:王星雨
来稿请投:zjulaw@aliyun.com
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