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我抓到了WannaCry病毒的作者,我要怎么做才能定他的罪?

Wendy 数据安全与取证 2021-10-16

看到标题点进来的都是好汉!Wendy小编欣赏的就是你那份“舍我其谁”的凛然之风。


话说上期发了《三分钟带你快速看懂电子数据取证! | 打击网络犯罪必备知识》一文后,不少从事取证的小伙伴们感叹“以后再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把这篇甩给他!” 哈哈,小编感受了到莫大的鼓舞。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涉及到多领域专业知识,确实很难解释清楚,所以你们以后就放心地交给我来解释吧!


本期内容是专门为正义凛然的你定制的假设命题,在讨论这个命题的过程中,你会摇身一变为集法学(美貌)和取证技术(智慧)于一身的勘查警官。


正文


抓到WannaCry勒索病毒的作者虽然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只要他还是个大活人,那就是有可能的。咱们自己备点知识武器,就等于增加打击网络犯罪的基数力量,指不定哪天真碰到了抡起袖子就可以上!就算抓不到WannaCry的作者,说不定能手刃一些其他的网络罪犯呢。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

抓捕现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查你锁定了嫌疑人代号i-Cry(中文名:爱哭鬼),你已经提前向上级申请并获得搜查令,现在正带着警察同事在屋外布防,而i-Cry此时就在房间里面。这是你第一次勘察网络犯罪现场,能否成功地定下i-Cry的罪名全在于你能不能成功收集罪证了。


冲进去?等等!


你做好了准备工作吗?


一、制定现场方案


不错,看来是做足了工作,你对案件情况和嫌疑人都做了充分了解


此刻,你的团队里除了常规队友外,你还配备了三种专人:


取证专家:负责现场电子证据的初步处理和提取固定。

记录人员:对整个犯罪现场进行360度连续回转拍照和录像,包括局部和细节的记录、嫌疑人的笔录;所有的一切要记录得清清楚楚,必须做到能还原现场的每个关键细节。

无关公民:案件的见证人(不能是公安司法人员)。


为最大程度地保证证据的完整性,行动之前你做好了预设方案,现在考察了现场环境后作出一些调整:


—  嫌疑人的网络拓扑是怎样分布的?

—  屋内的设备类型、数量、位置?

—  进去后是否可能破坏证据?

—  如何防止嫌疑人破坏证据?

—  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如何预防?


确定一切都部署好了之后,你发出指令:冲进去!


“都举起手来!不准动!”



二、物理隔离人机


屋内有三个人,两个正坐在电脑面前,还有一个拿着手机打电话,其中一个试图继续点击鼠标。


“别动!”

此时要立刻“定”住他们,不能让他们多做一个动作,还记得电子数据的脆弱性吗?他们只要在键盘上多敲几下,或者拔掉电源,证据可能就消失了!(真实的案例,曾有嫌疑人在警察进来前将笔记本拿到天然气炉上烧毁)


与此同时,你的队友迅速封锁了整个计算机区域立即将人、机、物品之间进行物理隔离。这里的物理隔离指的是让嫌疑人交出所有的通讯设备、远离所有的电子产品和任何可能存在记录的证据,并尽量将距离范围扩大,同时派专人监管控制,以防他们做出毁坏证据的行为,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隔离过程中还要专门注意两个问题:

1. 收起所有人的手机后,如果亮屏,请不要让手机熄屏,并立刻开启飞行模式。如果需要,接上电源避免关机。

2. 嫌疑人离开电脑后,警方也不要动电脑的鼠标、键盘和电源,还要对正在运行的界面拍照记录


在隔离搜查的同时,你吩咐两个专员给嫌疑人做初步调查,询问案件情况、基本信息以及各种设备和加密项的密码等等,并做出了详细的记录。



三、现场保护搜查


当嫌疑人均在控制范围内后,接下来要在保护现场的基础上搜查物证。在查看各类设备连接及使用情况时,要避免任何更改系统设置、硬件损坏、数据破坏或病毒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你交代所有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在网络区域进行误操作。


现场保护原则:一切维持现状!


开的不关

对于正在运行的设备不可以关机,一定要保证电源充足能继续正常运行。例如,桌上的打印机还在工作,就让其继续打印完所有材料。


注意!这台计算机黑屏,这并不代表它是关闭状态,千万不要直接拔掉电源。处于休眠状态的计算机,指示灯也可能不会亮,应该仔细聆听计算机是否有风扇运转的声音;另外还可以摸下主机和显示屏的温度,判断是否刚刚关闭。


关的不开

对于已经关闭的设备,不论是电脑、手机、打印机还是传真,都不要打开,按照常规流程封存。


必须关闭

关闭所有的录制设备,如监控摄像头、录音机等都必须立刻停止工作,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覆盖之前的记录,方便后期从视频或录音中找到更多证据。


视情况定

网络是否要切断?

电脑上运行的程序是否要关闭?

这些都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确定,让随行的取证专家给出判断和指导。


确定现场保护工作无误,你拿出了一张清单……


现场搜查证据类别

记得要优先搜查嫌疑人身上(衣服、包)是否携带了以上物证,避免遗漏小型的存储卡等电子物证


此外,虽然这是网络犯罪案件,常规物证依旧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电子数据上。指纹等生物印记、现场的书籍、打印的图片或草稿纸,这些传统证据必须一样不落地提取和保存。(在这里作出客观提醒,但本篇就不针对传统证据多做说明了)


四、证据提取固定


这个部分得靠专业取证的人来完成,你交代了随行的取证专家,将这个环节交由他来指挥和操作。


数据提取


只见他忙不迭地打开带来的工具箱,然后立刻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提取工作:

—  提取时间信息

—  提取屏幕信息

—  提取重要信息

—  在线分析提取

—  存储介质镜像


原来,电子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


静态数据:没有和服务器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数据,也就是计算机在电源关闭时的磁介质或电介质数据,常见的硬盘、USB等包含的数据也是静态数据。


动态数据:又称易失性数据指当前计算机系统中正在运行的或留于内存中的数据,一旦关闭电源这些数据就会立刻丢失


取证专家以上做的都是在提取动态数据,这些数据包含至关重要的信息。由于是在嫌疑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缴获的计算机处于运行状态,其内存中的信息可能藏有关键罪证


计算机运行时,内存会实时读取磁盘信息。像i-Cry这样的嫌疑人通常会给自己设置磁盘加密,这会给后期取证带来很多障碍,因此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利用内存直接获得磁盘信息,甚至获得所需的密钥都是有可能的


针对现场的取证,一定要根据证据的稳定性来进行优先级顺序取证。易失性的数据必须首先提取,而后才是其他数据的提取。


提取完成之后,取证专家没有按常规方式正常关机,而是直接拔掉了电源(笔记本电脑拆掉电池)。这样一来就能让计算机保持它的原始状态,而不会在常规的关机中更改了系统的数据


证据固定


对应上面清单所搜查到的证据,在取证专家根据现场分析提取必要数据后,他开始指导大家将所有证据固定起来。


电子设备的固定:对于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整机固定,以准备后续的检查和分析。


存储介质的固定:现场发现的移动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单独提取封存。


电子数据的固定:由取证专家提取到的易失性数据,没有实际载体的“无形”证据,经过专门的工具镜像到调查人员自带的存储介质中后进行固定


看到没?以上过程记录专员一直在详细记录所有操作!


五、物证封存收缴


固定后封存是为了保护电子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原始性


作为证据使用的存储媒介、电子设备和电子数据都必须在现场封存,而且整个封存过程还是要继续记录和拍照。当然,这些你早就了然于胸了。


哦,取证专家还叮嘱了,封存应该使用防静电、防水的材料,还要防止证据弯折,通讯设备要放在屏蔽箱内防止新的信息传输覆盖


当一切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技术标准实施完毕,望了一眼被押上车的i-Cry,你满意地笑了:


“收队!”


总结


先复习!还记得上期讲的电子取证流程吗?


没错,今天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讲解第一个环节——证据收集。这个环节在本篇讨论中又被分为5个步骤:


1. 制定现场方案

2. 物理隔离人机

3. 现场保护搜查

4. 证据提取固定

5. 物证封存收缴


以上每一步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证据。又由于电子证据太脆弱,太容易被改变、毁灭和丢失,所以这五个步骤都必须从计算机区域的角度来规划和实施,缺一不可。这需要比传统证据收集更加小心,因为嫌疑人“动动手指”,可能证据就没了,然后堂而皇之地逃过法律制裁。


相信聪明的你也发现了,取证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好多问题值得探讨,而每一个问题又能深入研究更多的课题出来。这条正义的取证之路还很长,我们有太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但这都没关系,路再遥远,小编都会陪着你走下去



相关阅读:

三分钟带你快速看懂电子数据取证! | 打击网络犯罪必备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浩阳, 李锦. 刘晓宇, 等. 电子数据取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2] 杨勇. 电子物证现场取证技术研究[J]. 科技学报, 2011.

[3] 郭威. 试论涉及电子证据刑事案件现场的取证[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 40(2).

[4] D. Brezinski, T Killalea.  Guidelines for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Archiving[J]. RFC Editor, 2002

[5] Technical Working Group for ECSI. Electronic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 Guide for First Responders[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2001

[6] Kristina Rose. Electronic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An On-the-Scene Reference for First Responders[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Washington DC.,2001



想知道本期出镜的那个取证专家在电脑上先后进行了什么操作?带了什么工具?留言告诉小编,我才能决定要不要准备收集资料采访他的“现场纪实”。

其实,如果把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作为论文,其标题应该是《关于现场电子取证的指导研究》,你Get到小编为你设计情景式学习的良苦用心了吗?


如果你喜欢,那就点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