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复习签到11: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2017-08-10 大师兄 文学考研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大师兄每天都会在公众号分享“复习干货”,希望参加2018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或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5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词类的活用与词的兼类:词类的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是不同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可以兼属两类或三类,词义会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1、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可分为两类: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齐晋鞌之战》,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秦师遂东。《左传·蹇叔哭师》,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2、如何鉴别名词用作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否用如动词,需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察,以及其在句中的地位,以及与之组合的词类,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有以下五种鉴别方法: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如“肘之”。 

②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如“不君”、“遂东”。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如动词,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④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因为“而”一般只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如“衣冠而见之”、“过荥阳而西” 

⑤两个名词连用,如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就有可能活用为动词,如“脯鄂侯”《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就能带宾语了。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有时候不及物动词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 “饮赵盾酒”是“让赵盾饮酒”的意思。 

2)一些及物动词如“食”“饮”“见”等用于使动时,中古以后改变了读音,通常念去声,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都改变读音,如: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朝”就没有改变读音。


⑶动词的使动用法造成的特殊现象 

一些特殊现象,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是因为“胜之”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之”则是用作使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有时候,用于使动的形容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了,并不改变使动的性质。如: 彊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能贫”是“能使之贫”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已讨论,名词也偶然用作如使动,较罕见。) 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国异姓”指“使异姓立国”。 有时候,用于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了,并不改变使动的性质。如: 

何以至今不业也?《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不业”相当于”不业之”,后面的宾语省略了。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强调主观上的看法。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是“觉得小”的意思。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贱之”即“认为他贱”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看成朋友,把雨看成儿子”


3、形容词是否用如动(包括使动和意动)的判断 

⑴形容词后如果有名词或者代词作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一定用作动词。如: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⑵形容词前面有“能”、“足”、“可”等能愿动词或者辅助性代词“所”,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作动词。如: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贵”前有“所”,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看重;”贱”前有”能”,活用为使动,意为“使„„变得卑贱”。 


⑶同一个形容词是用作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的判断,常常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贱”字用如意动;“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中的“贱”字则用如使动。


4、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1、范围区别: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意义区别: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四、名词作状语


★①名词作状语的作用 


⑴表示比喻,以作状语的名词的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译为“像„„一样的”,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蛇行”意为” 像蛇一样的爬行”。


⑵表示对人的态度,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做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译为“像对待„„一样” ,如: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虏使其民”意为”把人民当做俘虏来使用”


⑶表示处所或方向,如: 

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野死”表示在苍梧之野死去,“野”表示处所。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是指到北方去,表示方位。 


⑷表示工具或依据,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表示行为的工具;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表示依据 


⑸时间名词作状语,表修饰时间,如:夜缒而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⑹有些名词性词组在句中的作用,与单个名词用作状语相当。如:乐岁终身饱。《孟子·梁惠王上》 


★②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辨别 

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形式相同,位置都在动词(谓语)前面,正能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一般情况说来: 


⑴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用作主语的,就应当认为是用作状语。


⑵作状语的名词前往往另有主语,如“嫂蛇形”已有“嫂”作主语,“蛇”就只能是状语了。


③“岁”、“月”、“日”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

“岁”、”月”、”日”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意义有所不同,已 44 30739 44 13570 0 0 5228 0 0:00:05 0:00:02 0:00:03 5227单纯的时间修饰。


⑴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表示“岁岁”(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今吾日记之而不足,岁记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 


⑵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天地”讲。如: 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⑶表示追溯过去:“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如: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一》


五、动词用作状语:


①动词直接用作状语的情况较罕见,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如: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②动词用作状语后+而+动词,情况多见。如:夜追而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③动宾词组作状语,情况多见。多表行为方式或时间,有时加“而”有时不加。如:挟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以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杨  :报孙会宗书) 


④动词作状语,在词序上类似连动式,一先一后不分主次,但动词或动词宾语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如:咏而归。《论语·先进》唱着歌归去的意思。


六、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种类: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前置。  

⑵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⑶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⑷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⑸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宾语前置有两种特殊情况: 


⑴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 

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 


⑵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宾语不能前置的情况: 

⑴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⑵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⑶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⑷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⑸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则不能前置。如“吾不能早用子。” 

⑹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4、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⑴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⑵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5、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如: 


⑴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⑵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成分的省略情况:

①、主语的省略: 

⑴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⑵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②、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 

⑴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⑵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学完,记得签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好文章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可读)

1、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4、下载 | 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大汇总

温馨提示:

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