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复习签到12: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

2017-08-11 大师兄 文学考研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大师兄每天都会在公众号分享“复习干货”,希望参加2018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或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宾、定语。 

②“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如:今者吾哀我。《庄子·齐物论》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吾语若。《庄子·人间世》;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藉传》

①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② “而、乃”只作定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且绝不用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语,“之”字一般用作宾语,第三人称不用做主语,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其和之的四点区别:(“其”字的特点) 

①在上古汉语,“其”字不能作主语,在很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其”作代词时代替的不是简单的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蹇叔哭师》 

“其”只能译成“它”或“他”,而不能译成“它的”或“他的”。从语法结构看,“其”字是定语而非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②有时候“其”不能译成“它的”“她的”“他的”,只能译成“那”、“那样的”,此时是指示代词。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③“其”和“之”可以灵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一人称代词。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你)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我)” 《左传·晋灵公不君》;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你们的)上。”《墨子·尚同上》 


④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重复前面的名词作主语,或省略主语,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收。《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重复出现作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趋而避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都省略了。


5、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同形的。我们仍用“吾”“我”表示,你们仍用“女”“而”表示,他们的仍用“其”表示,他们仍用“之”表示,不像后代用“汝等”“彼等”等,如: 周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吾”指“我们”。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尔指你们。 


第一、二人称代词或部分尊称、谦称后,加” 侪、等、属、曹”表复数,相当于“这些人”等。但这些字并不是表复数的形态,和”我们”” 你们”不但结构不同,意义也有差异。如: 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左传·昭公元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古代汉语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在词义上又代表了“我”或“你”,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谦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谦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君、公尊称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先生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尊称。如:

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平原君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为司马迁称呼任安的字。 


6、古代人称代词用的少原因有:

1、古代省略主要的地方多,第三人称不作主语;

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1、是、此、斯、兹:都表示近指,表示“这”、“这个”、“这里”等,例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於国也》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①是、此、斯、兹都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 

②“是”和现代汉语的“是”不同,和“此”是同义词,常可互换。今其人在是;其人在此。

③“是”“此”可以指人,略等于“这人”“那人”。 

④“是”字用作宾语时可放在动词前面。如: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齐桓公伐楚》

⑤“是”可以单独做判断句的谓语。如: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孙子兵法·势》


2、彼、夫:都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里”等。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①“彼”指示性很强,可作主、宾、定语。指人时可看做第三人称代词,译成” 他” 或”他们”,但并不是正规人称代词,古汉语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之意。表远指时常常带有轻视的味道,如:彼哉!彼哉! 


②“夫”指示性较弱,只作主语和定语。由于其指示性弱,有时当作 “彼”,于是当作“此”,有时可以不译出,视上下文而定。位于句首的“夫”字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引出下文,称之为“发语词”。


③当比较复杂的结构用作宾语,“夫”字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仍作指示代词。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之、其, 

①都不用作主语。之相当于“此”或“彼”。 

②“之”表示泛指,相当于此或彼,用作定语或宾语 

③“其”表示特指,用来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那个”、“那种”,只作定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4、若、然、尔,相当于“如此”、“这样”“那样”,谓词性代词。 

① “若”只作定语。如:若闻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六》 


② “然”多作谓语。”这样””那样””这么””那么”如: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单说“然”表应答,如: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③ “尔”作定、宾语。也作谓语,表”这样””那样”,但不如“然”普遍。如: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5、或:肯定性的无定代词, 

①通常用来指人,相当于”有人、有的人、 某人”,只作主语。如: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攘鸡》 


②“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如: 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 


③常用两个”或”字前后呼应,表列举不同情况。这种”或”仍是无定代词,既可指人又可指物,而不是表选择的连词,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者”字


1、代词“者”的性质和用法:特殊的指示代词。


①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adj/v+者)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②主谓结构后加”者”字,构成名词性词组,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③数词后面加“者”字表示几种人、几种事情或者几样东西,如: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论语·颜渊》


2、语气词“者”的用法: 


①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停顿。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③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时间范围。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公下》 

有时表时间不用“者”字,而用“焉”字或“也”字,如“今吾子又死焉” 《礼记·檀公下》;“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④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如: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四、“所”字


1、“所”字的性质和通常用法:特别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所”字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的性质和用法。 

①“所”字同动词结合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 

②“其”字表示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作“所”字词组的定语,如: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③“所”字词组可以作定语,后面还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使意义更具体,如: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陈仲子》


3、“所”与“者”同及物动词结合后的分别 

① “所”与 49 30874 49 15350 0 0 4039 0 0:00:07 0:00:03 0:00:04 4038“者”同及物动词结合后表示的含义完全不同,如: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所见”指代见的对象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②“所„„者”和“所”相同,仍然指代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如: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所”和“者”的异同:

同:1、都是名词性的2、都是偏正结构;

异:1、意义不同:“见者”是支配关系,“所见”是受动关系,表“见到的东西”。2、词序不同


4、“所”同介词结合后的情况  

①“所”字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所从”表示行动发生的处所。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所以”表示行动的工具、方式、原因。 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表示行动的目的或原因。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所与”表示一起行动的人。


②上古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

和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如: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以„„”“所从„„”“所为„„”“所与„„”等结构(举例见上题),但他们并未完全取代“所”的用法。


5、“所”同形容词结合的情况 

“所”同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结合,指代描述的对象,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为智。《墨子·公输》 


6、“所”字组成的凝固结构:“有所„„”“无所„„”“何所„„” 

①“有所„„”“无所„„”动宾词组,“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如: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孟子·许行》 


②“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如: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


学完,记得签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好文章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可读)

1、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4、下载 | 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大汇总

温馨提示:

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