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2017-08-12 大师兄 文学考研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汉语》复习正式开始啦!大师兄每天都会在公众号分享“复习干货”,希望参加2018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或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一、 “而”字: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 

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吕氏春秋·查传》  


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 


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 


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如: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两种行为的联系, 常见用法有四种:  


1、表并列关系。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译作“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两个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如:余折以御。《左传·齐晋鞌之战》


3、表目的或结果关系。“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时,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结果 


4、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可译可不译。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蹇叔哭师》;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三、“则”字:常见用法有四种:


1、表条件关系。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结果的分句在后。可译为“就”或“便”。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条件复句中的“则”,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表条件和结果,但不用“则”字,如: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2、表列举或对比。用在两个意思相对的并列分句中,表列举或对比。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有时是表示时间修饰。如: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转折关系。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转折意味。可分三小类:

①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 


★②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③ 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4、表承接关系。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四、然而、然则、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


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2、“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如: 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左传·楚归晋知罃》 


3、“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如此,可是„„”如: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4、“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如此,就„„”。如:然则德我乎?《左传·楚归晋知罃》


介词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常用的有 “以、于、为、与、之”。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介词的语法特点:

1、介词的宾语位置。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 

2、介词的省略。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 

3、介词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一、“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动词“以”虚化为介词。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宾语可以是抽象事物也可以是具体事物。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许行》


②引进原因。可译为“因为”。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③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 等。  


⑤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⑥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的词序变化, 

1、整个介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如: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2、为强调“以”的宾语,可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如: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3、提前的宾语是“是”字,“是以”等于说“因此”。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4、“以”字后面宾语所指的事物,上文若已出现,宾语就可省去。“以”译成“拿来”“拿去”,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表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宾语可乘上省略。“以”仍表“借此”“因此”。如: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其所用之异也。《庄子·不龟手之药》


凝固结构: 


①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如:无以缩酒。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 


③“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二、於(于、乎、诸):

★用法有四种: 

1、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对于”或 “在……方面”等。如: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2、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一般用于描写句。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如: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古代汉语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后面,现代汉语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前面。)或指出异同而非比较程度,如: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4、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此外: 

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 


2、“今„„于此”“„„于此”实际表假设。如: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墨子·非攻上》;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孟子·滕文公下》


3、“于”字偶尔放在动词前,如: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4、“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

主动者。  


5、诸等于“之于”合音,如: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 


6、“于”何“於”的分别:如所介的是地名,用“于”不用“於”;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用“於”不用“于”。 


三、为: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读去声,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给、替、因为”,用法有五种:

①引进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如: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引进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③引进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梁惠王上》


④引进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⑤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阳平。(注:介词为后面的宾语可以省去。如:君子不能为谋也。《礼记·檀弓下》)


★四、之:介词,有三种用法: 

1、用在偏正结构之间,表修饰限定关系,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是”字,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需依赖上下文存在。有两种情况: 


①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 

⑴表示语意未完,尚有下文。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父母爱子”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加上“之”后,形式上词组化,取消了独立性,意思上也显得话没有说完,让读者等待下文——则为之计深远。 


⑵用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⑴用在充当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之”字放在充当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寡君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之”字放在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这样形成的结构作句子主语。


⑵用在充当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晋灵公不君》 


3、如果句子的名词主语已在上文出现,下文就用一个“其”字来代替它,因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如: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左传·蹇叔哭师》,“其入也”即“师之入也。”


学完,记得签到哦!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好文章推荐阅读:(点击标题可读)

1、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3、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4、下载 | 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大汇总

温馨提示:

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00 31042 100 31042 0 0 10023 0 0:00:03 0:00:03 --:--:-- 10068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bo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