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垣杯 | 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示(二)

2017-06-01 城市决策


首届城垣杯 | 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于2017年5月20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基础条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公共设施配置、基础设施配置、安全设施保障、生态环境控制七个研究方向。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唐婧娴带来的《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模型-物理品质·感知品质·阶段变化》。



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模型

——物理品质·感知品质·阶段变化

本课题题目为《街道空间品质的测度模型-物理品质·感知品质·阶段变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要“提质优化”,关注公共空间的品质。本研究拟选定街道公共空间的品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街道品质的智能测度方法。研究选取北京二环内的胡同作为实证案例区域,构建“物理品质-感知品质-品质变化”测度的方法框架,形成主观与客观要素评价相互验证的评价体系,并对近4年左右的变化进行识别。研究突破传统调研评价的思路,以所有胡同的基本属性,如沿街建筑平均高度、街道红线宽度、街道长度,以及对应点位多个年份的腾讯街景图为基本数据,引介SegNet 图像分割技术,以及GIS分析技术,实现智能的物理品质评价,具体包括绿化率,围合度,开敞度,(以上三个应用图像分割技术)街道连续性(应用GIS),街道高宽比五个方面,标准化后汇总;主观感知品质的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方法,引介Ewing提出的城市设计评价五个维度,来获得打分者在街道空间中的停驻意愿,反映其感知品质。之后,通过感知品质与物理品质的对比,识别智能评价方法的可用性和局限性,并对北京胡同目前的品质做出判断,目前胡同的总体品质有待改善,长安街北侧形态较好,近四年的变化比例较低,更新速度缓慢。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实现在城市尺度上对街道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和分析,突破了基地调研的范围局限,分析过程更为便捷。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方法的智能化,研究所提供的方法体系可推广应用于街道认知与辅助设计,帮助设计师科学、理性的在大尺度上认识城市街道品质;图像分割还可应用于多种类功能区街道空间属性的经验值提取,辅助设计规范的制定。


感兴趣的各位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持续关注首届模型大赛获奖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