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的千万富豪,一半在河里划水

敬月光 市井望远镜 2020-08-24
来自专辑
民俗透视镜

有钱,并不是老广最骄傲的地方

但如果扒龙船能拿第一名

广州人就不缺吹水的素材了

——本文作者:敬月光


➭➭➭

有个外地人和本地人都熟知的段子,在广州的租房圈里流传。


“那些在河涌里划龙船的广东仔都是做什么的?”


“哦,他们都是好几栋楼的房东。一条龙船上的人,身家加起来超过一个上市公司。”


其实,这段话有夸张成分。坐在龙船上卖力划桨的,不一定都是包租公包租婆,也有可能是他们年轻的子女。


猎德涌里的一家子。图源微博@瞰广州


据广州著名“隐形富豪聚集地”猎德村的一位居民透露,他们村里人并非都手握几栋楼,有些只得几套而已。


但不可否认的是,划龙舟确实是本地人非常热衷的传统文化之一。


许多广州人对于端午龙舟的热爱,可能比春节逛花市的兴致更高。毕竟前者凭借其万人共赴的趁景斗标、享誉海外的珠江竞技,带给人们的情绪冲击更为强烈。


热闹无比的龙船景。图源广州日报


传说广州龙舟竞技源起于南汉,汉后主刘鋹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宫人竞渡其中。明代诗人张诩写道:“龙舟竞渡玉液池,君王沈醉连日夕。”历史拨转千年后,已经很少有人知晓龙舟的渊源。


但对于如今的老广而言,龙舟文化更像是村落、宗族之间的凝聚力之依托。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冲击下,祖祖辈辈已无法像以前那样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唯有那一期一会的龙舟赛,那一声震撼人心的龙舟鼓,才能将飘散的乡情再次归拢。


01 龙舟缺席


今年是闰四月,端午节来得稍晚。


但节前的龙舟水却很强劲,暴雨雷电频频造访,前些日子广州出现了水浸街,还有网友发微博表示,“龙王爷,今年停龙船赛啦,唔洗再助兴了。”(注:“唔洗”粤语意为“不用”)


暴雨后,划龙舟的人。截图自微博视频@阿怪小叔叔


是的,由于疫情原因,广州猎德、棠下、珠村、大塘、沥滘等多个村镇都宣布今年取消龙舟活动,“起龙船”“探亲”“龙船饭”等盛景都将在这个夏天缺席。


这一来,本来兴致勃勃等待“起龙”通知的房东们都只能收回躁动的心,继续重复枯燥且无聊的催租日常。而租房客们也极为遗憾——今年不能在河边替房东加油鼓劲了,减租无望。


虽然今年没有大型的龙舟招景和龙舟竞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龙舟活动都销声匿迹了。


位于广州天河区的黄村,在农历闰四月十五迎来了新龙船骏水,传统坤甸木新龙船经过长老点睛、上香祭拜等仪式,由黄村的老少乡亲从番禺上漖船厂接回天河。


黄村迎来新龙船。截图自微博视频@龍獅-記錄坊


番禺区珠村、天河区冼村也进行了相应的新龙船骏水仪式。“骏水”其实就是“进水”,新龙船第一次告别老师傅,正式“出道”,如此称呼是吉祥、神圣之意。


此外,不少村落的龙舟队也早已开始日常训练,虽然无法参赛,但亦可锻炼身体。


问起杨箕村的朋友,他们却并未觉得十分遗憾。“毕竟是有安全考虑,大局为重嘛。”李姚(化名)说道:“比起今年取消,我更关心的是龙舟文化未来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很忙,年轻人很难有时间来扒龙船了。”


2019年,知乎上有这么一个提问:“如何看待广州成为唯一一个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一线城市?”一位备注“天河城中村土著”的网友答道:“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我每年端午都能划龙舟。”


截图自知乎用户“林傲沧”


虽然没人统计过广州猎德、棠下、杨箕等城中村龙舟队里,阿公阿婆们究竟手握多少房产。但一场龙舟赛动辄总奖金近百万,海鲜鱼肉丰盛的龙舟饭一摆就是数千桌上万人,也从侧面印证了其背后的资本实力。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说,广州的端午节龙舟会,完全不输隔壁深圳的富豪游艇会。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着装。


龙舟上的富豪无外乎穿背心、POLO衫或干脆打赤膊,精致点的队伍还会戴防晒宽沿草帽;游艇上的富豪则是女士人均奢华小套装,男士则是帅气休闲风,如果穿西装没准还搭配胸针。


扒龙船与坐游艇画风迥异。图源摄图网及电影《无双》


有钱,并不是老广最骄傲的地方。但扒龙船如果能拿第一名,广州人就不缺吹水的素材了。


02 河涌藏龙


那些没有被唤醒的日子里,龙舟都藏在哪儿呢?


外地人路过猎德村和杨箕村的河涌,偶尔能在水面之下看到一缕船影,还以为那是不要的木筏,殊不知那是整个村子最珍贵的龙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河涌淤泥之下,防止氧化。


俗话有卧虎藏龙之说,放龙舟的地方,便是藏龙窝,也称龙船窦。


2016年底,因水位下降,杨箕河涌底的龙舟露头。图为热心网友提供


在雨水湿润的广州,传统龙船多用密度较大的坤甸木制成,这样的硬木做成的龙船,起步时速度较慢,但非常沉稳,而且不易腐蚀。尤其是坤甸木害怕风吹日晒,但却不怕潮湿,放在水中用淤泥包裹反而能变得坚实。


所以,每到端午龙舟会结束,各村都需要进行藏龙。龙舟身上会留出排水的洞口,平时用木塞塞住,等到藏龙时便拔出木塞,摘下龙头龙尾,等待河水漫入船身,再用湿润的河泥包裹着龙船全身。


这样,龙船浸入河涌底后就能与空气隔绝,保存得当,数十年也不会腐朽。


“起龙船”仪式中,村民在清洗船身。图源广州日报


佛山南海区大沥镇有一条最古老的坤甸木“盐步老龙”,相传是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村民们合资建造,今已近六百岁。


荔湾区泮塘乡也有一条知名的三吨半重“老龙”,名为“仁威”号,算起来也有四百多岁,船身是二十年前翻新,底骨则有百余年历史。而天河区车陂村也有一条152年历史的老龙,名唤“东坡号”。


端午节前一个月,村民们才会郑重而谨慎地举办“起龙船”仪式。按照传统风俗,则是“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意为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会把深埋淤泥之下的龙船挖起、洗净。传说这一天,也是佛祖显世之日。


村民们要准备烧猪、粽子、荔枝瓜果等各色祭品,在藏龙窝敲起龙船鼓,请“老龙”起床。


不同样式的龙船。图源@广州日报


但随着时代演进,这一风俗已有演变。现在,龙舟比赛多数用的是重量轻、吃水浅、速度快的杉木制作而成,但长时间使用容易发生变形。


黄埔南湾村等地也逐渐使用了新的存放方法,在河涌附近修建亭子或铁皮木棚,将龙舟吊在空中,用塑料布包裹住,需要参赛时便洗净抹上猪油。


03 龙船趁景


与其说广州人喜欢龙舟,不如说广州人喜欢龙舟串门的热闹劲儿。春节走亲访友,是家与家、点对点的情感交流,而端午的龙船趁景则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亲密往来。


广州市内水网密布,百余条河涌串起了天河、黄埔、白云的各大村落,也贯通了龙舟文化的历史脉络。


广州市内的河涌交错纵横


以往每年端午节前,天河区的猎德村、车陂村、珠村,海珠区的土华村等大村都会向兄弟村、老表村发出邀请帖,上书“敬邀贵村飞龙于五月某日莅临敝村,共庆端阳佳节不胜荣幸”,此举便是“招景”;


而受邀的村落则按时派人划龙舟前来“探亲”,路过沿河村庄也要表演一番,直到抵达目的地,绕河涌中心再游三圈,展示自家的龙船文化,这才上岸递回龙船柬,吃龙船饼,喝龙船茶,此为“应景”;


这时河涌两岸,必有众人围观,锣鼓喧天,彩旗飘扬,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观看龙舟表演,此为“趁景”。


俗话说“唔趁车陂景,唔算扒龙船”,此为车陂村招景。图源“广州天河发布”


兄弟村之间相互“招景”“应景”,吸引当地人甚至外地人“趁景”,便是如今的龙舟文化最好的交流与普及方式。


去年,车陂村的招景吸引了将近200条飞龙前来应景,珠村也邀请到了35村共80多条飞龙。龙船们在细长的河涌中排成队伍,与沿岸观众形成呼应,好不壮观!


广州有首本地童谣《氹氹转》,歌词里唱道:“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佢叫我去睇龙船,我唔去睇。”意思是母亲叫孩子们一起去看龙船趁景,但孩子们调皮不愿意去。不过,趁景后的龙船饭才是孩子最钟爱的重头戏。


过去,龙船饭都是由祠堂准备,邀请村民自行来祠堂领取,回家同饭一起煮,让全家人共同分享龙船带来的好运。


看着就香的龙船饭。图源搜狐“美丽麻涌地方号”


这样的龙船饭大多是用糯米和腊味、虾米、鱿鱼等食材一同焖制,广东地区的许多小店还可以吃到。因端午前后正恰逢南方荔枝成熟,所以广东人吃完龙船饭,也会佐以几颗清甜的荔枝爽口。


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了,龙船饭的菜式也更多了。无论是负责扒龙船的舵手、桨手、鼓手,还是村中的居民,都可以来祠堂围桌吃饭。白切鸡、烧鹅、鸿运烧肉、清蒸鲩鱼、发菜伴蚝豉等各色菜式令人垂涎。


最少不了的却是一道简单小炒——龙船丁,用豆角粒、辣椒圈、咸萝卜、花生粒四样材料炒制,可以帮助刚从河水中出来的龙船队员们祛湿、祛水汽。吃饭时,老人们也会念出好意头,“吃完龙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气。”


围桌吃龙船饭,宛如过年。图源广州日报


吃完龙船饭后,来“应景”的飞龙们踏上返程,同来时一般,绕河涌游三圈后才不舍离去。


04 飞龙竞速


既然是扒龙船,除了你来我往的“探访”,当然也免不了一番竞渡。在历史上,各个村落、宗族内部团结,也难免对外冲突。来自不同队伍的飞龙,都想在水里展示一番自己的强劲。


各家的龙船就位,在河涌或江心等待一声令下,接着便是群龙竞速,抵达终点后,抢标手便着力抢夺一些象征着胜利的标志物,如“福字”“烧猪”等,所以龙舟赛也叫做“抢标”。


佛山南海区那条近六百岁的盐步老龙,便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某场龙舟赛中,结识了广州荔湾泮塘五约龙船。


光绪年间的广州赛龙舟


传说在决赛时,泮塘五约龙船的年轻人潜入水中抢走奖品,被自家长老臭骂。自此之后,泮塘小龙便与盐步老龙结成“契仔”与“契爷”(注:粤语意为义父义子),此后四百多年都会逢端午互相拜访做客。


按照以前的传统,龙舟竞赛都是男人们的活动,后来也出现了专为女子打造的“凤艇”,以及娃娃们也能乘坐的“龙虱”。妯娌、姐妹、婆媳都可以相约扒凤艇,从河涌中穿越高楼大厦。


“龙虱”能容纳一个成年人或两个小孩,是培养龙舟少年的最佳训练工具。各式各样、不同规矩、不同规模的龙舟竞渡,为这项传统文化留下了更多存续空间。


女子龙舟队。图源广州日报


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紧密,广州龙船也不止于在市内与兄弟村竞渡、邀请兄弟省份举行比赛,也会突破国界线,邀请国际友人共赛。


1995年起,广州都会定期在珠江河面上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运动员、爱好者都齐聚珠江之畔,献上一场精彩的比拼和展示。


虽然,今年因为种种原因,广州的龙舟会不再像以往那样热闹,老广们心中难免藏着遗憾以及对龙舟文化未来的担忧。


但正如番禺上漖的造船厂负责人卢志雅所说:“希望在明天。”


采访视频截图自南方卫视




排版 | 井底蛙

图片 | 除特别署名外,均来自版权图库


点亮在看支持一下作者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