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爬山,香港人眼里就没有“输”字

梁嘉玲 市井望远镜 2020-08-24
来自专辑
生活显微镜

在人们对身份认同提出疑问时

香港的山

给了迷惘的香港人最合理的解释

——本文作者:梁嘉玲


➭➭➭

你心目中的香港是怎么样的?


摩登,国际化,购物天堂,亦或是茶餐厅点餐时的“冻奶茶”,还是过马路时红绿灯发出的紧迫的“滴-滴”声?


但很多人没想过,还有一个词能概括它的特色。


多山。


记得3年前,带着一位朋友到香港拍纪录片。从深圳罗湖口岸过关,再乘坐旧铁路改造的东铁线(所以香港人常称呼地铁站为火车站),一路抵达灯红酒绿的旺角。


高高的铁缆牵引着蓝白相间的列车在地面穿梭,这位第一次来香港的朋友感叹道,“这与我想的不太一样,怎么香港都是山啊?”


是的,在到达沙田市中心之前,经过的新界区所在地几乎都为未开发过的山地,偶尔才会有民居镶嵌其中。



香港的建筑依山而建。人更是依山而居。


与此对应的是,700万香港人都很爱山,更爱爬山。在香港爬山,你总能见到上幼儿园的小孩都能走在前头,鼓励大家往前走。年纪稍大的老人家亦未必落后。这是一场全民型的运动。


诗人余光中曾在1970-1980年代旅居香港十年。这期间他多次登高望远,意图眺望在香港北方的家乡,表达对另一头的乡愁。无意间,他也爱上了香港的山海。


“如果说徐霞客是香港山海的第一知音,我至少愿做能赏香港山水的慧眼。”

——余光中


01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粤语有个词,“山卡拉”,用来形容一个地区十分偏远,可见山多的地方常被与不发达地区联系起来。不过,这到了香港,却成了例外。


香港的土地,60%为山地,其中三分之一还是坡度较为陡峭的山地。于是,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开发出来的只有260平方公里。



而前特首梁振英曾在公开场合指出一个事实:香港已发展土地26%,但是住人的只有7%。也就是说,700万人蜗居在7%的土地上。


香港房价不贵哪里贵?


没能开发的土地用来干嘛了?


比如香港东部,由新界东北延伸到西贡区,坐落着1万六千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地质公园。


如果能忍受炙热与艰辛攀登进去,看到六角形的岩柱沿着海滩倾斜而下,配着连绵海岸与咸味海风,犹如远古的记忆残片横亘眼前,行山的澎湃就在于此。


破边洲,因其像被巨斧劈开的形态而成名。破边洲原是花山一角,长年受海浪侵蚀与花山分离而成海蚀柱,属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一部分


而香港典型的岛海环境,又将海浪与山峰完美融合,在跨越层层山峰之间,水天一线的美景一览无余。


身处太平洋的入海口,香港有漫长的海岸线。不少海湾更是深深地切入内陆。例如沙田至大埔一带的吐露港和赤门海峡、隔开香港与深圳蛇口的后海湾,香港岛南部的大潭湾。


东平洲,香港最东北的岛屿。全岛由沉积岩组成,沿岸的海蚀地貌变化万千,奇趣的页岩和其他种种自然奇观,使东平洲成为香港有名的地质地貌宝库


百年来受保护的土地,也保护了栖息在其中的动物。


于是,行山时总能让人惊喜(xia)的是,你永远想象不到能与什么动物面面相觑。这样的难以想象,不仅是对动物的类别本身,他们的体积与规模也会惊掉你的下巴。



牛只是小意思。你会在沿着普通水库的行山径时碰上浩浩汤汤的猴子兵团,他们就静悄悄地呆在某个羊肠小道的拐角处。手里提着食物的人成了他们的“瓮中之鳖”。



遇到野猪也别意外,但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是,野猪的原始状态有多吓人。除了皮肤里粗粗的毛孔长长的黑毛,如熊一般大的体积,猪嘴下方的长獠牙,足以让人一眼万年。



当然,运气最好的时候,还可能在爬山看海时见到海豚,在海滩边捡到某海洋生物的化石。亦或是,在沙滩上撞到某海洋生物的标本。


图为鹤咀海岸保护区,是香港唯一一个海岸保护区。图上的化石为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放置的鲸鱼骨标本


02 在香港,爬山能有多热


身处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山地环境中,香港人对山与海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比起在中环超级商场里叹冷气,出门到山间晒一把,再流几条毛巾的汗,行山更受普通街坊的热爱。


当地社交媒体近年兴起一个新词——行山指数,用来形容香港人一年行山次数的走势,颇有种看港股大盘的感受。


这一指数一到夏末秋初就会直线上升,到了冬天又有所平稳。不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一指数则一路飙升,放在股市里,就是出现万众期待的“牛市”。


2月份疫情高峰时,路上的人没见几个,一看社交媒体,全堵在上山的路上了。


今年2月香港魔鬼山山顶


颇为滑稽的是,疫情期间大多数企业实行的居家办公,给了不少市民工作日出门爬山的绝佳机会。最啼笑皆非的例子是,2月中旬,香港恒生银行的6名员工在本该上班时间,一同相约爬山,并将同行图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这一事件曝光后,恒生银行也因此被网友封为「行山银行」,随后迅速成为新梗。现在专门用来讽刺疫情期间,不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而坚持出门爬山的人。


不过,爬山之所以在香港如此热门,也与疫情脱不开干系。



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香港行山界走向繁盛的标志。资深山友回忆,在过去大多市民都觉得行山是辛苦的,不是一般人会做的活动。爬山只是非常少数人的爱好。


自2003年4月,非典疫情到了中后期,蜗居在狭窄住所隔离抗疫的市民才发现,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郊野公园或许是城市空间中最后的“避难所”。


被称为“郊野公园之父”的渔护署前助理署长王福义忆述,非典期间不少人带着口罩烧烤、远足,郊野公园首次录得破1200万人游览新高,造就行山文化盛行至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香港钓鱼翁顶


行山风向也影响了香港社交媒体。


很多网红都是由宣扬行山和远足而逐步成为KOL(意见领袖)的——先要每周定期在Instagram上传在某郊野公园远足的照片,一览众山下后无意间露出的姣好身形,再配上几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文案。


这是网络“行山女神”的走红密码。


03 山,香港之精神


自古以来的依山傍海,天然良港,香港自然环境之优越,成就了香港经济的繁盛。


维多利亚港之熠熠星光,上环金钟街上的国际面孔,正是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体现。


但这是外人眼里的香港。于香港人而言,英国殖民的历史、由外人迁徙构成的移民社会,让本地人都不知道,真正的香港代表的又是何种精神内核。


在人们对身份认同提出疑问时,香港的山,给了迷惘的香港人最合理的解释。



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剧《狮子山下》的热播,以及香港知名词人黄霑的打造,位于九龙半岛的狮子山,成为了香港发展历程的代表,也成为了此后多年来香港精神的内核。


人生中有欢喜 难免亦常有泪

我哋大家 在狮子山下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人生不免崎岖 难以绝无挂虑

既是同舟 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抛弃区分求共对


——《狮子山下》


一座山何以代表香港精神?感谢词人黄霑。


当年的香港,多是离乡背井四处漂流的过客,无处为家。


黄霑就写道,既然如今同处在海角一隅,纵使生活常有泪有苦,却期许大家可以立足当下此地,「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共同打造香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罗文演唱的1978年版《狮子山下》


香港哲学家许煜在《狮子山下精神的批判》中写道,狮子山精神,基本上指的是一种和谐家庭与肯挨肯干的工作价值。他认为,这是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光辉三十年”的重要因素。


这激励了香港人勤劳肯干、争取物质财富的斗志。狮子山精神,在当年传递给所有人的是,人只要肯吃苦,肯攀登,便能最终改变命运,实现阖家欢乐的愿景。


▴1973年始,香港电台推出电视剧《狮子山下》,记录了在狮子山下生活的小人物的奋斗与辛酸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也间接决定了其在香港无可取代的地位。


狮子山刚好处于新界与九龙的分界线。在当年,狮子山山脚下栖息的,是无数贫民窟和自建吊脚楼,以及密集分布的临时大厦,这其中的味道,都是贫穷与苦涩。


这与香港岛上的不少山间豪宅里住着的达官贵族有着显然区别。


正是这类无处扎根的贫民,在狮子山精神的鼓劲下,用艰苦肯干促进香港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狮子山,高495米,因山形像一个北望蹲距的雄狮而得名


这样的狮子山精神,具有普适性,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能激起大多数香港人的本土意识。


2002年,香港经济泡沫破裂,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读其财政预算案后,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这样的操作一时间传为佳话,背后是激励香港人传承狮子山精神,共度时艰的内涵。



没听过的朋友,可以最后听一下。听完后,又有搞钱的动力了。



图 | 梁嘉玲

排版 | 井底蛙


推荐阅读

方言靓仔的歌,听完脑门就像点了鞭炮

07-29

广东人吃火锅是真不加辣

07-26

点赞或在看支持一下作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