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潮汕人过中秋就一个字:拜!

敬月光 市井望远镜 2020-11-16

潮汕人从小拜神

却最懂得何为务实

——本文作者:敬月光


➭➭➭

明代《东里志》写道:“粤俗尚贵,祠庙兴矣”。清朝《潮州风俗考》中记载:“庙祀多而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


在广东省东南沿海的潮汕地区,当地人对祖先和神明的供奉仪式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气味往往能调出最独特的记忆,当人们想起潮汕,一半是香火的浓烈,一半是牛肉的鲜甜。


当地民众对于“拜老爷”的执着,使潮汕在人们心中显得犹为端庄,当繁复的仪式感融入了日常生活,潮汕又显得如此亲切。怪不得,连老舍都“渴慕潮汕几十秋”。


但是,你若拿着研究神明崇拜的古籍旧本去找潮汕95后,试图与他们探讨祭祀文化,寻找人们心中信仰的根源,却不一定能得到预想中的回音。


此时只需要换个说法:“中秋快到了,你家有啥习俗吗?”潮汕人就心领神会:“哦,拜嘛!”



拜——在潮汕,它几乎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年轻一代的潮汕人甚至不需要理解它,但却能熟练地摆放祭品和上香。这些流程大概是从他们学会用筷子吃饭时,便已耳濡目染。因此,当地也有一个说法:“潮汕小孩会行(走路)就会拜。”


时移世易,生于世纪之交的潮汕青年,都因为求学或工作等种种原因,散落至世界各地。但总有一些重要的时节,会唤起他们归家的心。只因潮汕父老传下一句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从农历七月份开始,潮汕人便开始筹划回乡的日程。好不容易有个小长假,比起去5A景区观赏人山人海,他们更愿意在月圆之夜与家人团聚、祭祖拜神。外人只道是迷信,但在胶己人心里,这是出于血脉的本能。


图源《爸,我一定行的》


01 中秋拜月娘


对月亮的崇拜,并不只有潮汕独有。


在中国道教神话中,月神被称为“上清月府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皇君”,在民间则是“太阴娘娘”。因听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许多人便把嫦娥当作月娘,但在《山海经》中,常羲才是月亮之母。常曦生下十二个月亮,是以代表农历的十二个月份。


影视中的嫦娥仙子,她不是月娘


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祭月习俗,但如同潮汕这般,至今仍家家户户坚持“拜月娘”的地区,却不多。每逢八月十五,潮汕家庭的阳台和庭院里,都会摆上香案供桌。


两根甘蔗绑在正面的两边桌脚,再将他们的蔗稍绑在一起,形成拱门状,人们认为如此祭拜,日子就能越过越甜。如果住在城市高楼里的小户型,在空间的限制下,一切仪式只得从简,但潮汕人也会在家里常年摆上神龛。


等到仪式结束后,全家便团聚在一起,分食茶点糕饼,共赏皎洁月光,聊闲话至深夜。这一幕,也是整个节日里最温馨的时刻,与农历新年时大家边看春晚边谈天的情景相似。

一年过了大半,有人心酸,有人美满。但皓月当空,生活里的烦心事终究随着夜色渐渐散去,接下来仍旧要过好下半年。


图源摄图网


在旧时,待嫁女子拜月娘,祈求找到一个好夫婿,是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而潮汕也是著名侨乡,亦有已婚女性望着月亮,思念远隔重洋的夫婿:“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但是到了今天,拜月娘已经越来越“现代化”,性别门槛被打破,祈愿的范围也扩大了。


孩子们会在供桌上虔诚地放上课本与作业,希望月神娘娘能保佑自己的学业,起码是今年的期中考试要考好才行;生意人甚至会把银行卡、笔记本电脑、快递单奉上,祈求下半年能够财运天降,多开单多赚钱。


潮汕孩子供作业本。图源网络


潮汕人这么做并非想走捷径,相反,他们非常务实。香港首富李嘉诚、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宝能集团姚振华,放眼华人商界,从潮汕走出去的几位都赫赫有名。这些成就当然与“拜神”行为没有本质关系,但潮汕人的团结精神与宗族文化,却在潮商队伍的不断壮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祭祀食物


潮汕人过中秋,拜月娘,如果供桌上少了三大传统美食,节味儿也就淡了。


既然是中秋,月饼必不可少。潮式月饼在当地也叫朥饼,其经典口味包括乌豆沙与绿豆沙。朥,即猪油。所以这道点心无论是制皮还是捏馅,都要用到猪油,饼面还要压上喜庆的红章子。


虽然味道略显传统,也不符合低糖饮食的现代观念,不如新派月饼讨喜,但朥饼却是拜月娘的固定贡品之一。因此,就算市面上的冰皮月饼、燕窝月饼、流心月饼卖得再欢,朥饼也绝不可能被挤出潮汕。


这道酥皮类饼食,如果做得恰到好处,就会呈现皮脆馅厚、肥而不油的口感。潮汕人一边冲茶品茗,一边轻轻咬下一块朥饼,清新的茶香与甜腻的点心正好调和,既饱腹又怡情。


潮汕朥饼。图源网络


其二,便是芋头。据《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潮汕人的中秋供桌上,熟蒸芋头和反沙芋头都是不可或缺的应季美食,其寓意有辟邪消灾之说。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潮汕当地特产芋头,最出名的有揭阳东寮芋,每年农历十月播种,来年正好中秋前后上市。芋头与“胡头”谐音,相传这道菜最初被潮汕人摆上供桌,也是为了祭奠祖先曾被残酷统治的历史。


祖籍潮州的“食神”蔡澜曾大赞潮汕反沙芋,入口松化甜美。这道菜需要用白糖熬浆,挂在炸过的芋头上,糖浆遇冷时便在芋头表面形成了白霜,亦是经典潮式口味,咬起来脆脆沙沙,糖分与淀粉在舌尖结成了浓密的网,将滋味发挥到极致。


反沙芋头。图源摄图网


最后一道潮汕中秋“美食”是水果。柚子、柿子、香蕉、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番荔枝),应季的瓜果被悉数端上供桌,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水果节”“斋节”。除了这些,潮汕人还会备上一些煎堆、油饼,以及市场上的新品点心,但几乎没有“荤食”。当然,朥饼上的猪油无可避免。


中秋当天,准备好的贡品、金塔、莲花灯,都将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祭祀桌前,糕点被砌成塔山,柚子被贴上红色剪纸,带枝叶的油甘被扎成孔雀的模样。


广府文化里有一句谚语:“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由此可见,食物在中秋节庆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在这一点上,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终于找到共鸣。



03 祭祖拜神


自然神、英雄神、守护神、行业神.......我问过许多潮汕年轻人,他们很难说得清楚,自己究竟最信仰哪一个神仙?末了,他们只道是“拜老爷”,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村庄,都有不同的“老爷”要拜。


潮汕地区日常拜神。图源《爸,我一定行的》


潮汕人在中秋拜月娘,是一项极为隆重而神圣的仪式,但并不是唯一的仪式。在月出之前,他们还需要从清晨就开始准备祭品,供奉先祖与天神。只因这一天,也是农历十五。


以潮州潮安区为例,当地人家里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定时供奉的天神,被称为“天恩公”,为此,家家户户都会设香炉、请神符。


但实际上,他们只要“看到神仙就会拜”,并不局限于哪一个派别。而汕头的部分家庭更注重祭拜先祖与去世的亲人,尤其是百天忌日,所有家庭成员必须到齐。


拜祭天神、土地公、观音菩萨、关老爷倒不稀奇,可潮州人连韩愈也奉若神明。韩夫子任潮州刺史不过八个月,到底也是一个过客,但他却永久地得到了百姓的尊崇爱戴。


韩愈


韩愈在潮州,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为民除害,驱走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排涝灌溉;三是鼓励教育,创办乡校;四是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知道这些,便不难理解潮州民众为何要给韩愈建庙造祠。


表面上是供神,本质上却是感恩。与神仙“打交道”最多的潮汕人,最懂何为务实。


这样说来,潮汕人与其说是信奉外界的神灵,不如说是信奉自己的内心。潮汕人相信,心诚则灵,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虔诚以待,与兄弟姊妹、宗亲乡邻相处起来也总是和睦友好。因为做人若是不诚心不道德,就可能被天神看见,往后再也不会被“保佑”了。


无论是命运的航标,还是道德的天平,潮汕人看似把这些“权利”都依托给了“天神老爷”,其实都紧握在自己手里。


排版 | 井底蛙


推荐阅读

都市女孩,热衷“扎针”

09-28

东北人接管脱口秀

09-25

点赞或在看支持一下作者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