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爆全球的Clubhouse,并没有什么稀奇

浦潇 盐财经 2021-02-23





▍盐财经 

作者 | 浦潇

编辑 | 江晨舟



“能求一个邀请码吗?”


最近几天,这句话成了部分网友们的接头暗语。


与这句话相关的信息主要有三个:APP、马斯克、圈子。


APP叫Clubhouse,是美国的一款音频社交软件;马斯克,是在国内带火这款APP的“博主”;圈子,是软件的核心概念。


至于邀请码如何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横跨美洲大陆、抵达东亚,成了互联网世界的硬通货,背后暗含玄机。



▋▍

惊鸿一瞥


早在2020年4月,Clubhouse就在美国上线,其创始人是一个原先在谷歌做地图的硅谷创业者。


这款软件并没有什么独特功能,反倒有些古早味。直白点说,它类似于微信的多人语音群聊,或是早年的YY语音。


图|Clubhouse在Apple Store介绍页面


它以语音聊天室为主要形式,内部又分为主持人、嘉宾和听众三种角色。整个APP包含不同的聊天室,每一个聊天室的人数少可以数位,多则可上千。


主界面会提示正在讨论的聊天室,用户可以任选其一加入。房间分公开、社交、亲密三类,分别面向所有人、我关注的人、相互关注的人。用户首先会承担听众的角色,如果想发言可点击“举手”,主持人同意后可发言,并且聊天内容为阅后即焚。


基本概念有了,我们再来谈谈它究竟有多火。


Clubhouse的A轮融资吸引到Benchmark和A16Z两家硅谷的风投巨贾。上线一个月,大约5000名用户时就估值1亿美元,这在同类小众软件里不多见。一年不到,估值翻了几番,达到10亿。


而后,Clubhouse火到了日本。借由日本多位知名影星的影响力,APP成功荣登日区苹果商店的下载榜首。


第三次热潮,来自业内巨星马斯克的平台首秀。


2月1日,马斯克在Clubhouse组织参加了一场问答活动。他在聊天室讲了一天的比特币,重申了他的移民火星计划,以及众人关心的Covid-19 疫苗话题。


图|马斯克


马斯克的线上聊天内容经由流媒体平台迅速蔓延至国内,掀起了一阵跟风的狂潮。


目前在淘宝,这样一份邀请码的售价并不便宜。


图|Clubhose邀请码在淘宝的售价


盐财经记者发现,一家店铺一小时内售价从399元上涨至1999元,月销量超过200。而在海外的ebay,一张的价格同样攀升近100美元。


高价和私密性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于是他们便采取了直接向聊天室内人员索要邀请码的方式。


比如微博上但凡有博主发布了一条Clubhouse的内容,底部就不约而同响起同样的请求。香港的模特钟浠文发微博说会开一个聊天室,底部13条评论中一半都在询问可否发一个邀请码。也有网红发福利说要邀请码的发私信给他,给第一个留言的人。


图|钟浠文微博评论


从大洋彼岸的硅谷小范围传播,到点燃了海外用户的好奇心,这款音频社交的软件有什么稀奇?



▋▍

产品为王的古典狂欢


Clubhouse的产品形态简单,以音频为模式的聊天工具表面上看来的确没什么稀罕。


实则不尽然。


首先,这款跨文化软件目前可以选择美国、日韩等地的聊天室,只要听得懂,就能无障碍加入讨论。


从官方发布的博客显示,Clubhouse 每晚有成千上万个聊天空间,话题囊括了金融、哲学、游戏和冥想等。


图|Clubhose包含的话题


这些话题超越了文字新闻、图片、视频所能承载的国际信息,由各行业的专门人士以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将未经剪辑、直接且多元化的认知传导于遍布各地的听众,并形成理智且互动的交流空间。


有用户说,“冲浪了两天,有点想哭,无国界交流的感觉久违了。”


漫游世界和不受限制的畅快,对于国内互联网用户而言是稀缺且不易的资源。更别提音频交互提供的亲切感,仿佛置身真实、切地的人群当中。闲聊的形式,回归到了人类本初最自然的社交形式,冲抵了国际与文化的壁垒。


就像微博网友感叹,终于与世界接上了轨。


跨文化交际的窗口让国内网民们得偿所愿,当然技术体验同样重要,其第二个独特之处就是专一度。


在媒介泛滥的时代,从国外的FaceTime、Whatsapp,到国内的微信,甚至抖音、快手直播,语音聊天功能无处不在。


相较之下,横空出世的Clubhouse对音频社交的专门深入,做得更为彻底。


除了聊天对谈,软件没有其他任何功能,不可发弹幕、评论、录音,更没有打赏,卖货和打小广告。整个谈话更近似一场即兴登台的表演,为那些倾向于当场分享和浸淋式倾听的用户,提供了语音社交的短暂舞台。清净的页面功能设计,颇有些古典主义回归的架势。


不像大多数软件,用户一上来就煞有介事表达存在感,这里的听众可以默默进场,再安静离场。


在一片走向商业娱乐化的行业趋势中,其专注传播本质的内容仿佛一股一骑绝尘的清流,安抚了躁动喧嚷的互联网游民,在这样的时代流露出难能可贵的本真态度,巧妙迎合了当下回归原初、倡导匠人精神的时代风潮。


实际上,对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主打社区文化的平台来说,其技术的差异,早已不是制胜关键。反而“人”才是最为致命的驱动力来源。产品差异化打法,始终靠的是平台营造的社区氛围、同时兼顾其内容水准。


这也衍生到第三层面的稀奇:跨圈层。


目前Clubhouse的主持和嘉宾涵盖了科技、演艺、文化等各界知名人士,缩短了物理距离,也为业外人士提供了专业化的解读通道。


图|罗永浩发微博吐槽Clubhose


一位用户说,可能之前你觉得永远没机会交流的人,现在出现在面前就能瞬间交流。


大V用户本身就自带持续性的吸引力。邀请过来的同类群体,加强了其社交属性和用户专门化思路,达成了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


普通听众们翘首以待的“偶像”如今通过闲聊,就能“近声”接触,众人自然是趋之若鹜。


“破圈”的关键不仅限于聊天室内的互动机制。它是欧美地区少有的,注册时即需读取手机通讯录的APP,可以查看到联系人正在开启或参与、意向参与的其他聊天室。


并且,这种信息读取的方式与微博近似,即关注是单箭头的,只要关注好友,就能了解对方目前的兴趣所向。


好友探索所承载的功能属性实际上远超于语音社交的交流,更关键的是发掘自身新兴趣、建立新人际关系网络、进入新圈层和领域的栈道。


反之,圈层的壁垒亦如阶层的天花板,最初便设立了高高在上的门槛,将置身事外的普通听众遥遥挡在了门外。


目前所有的聊天室都是半公开的。账户只开放给政商名流、行业精英。即便是这些已注册的用户也只有两个邀请名额。


于是拥有一张邀请码,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正如巴菲特所言,“之所以能请到一群重要的人前来,是因为如果他们参加了‘大象聚首’,那么就可以让他们确认自己也是头‘大象’。”


图|巴菲特


某种程度上,它也容易成为中产的自嗨。这样一款原本主打圈层突破的交流软件无形阻断了跨人际融通交互,邀请码借由邀请人所拥有的社交链层层延续,反而让权势、专业阶层紧密互系。普通人只能望梅止渴。


甚至,加入群聊的资格在高价贩售和争抢等待的过程中,已无关聊天的内容实质。更有可能是对私密的上层群体一探究竟的窥私欲,以及拥有一张准入门票的优越感。


即便真的挤进了聊天室,大概率只可远观大佬们“谈笑有鸿儒”,如果想要争取到与名人们对话的机会,也要花费一番气力。



▋▍

复刻与超越


现在这款APP只供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苹果账号下载,限地区的标准筛除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用户。


可即便如此,热度不断攀升,于是国内的平台们暗中观察、蠢蠢欲动。“币圈教父”孙宇晨就公开表示要打造中国版的Clubhouse,也有APP“聚聚”在争做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


图|“圈币教父”孙宇晨(右)


暂不谈这些“copycat”能不能成,国内主打社区的产品遍地都是,比如BBS论坛/贴吧/豆瓣……主攻连线对话的Zoom;知识付费的音频平台荔枝/喜马拉雅/播客。


喜马拉雅等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营和社群维护,才在业内站稳了脚跟。不仅确保名人专家的入驻,质量持衡、高密度的输出和附加的高互动性,还不用说稳定性的技术维护。更重要的一点,平台对用户并不做区分管理。


倚靠声音做社群的Clubhouse如果想要规模化,在更广的市场范围内,无疑很难长期与具备先发、地利优势的音频平台并肩齐行。


而且,早在Clubhouse之前国内就有两款语聊软件,一个YY语音,一个递爪。


图|语音YY和递爪安卓下载页面


技术功能上,这两款都没什么大的差别,且Clubhouse的声音技术团队是此前负责YY的声网Agora。


但YY语音从始至终都只把声音作为附属产品的技术支撑,比如用作游戏的语音工具、秀场,就像微信把语音聊天作为聊天工具,都没专门用声音做过社交。


另一个递爪,则是这样写自己的故事的:玩过的人都说特别像搭乘绿皮火车,六人一个车厢,你不知道会遇见谁,但在这45分钟里,我们可以没有包袱地聊天。


平台通过智能算法选出与你最匹配的人,用户可匿名参与圆桌,每局结束时会提示可选择1-2个投缘的用户打招呼。


但现在的递爪群,发展为用户参与热情降低,大多无人问津的结局。


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区式平台的发展路径本就困难重重。


社群的发展往往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开始时志同道合的精英群体形成小众聚集地;而后大众好奇心增长,围观后形成平台发展小高峰;随着参与人数增多,内容趋同化,水平质量开始下行。


知乎就是典型案例。大面积用户涌入后群体之间话语冲突加剧,内容的基调逐步偏移,愈发微博化。


与关注普世题材,面向所有用户的递爪不同,Clubhouse现在走的是精英小众路线。圆桌+音频的模式能够成功引起关注与欧美对播客文化的热衷有深厚的联系。同时,受众的局限也是不可忽略的。平台首先在听众筛选上就有潜在的标准,圆桌对参与者的知识储备、智识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Clubhouse的创始人此前称,未来平台将面向所有人开放。但走红带来的全开放环境,势必会面临随着商业化扩展而滑入大众视野的问题,甚至是平庸。


图|Clubhose创始人保罗·戴维森


不光Clubhouse,同类型产品的社区氛围都依赖于一定规模、持续不断的、有表达欲的高质量用户供给;同时,不断开发多元且精良的话题内容,等同于对用户的有机调动。


这些都意味着平台、用户和引领者三者的协调配合,其管理和内容生产的难度不言而喻。


更难的,还有内容监管的问题。


基于管理条例的不同,语音监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抖音和快手不说短视频上传之前的内容分析和过滤,直播也需要事先经过平台监测。而这样的监控排查技术,对于即时性的Clubhouse来说,会造成极大的运营和记录成本。在这一点上,仿款们也不例外。


至于用户的把握,不说小众路线的Clubhouse原本的用户机制,模仿版本的推行还需要考虑目前广大用户的取向。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普通用户的声音场景大多在微信等主流聊天工具上完成,声音社交比起通讯功能,更像是一种娱乐兴趣的介质。在这方面,就像上文所述,还有音频巨头们在虎视眈眈。目前Clubhouse因为流行产生的流量加剧,是短暂且虚浮的。


对Clubhouse来说,小而美的路线也注定长久不了。待风潮一过,这一平台还将面临内容质量的下滑,名人用户们断崖式退场,小众群体的转场等结局。


此前,风靡一时的子弹短信、多闪就是前车之鉴。


到那时,Clubhouse或它的模仿者们,又如何在社交、广播、视频等大众应用的夹缝中生存呢?



作者 | 浦   潇

编辑 | 江晨舟

排版 | 肖丽娟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