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买基金养老,结果直接送终

何子维 盐财经 2021-03-17





▍盐财经 

作者 | 何子维

编辑 | 谭保罗


回撤!回撤!


牛年来了,大盘却熊了。等到初五刚拜完财神、正翘首企盼节后天降大红包时,千万基金追随者迎来了一道巨型绿光。


决堤的大坝一泻千里。市场上大部分的基金跌幅超过了15%,跌幅最大的一只下跌40%。


跟风买基金的小年轻,已亏到心慌,立刻不干了,要收回资金。这使得基金回撤幅度非常大,10%算少的,更有一批基金回撤了近30%。


年前的他们有多嚣张,年后他们就有多悲伤。


亏到毫无波澜的小年轻,甚至在闲鱼等地方,“变卖家产”,以求回血。那场景让人看了好不心碎。


图|小年轻们纷纷在闲鱼变卖家当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适时的问题——如果数以百万计,对投资不甚了解,却赚钱心切的人,突然决定拥进已经起泡的金融市场,会发生什么?


2021年的头两个月,基金经历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

“慢慢变富”太慢了


新冠疫情已经历时一年,有统计显示,相比对健康和工作的担忧,人们更焦虑个人的财务状况。


也就是说,对钱的期待,在短时间内变得迫切起来。人们越来越明白,光靠往银行里存钱,干不过通货膨胀。


更要紧的是,这种期待已经转化为摩拳擦掌的金融产品购买力。


当打算去金融市场试一试的决心来势汹汹时,人们发现,随着利率走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已不再诱人;刚兑退潮下,非标信托也不复昔日荣光;风险太大的股市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则概率为零。


基金脱颖而出。


图|年前白酒股大幅涨停(图源:雪球)


股市上涨导致的财富效应,催生了公募基金的热销,在人们资产配置大搬家的背景下,它成为了更具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主力。


突破常规认知的是,仿佛只知花钱的“月光”青年一族也加入了基金的抢购浪潮,希望大赚一笔。


在去年新增的基民中,30岁以下的90后竟占到一半以上。


图源:Mob研究院


就这样,抢购基金的盛况,在今年新发行基金中达到了巅峰。


仅在1月份,据同花顺数据,就共出现了39只新发“日光基”。


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基金经理,面对这样的盛况几乎是超出经验的。


在老牌金融市场里,比如美国、欧洲的投资者是很难青睐新基金的,甚至他们拒绝投资资产规模未达1亿美元,且低于三年的业绩记录的基金。


但转念一想,巴菲特老师提醒过——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因为,太慢了。


而这些新基金,被认为提供了更快的机会。


图|巴菲特:“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选基如择偶,那些涨幅5%的“经济适用男”,总是不如那些百分比达两位数、三位数的“高富帅”,来得秀色可餐。


作为基金经理,你的追随者们总是希望你尽快大赚一笔。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期待合情合理。


但一旦冒险不成功,你的追随者就不喜欢你了。眼下,这事就发生在那些基金经理身上。


人称“基金一哥”、公募基金史上首位千亿级基金经理张坤的追随者,在基金上涨到让人流鼻血的高度时,为张坤组建了“全球后援会”。


如今,“把人绿了”的基金经理们义不容辞地成了众怒的靶子,“坤哥”顿时变“坤狗”,后援会成员喊着“坤坤伤人,真有一套”。


基金饭圈化,对本身就要求慎之又慎的基金经理们来说,几乎是头一遭。


流量带来的光芒令他们极度不自在,以至于一位蔡姓基金经理在微博上无奈地写道:“希望大家理性买基金,不要赚了钱就叫我蔡总,亏了钱就叫我蔡狗。”


遗憾的是,流量的驱使并没有因为基金经理的个人意志就消停。


3月2日,一张关于《天天向上》的节目组邀请基金经理参与节目录制的截图,在网络流传。包括“坤坤”张坤在内的近期顶流基金经理,赫然在列。


通过登台一档国民度极高的综艺节目,无疑能吸引到了新的投资者。但金融市场的娱乐化,的确不是个好兆头。


好在某财经大V在微博上表示:“大部分顶流基金经理直接拒绝了。”



▋▍

让90后当“傻钱”?


拒绝流量在今天是很难的,至少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


但巴菲特又说过,金融市场上总是不缺两种人,“毫不在乎的人”与“不动脑筋的人”。


当“毫不在乎的人”发现,基金如今就是那块有流量的砖,无论往哪里搬,都是吸引“不动脑筋的人”的利器的时候,防止流量倒灌入基金就难了。


那些毫不在乎的人埋伏在后浪集聚的抖音、小红书和B站里,兜售基金抢购秘籍,成为年轻人的财务向导,吸引新基民源源不断地跑步入场。


比如,在B站上搜索关键词“基金”,可以统计出一个数据:投资理财类的视频播放量在2020年时同比增长了464%。同时,一些视频播放量可达上百万,作者又多是头部博主。


图|B站充斥着大量投资理财类视频(图源:中国新闻网)


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基金网红相当野生


前一两年,他们录制的内容还是育儿、美妆和养宠物,等基金火热后,就开始披着财经博主的面纱,晒出每日基金实盘,并在视频封面上赫然写着“90后买基金,看这篇就够了”“日赚5000,手把手教你如何筛选基金”等文字。


越是反常的数据或现象,在我们脑中的权重越大。平时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的年轻人,买起基金来,却很随意。


那是因为他们的预期比他们爸妈高多了。一些90后的年轻投资者说,他们希望基金不仅要跑赢通胀,还希望“睡后收入”超过主业收入,再实现买房和财务自由。


但事实上,如果跟着博主们买进卖出,没有人“一口吃成胖子”。


毫不在乎的人只是利用了认知偏差,不断强调近期耀眼的业绩,而对长期的波动轻描淡写。这使得一段时间内,市面上流行的金融知识都具有一种质感:信息不足,风险有余。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博主在玩基金时,不断上演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放在学术界,类似这样单纯因追逐历史业绩而流入基金的资金,其实通常被称为“傻钱”(dumb money)。


只可惜不动脑筋的人只顾着“抄作业”,完全没有意识到,从长期走势来看,绝大多数的基金全年收益可观,追涨杀跌的“傻钱”行为只会让你连零头都没有赚到。


今天买,后天抛——竟成了社交网络里炒基金的流行话术,让人忍不住调侃: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网红可能是基金公司为赚手续费,而派来的卧底。



▋▍

“无恒心”的基金经理


“饭圈化”和“抄作业”的基金现象,让人很容易也很快速地得出一个结论:这届新基民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抢购基金。


但决断式的结论却带有偏见,也是与事实有所偏差的。不管新老两代基民看起来的差异有多大,本质都是追求财富。要说新基民们在财经知识上存在盲点,金融素养还有待提高,都只是暂时的。


每一代基民都是在投资目的和基金产品的适配性中不断磨合成长。而对大部分90后的新基民来说,也许是最快摆脱“新”的一群基民。只要上网研究一两天,他们就会发现基金的秘密。


数据佐证了这一点。春节期间,多家公司通过理财直播形式在支付宝上继续营业,其观看人次比去年春节增长了10多倍,更有三成的人是在夜间时段看直播学理财。


图|支付宝成购买基金首要渠道(图源:Mob研究院)


其效果也是“显著”的。面对一只只基金,90后的新基民对别人分析得头头是道。


他们指出,与其被动等着渠道推荐,还不如研究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摸索其背后基金公司的风格,偶尔还会说,“最好是每个领域都发现一些好的基金经理,低位买入”这样的暗号。


他们能够观察投资者在网络上关于资产价格的辩论,来追踪市场的波动和扭曲,并针对这些波动和扭曲进行交易,以及了解基金交易到底收取了哪些费用。


至于“饭圈化”和“抄作业”,对他们来说只是自嘲。钱不翼而飞了,谁不心痛、谁不着急。


在这轮暴跌之后,新基民还进一步思考着。


明明遵循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等道理,也掌握了聪明贝塔投资策略,哪怕是巴菲特那句克服人性的“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箴言也铭记在心,但为什么还是塌房了? 


他们眼中的金融市场,是交易的进出和价格的波动组成的庞大冰山。


但他们忽略的是,经济金融教材中讨论问题的基础,即有效市场,事实上从来不存在。那些我们搞懂了的市场,一向不是冰山,只是冰山一角。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基金经理本身。


基金经理对一只基金的关键性,不言而喻。但在今年前两月,基金经理圈出现了离职小高峰,有37位出走或“奔私”了,其中不乏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基金经理。


当然,出于业绩不佳、年终奖等多重因素考虑,春节前后一向是基金经理频繁变动的时间节点。


但所谓无恒心无恒产,人员的流动性在基金圈并不受待见。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操盘顶流基金的人,往往是资深中老年男子,他们看过了、扛过了无数个牛熊周期,曾在火中取栗。


他们个个名动江湖,是财政部长的座上宾,和上市公司博弈的时候,依然能气定神闲,说一不二。


投资者将钱交给他们,放心。而A股的一些基金经理,可以说还只是“毛头小孩”。



为什么?这背后是不同金融市场的巨大差异,深层原因值得探讨。当下最要紧,还是要让基金投资更加理性,特别是对那些年轻人来说。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看得见的优质资产的很多年轻人又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别想了,就连一手茅台股票或是半个比特币都超过了很多人的支付能力。


不过随着A股这段时间逐步恢复正常,相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明白,“慢慢变富”即使也不确定,但它的概率至少比“一夜暴富”大得多。



作者 |  何子维

编辑 |  谭保罗

排版 |  孙文月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