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50万中国人因它路过鬼门关,只有1%回来

胡万程 盐财经 2021-10-01





▍盐财经 

作者 | 胡万程

编辑 | 何小民



埃里克森是不幸的。


在欧洲杯的大舞台上突发心脏骤停,康复后被认为会因此直接退役,告别职业生涯。


图|此事引发关注,曾一度冲上微博热一


但他又是幸运的。


队友的紧急呼救、队医的百米冲刺、欧足联的医护配套……一套堪称教科书般的心肺复苏流程,让埃里克森捡回一条性命。


图源|IC photo|当地时间2021年6月12日,丹麦哥本哈根,2020欧洲杯小组赛B组首轮,丹麦VS芬兰,丹麦队员埃里克森比赛中突然倒地,队医与急救团队迅速进场进行心肺复苏


要知道,心脏骤停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据统计,美国每年有大约 40 万心脏骤停病例,抢救成功率约为 10%。


在中国,数字更加触目惊心。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超过50万人,抢救成功率不到1%,即使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型城市抢救成功率也不足 3%。


为何中国挽救率低于美国?这就不得不提到AED (自动体外除颤仪) 的普及率问题。


这是一个周期性会引发公众讨论的问题,但背后与经济效益、技术壁垒以及法律意识等各方面息息相关。



▋▍

放电器而已,国产不了吗?


AED,又名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跳骤停时,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在抢救的“黄金4分钟”里,能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而这一切的前提是AED 的普及程度。



在中国,每10万人仅有0.2台AED,远低于日本(555 台/10 万人),美国(317 台/10 万人)等发达国家的配置水平。


归根结底,中国普及率低是因为缺乏AED设备。


在2013年之前,中国的AED设备是被外企垄断的。机器售价昂贵,每台在4万元以上,飞利浦、卓尔、菲康等公司是主要供应商。


是制造难度大么?


其实AED的工作原理并不深奥。


心脏骤停的人,往往会有心律不整或心室颤动,活动紊乱的心脏无法进行有效的血液循环,身体各部分(尤其大脑)就会缺氧,进而危及生命。


而AED的“除颤”,就像是电脑的重启。利用强电流,将心脏电击停跳,制造心脏停搏。然后进行心肺复苏,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



按理说,不就是放电么。那作为电子消费品生产大国,中国这个造不出来吗?


盐财经记者与几位在除颤仪行业有着多年销售经验的专家沟通后得知,除颤仪的主要生产难点在于内部电路。由于除颤仪具有使用次数少、使用频率低、闲置时间长,一旦使用往往情况紧急,需要快速反应、充电等特点,因而对内部电路技术的耐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要求极高。


而且因涉及人身生命安全,除颤器从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上市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前期的研发、后期的推广,都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


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以前是无法自主生产出AED设备。国产化的缓慢推进,实际上从经济端也影响到了AED的普及进程。


单价昂贵的舶来品AED,大多时间实际处于闲置状态。大多数民众既不会用也不敢用,贸然推广在不少政府来看可能会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面子工程——推广了也提高不了挽救率。


从产品本身而言,AED推广存在的困境,在于安全性、操作难度及使用成本等问题;从社会大环境而言,在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与责任、人们的急救意识等问题。


AED的社会效益更明显,市场以政府采购为主。虽然民间对于普及AED的呼声很高,但对于政府来说,单价昂贵却使用率不高的AED,在配置方面同样存在“推广困境”。


图源:《健康报》|中国AED配置率与国际水平差距过大


这个问题在2013年后,开始逐步得到缓解。


2013年,迈瑞医疗发布了中国第一款双相波除颤仪产品,填补了中国除颤仪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改写了中国除颤仪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


2017年,鱼跃医疗完成对德国Metrax GmbH公司100%股权收购,将拥有40多年历史的德国AED品牌普美康纳入囊中。


2018年,久心医疗发布了自家第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正式通过CFDA三类医疗器械审查。


经过国产化,AED的单价已经逐渐下探到3万元以下。由于医疗专业器械的高额试验成本,不太可能像筋膜枪国产化后价格暴跌。但至少从配置成本上,减轻了各地方的压力,这是脱离“AED推广困境”的好的开端。




▋▍

再出一个“医械茅”的难度


目前在中国市场,根据公司业务范围的不同,除颤仪生产企业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除颤仪的专门企业,经过多年的口碑积累,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代表企业包括美国的卓尔以及德国的普美康。


一类是医疗器械领域大咖,代表性企业包括荷兰飞利浦医疗、日本光电以及中国迈瑞。他们具备除颤仪生产技术与销售渠道,也有资金推动科研和销售。


这其中唯一可以和国外器械巨头扳手腕的本土企业,只有迈瑞医疗。


图|迈瑞医疗总部


股民们对这个名字一般不陌生。在A股市场,这是个被屡屡提及的名字。


原因无它,它是一支白马股,让股民赚了很多钱。


作为目前中国为数不多能够站稳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型企业,2018年10月16日,迈瑞医疗一登上创业版,就以854.26亿元坐稳了创业板第三的交椅。


之后它的股价一路攀升,不到三年身价翻了近十倍,总市值超5000亿,坊间号称“医械茅”。


迈瑞医疗的主营业务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体外诊断业务和医学影像业务。其中,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是最赚钱的,旗下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器械在疫情期间迎来了需求高峰,可以看到,2020年,此业务的营收占比占了半壁江山。


AED,也属于生命信息与支持版块,目前,迈瑞医疗已拿下了国内超过20%市占率,仅次于飞利浦。


图源:迈瑞医疗|迈瑞医疗AED展示


从2013年做到国内“零的突破”,到现在市占率国内第二,迈瑞实属不易。这也意味着,国产的自主研发之路走了近十年。


与海外品牌相比,目前国产AED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除颤成功率、稳定性以及对患者的附带伤害等性能指标之上,这也是国内品牌还未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


除颤仪一旦被使用,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


采购方更倾向于采购经验丰富、有深厚口碑积累的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对新产品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在这条还不热,看起来也不宽广的赛道,国内玩家想要入局,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

与死神拼速度,还要拼耐力


AED的制造是一方面,使用是另一方面。


作为国内首家共益企业,位于上海的第一反应®,是一家专业的急救培训和生命救援机构,其中最基础的对外培训内容就是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法。


图|AED操作四步骤


今年3月,记者曾在上海的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接受过AED培训,感受很深的一点是:AED的使用方法要比心肺复苏术还要简单。


通常一台AED都有着详细的图文说明,打开按钮后伴随语音指导。施救者要做的只是脱去病人的衣服,正确粘贴好电极贴片,启动开关即可。


叫作“傻瓜机”,一点儿也不为过。


但在现实中,比起“不会”,制约普通民众施救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敢”。


第一反应®的创始人陆乐告诉盐财经记者,不少民众遇到病人倒地,难以确认是突发心脏病还是低血糖导致晕厥,即便确信是心脏骤停,也担心因使用AED施救,出现问题反被讹诈,卷入民事纠纷,而不敢使用。


但实际上,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法律,也被称为中国版的“好撒马利亚人法”,施救者在使用AED的时候在法律上是无需被追究责任的。


不过,八年前的这条法律条款如何变成常识,不再是民众的困惑担忧之处,还需公共媒体更多的报道宣传。


除了法律扫清使用障碍,国家近年也给予了AED推广政策层面的支持。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未来心肺复苏培训人员比例要求,明确指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


此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审议,其增加了AED相应规定:公共场所应按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不难想象,这种以政府采购为主的业务,在财政压力大的中小城市,若非强制配备,这些城市就会本能地消极应对。


可以看到,国内现在积极应对的城市,大多是人口密度大、财政税收多的一二线城市。


据盐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AED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已在公众场所配置5500台AED(2021年4月数据)。其次是上海,约1400台(2020年10月数据),然后是北京,约1000台(2020年10月数据)。


而记者所在的广州,根据羊城晚报2020年12月的报道,全城只有约100台。打开腾讯地图搜索AED,离记者最近的设备直线距离超过2.5公里。


大型城市配置水平尚且如此,中小城市更难苛求。《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中,也是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做法,计划用10年的时间达到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AED的国际标准。


不过回溯美国与日本AED的普及过程,同样是个漫长的过程。


1995年,美国立法开展“公共除颤计划”,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AED的购买和铺设。在美国,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都要依法设置AED。经过二十多年的推行,美国达到现在的每10万人300多台。


与美国立法相同,日本的普及同样依靠立法,日本原来普通人是不能使用AED的,只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才可以。但2002年一位皇族成员的猝死悲剧,促使日本修改法律,日本开始在公共场合以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举安装AED,成为了全球AED密度最高的国家。


公益的另一面是经济效益不良,这是普及率上不来的内因。立法先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AED的购买或许能够改善这一局面,但这始终是一件无法一蹴而就的事。


AED的效用,是与死神拼速度。而AED的推广,是与死神拼耐力。



作者 |  胡万程

编辑 |  何小民

排版 |  栗子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