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排队4小时,畅饮10分钟

寇大庸 盐财经 2021-10-01








▍盐财经 

作者 | 寇大庸

编辑 | 何小民



奈雪的茶的股价正“跌跌不休”。


6月30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正式登陆港交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上市才三天,其市值已蒸发了近16%。



这样尴尬的局面令此前有关奈雪上市的争议再次浮出水面,并从对奈雪的议论渐渐上升到对整个新式茶饮行业的讨论:


有人说,奈雪不行,茶饮股票还是得看喜茶的;

也有人说,什么奈雪喜茶,迟早都要被蜜雪冰城打趴下;

还有人对整个新式茶饮行业产生了质疑,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泡沫。


新式茶饮从诞生开始就不缺流量和资金,高估值和泡沫也一直如影相随,如今奈雪的茶上市后跌跌不休的行情,会成为新式茶饮们的宿命吗?



▋▍

微薄利润如何撑起高估值?


茶饮店的老板们都清楚,茶饮并不是刚需消费品。在饮料市场,消费者的喜好是变动不居和难以捉摸的。从咖啡到甜品、从柠檬茶到果汁,这条赛道上有太多可替代的选择。


就像喜茶的创始人所说“喜茶,理论上可以不喝的,而喝的人只是单纯地喜欢喝而已。”


就算在茶饮业内部,也很难说清楚消费者的偏好。高端的喜茶和奈雪,谁也没替代掉谁,看似低端的蜜雪冰城,却悄悄地开了1.2万多家门店。


奈雪虽然率先上市,但上市时并没有赚到钱。和奈雪走相似路线的喜茶,估值已经飙到600亿。走加盟路线的蜜雪冰城,在网上流传着十店九亏的都市传说,估值却也来到了200亿。


图|蜜雪冰城


唯“利”是图作为颠扑不破的生意经,却在近些年屡次被反常识的商业运作所挑战,这些不计成本高速扩张的茶饮店和狂飙不止的市值的背后,是茶饮店的赚钱能力没有想象中那么暴利。


有网友曾仔细拆解过一家加盟茶饮店的成本。以一杯20元的茶饮为例,物料成本大概占到了1/3,再刨去加盟费、店租、人力、设备折旧、水电等成本,在每天稳定卖出100多杯的情况下才能月入万元,差不多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回本。


这还只是中低端的茶饮店,高端的茶饮店利润就更微薄了,从奈雪的招股书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光是买茶叶和水果之类的原料成本就占去了营收的3成,再加上其他各种成本,其净利润仅为0.5%。


向上滑动阅览


图|奈雪的茶招股书


可以说,稍有一个卖不好,就要亏了。


走钢丝的盈利能力加上高度流动的消费者偏好,构成了茶饮店们的深层焦虑。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和业绩方差,茶饮店必须给消费者一个持续购买的理由。


这个理由,靠营销来完成。




▋▍

产品不行,营销来凑


新茶饮脱颖而出靠的就是鲜奶、鲜果、现泡茶这样的组合对粉末奶茶的降维打击实现的。打造更好的产品,本是一条扎实的发展路径。


一开始,茶饮店们还想着从产品层面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无奈的是,好喝归好喝,但做一杯奶茶并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壁垒,当这条赛道上挤满了选手时,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都变得高度雷同了。


芝芝芒芒和芝士芒果在消费者眼中真的有很大区别吗?很难说。



那靠创新?但水果就那些水果,茶叶就那些茶叶,排列组合总归会有尽头,而且竞争对手的模仿速度也非常快,想要靠产品创新拉开距离其实很难。几年前奈雪和喜茶的老板还因为这件事有过一场口水仗。


况且消费者也不一定买账,就连奈雪的创始人自己也承认,奈雪的营收大头还是来自那几款经典产品。


久而久之,产品的同质化已经发展到了老板们都懒得再费口舌的程度,干脆将这说这是行业本身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打造记忆点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为此茶饮店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提到奈雪你会想到什么?巨大的绿色logo,小清新风格的巨大门店。奈雪拼了命想成为下一个星巴克,并且最终把自己开在了星巴克旁边,而不是商场的负一楼,换来了在“第三空间”和星巴克一较高下的资格。


图|奈雪的茶江苏常州门店


为了在网红界拔得头筹,喜茶拼命传达自己“酷、时尚、有趣”的品牌调性。但凡提到喜茶的营销,排队4小时已是过去式,和回力、威猛先生、欧莱雅等品牌联名,在服装、化妆品和家居用品等行业抛头露面,才是正当年。



茶颜悦色靠着古色古香的中国风设计和堪比海底捞的服务精神,成为了网友心中的“白月光”,以至于闲鱼上甚至出现了代喝代打卡这样的谜之操作。


蜜雪冰城靠一首“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土味神曲和极为低廉的价格,坐实了茶饮界“拼多多”的地位,成为了培训机构和中小学门前最靓的仔。


图|蜜雪冰城洗脑的广告词


凡此种种,在眼花缭乱的营销策略下,产品逐渐成为了营销的附庸,变成了保持新鲜感的手段。如奈雪的创始人所说“产品方面,我们每个月固定时间上新品。因为我们的客户复购率非常高,所以我要持续保持新鲜感,不断地把新产品给他们。”


但光吸引眼球还不行,还要转化成实际的业绩才可以。因此,飞速的扩张就成了必须。


只有这样,营销效力才能乘以规模效应,使消费者的注意力最大化地转化为实际消费,均摊单店的经营风险。奈雪也说了,这次上市筹集的资金70%将用于扩张。想必之后上市的茶饮店,也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这样的策略有没有效呢?它给新茶饮带来的高速发展毋庸置疑,遍地的茶饮店和门口汹涌的人潮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使人们犹疑的是,高估值的背后,仰仗的就是营销吗?




▋▍

奈雪们的苦恼


问题不在于能不能仰仗营销。问题在于,当营销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时,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对消费群体的筛选。而消费群体对一个行业的发展会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


拿奈雪一直对标的星巴克来说,它塑造的正统、高端的品牌气质,最大化地兼容了各色消费人群。正因如此,它成为了咖啡文化的载体,其品牌价值的背后,书写的是咖啡全球化的故事,这种品牌容量支撑它在行业老大的位置屹立多年。



茶饮店们也说要书写茶文化的新篇章。但在具体做法上,则朝着时尚消费的方向一路狂奔,在包装、营销和门店设计上尽可能地高颜值、时尚化。这使新茶饮已然与年轻人绑定在一起。


本为了降低经营风险采取的营销策略,很可能会成为风险的来源。


别看今天的打工人们喜欢组团点下午茶,说不定明天就有可口的点心成了他们的新风尚。一味求新求异的营销策略也不是没有翻车的时候,去年喜茶和杜蕾斯的联名,就被网友指责为没品且下流。


而且从几家头部新茶饮店的营业额逐年下降的情况来看,新茶饮店高速增长的势头已经开始放缓。这种担忧,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


归根结底,茶饮店们将茶文化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二字上,致力于寻找文化所影响的目标,这使他们形成了与年轻人流行文化的绑定。


图|喜茶 x 晨光文具 联名


但茶文化的重点应该在“茶”字上,它要求的是对茶内涵的深入挖掘。只有当新茶饮成为更具包容性和文化底蕴的载体,能容纳更多元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的时候,新茶饮的市场才是稳健和可持续的。


到那时,新茶饮的高市值才具有说服力,奈雪们走向世界才有足够的底气。





作者 |  寇大庸

编辑 |  何小民

排版 |  瑾瑜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