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双好:关于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思考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关于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思考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科学化、专业化和行政主导等多种力量使得这两支队伍疏离,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疏离,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分离和两支队伍联系的纽带断裂,出现协同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整体全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寻找两支队伍的结合点,在立德树人的教学体系中寻找两支队伍的功能定位,在两支队伍考评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化解协作难点,在两支队伍之间搭建起协作沟通的平台,实现两支队伍整体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中承担着专门育“德”的重要任务,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引领、示范、发动和整合的作用和功能,两支队伍建设的状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风向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31号文件)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作用,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专门力量建设。本文就推进两支队伍整体发展和协作作初步探索。
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协同问题的产生
尽管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优势,但现代意义上的专门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对旧大学进行改造,“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P1),开设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象征着教育主权的回收,而且表明新中国教育与其他各种旧式教育的根本区别。设立政治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处,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基本制度和特色进行建设。根据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精神,1951年教育部通过《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提出,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及思想改造工作。[2](P2)1952年10月教育部专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要有准备地设立高等学校的政治工作机构,名称为“政治辅导处”。这是两支队伍建设的起点。
在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虽然承担任务和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同,但由于当时整体政治氛围浓厚,并且经常性政治运动也容易把两支队伍整合在一起,使两者在完成共同的政治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分工协作。两支队伍的协同方面的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化、职业化和学科化进程推进,问题日益呈现。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之间协同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力量推动的,既有整个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也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小环境的改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有以下几支力量推动两者的发展。
科学化的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在总结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过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产生了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思潮。198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在北京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一门科学”的论断,研究如何加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问题,并开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途径。随后,《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讨论,当时的许多报道和论文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看成是一门科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运动”。1986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通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3](P74)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4](P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直接结果,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比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在此文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可以看成是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集中代表。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以及若干配套文件的出台和相应的政策举措,可以看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最集中成果。笔者对比16号文件与31号文件:“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举措主要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着重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关系,比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的关系,涉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采取的策略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对比较具体和微观。”[5]这既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化和深化,同时,也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分化、思想政治工作两支队伍分离的重要原因。
2
专业化的力量。
与科学化相适应的另一支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学科化。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系列文件,开启通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意见》明确提出“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6](P33)至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成为一项立德树人的崇高事业和一门科学职业,而且成为教育部本科目录下的本科专业,是一门需要有专门教师所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以1987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发展阶段。在此之前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均没有使用“学科”这一概念,该《意见》中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开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一九八八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且在第一条规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这一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7](P120)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有博士点作为学科依托的专业。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专业学科的发展既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学科支撑,为两支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但是,学科发展也带来了学科专业领域的分化,专业之间的进入门槛增高等问题。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思想政治工作两支队伍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转行的空间,那么,2005年以后,两支队伍之间的专业鸿沟使得两者之间的壁垒日益加深。
3
行政主导力量。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形塑的过程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起着主导作用,那就是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高校行政部门的主导力量主要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它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发展中,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行政部门既是幕后的推手,也是直接参与的力量。为了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建立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等机构,这些机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承担部门。这直接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直接的承担者,在党委学生工作部的组织实施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治理结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部门化的问题,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应是学校党委、行政的责任,因为有了具体承担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的部门,使思想政治工作演化为“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部门的工作”。这种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也普遍存在,由于各高校都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门课程,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主要也应由专门课程来承担。行政体制的变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整个高等教育的分离现象日益明显。同时,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两支队伍的状况来看,由于两支队伍有了各自的教育主管部门,分属学校不同的领导负责,所以,在行政的主导下,两支队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也日益淡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自在自己的行政体系下发挥各自作用和功能。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疏离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两支队伍的疏离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带来更为深远的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疏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两者之间疏离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疏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从事工作的内容、性质和具体任务不同,但总体上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形成整体效应。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使两支队伍形成两种不同工作方式和评价体系,各自按照各自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开展自己的工作,领域的分割和专业的分化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容易忽略最终的发展目标。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由于专业分化,每个人就像在一个山洞的“洞穴”里一样,每个人由于“洞穴”的局限性,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努力分析影子产生的原因,而没有意识到洞穴口的光才是造成影子的直接原因。专业主义和学科化的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以科学的划分为基础,以专业化、职业化、学科化为导向的队伍建设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忽略的恰恰正是对学生的培养,这也正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陷阱。
2
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分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有各自的理论性要求,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性与高校其他学科、专业的理论性具有根本的不同。如果说其他专业的理论性是按照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是一种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所要求的理论性则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也就是其理论性体现在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专业化、学科化的发展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另一部分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身份,在实务工作之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一门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专业和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并不存在明显界线,一部分理论工作者本身就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并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初期也倡导和尝试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无法弥合,专业化和领域的分割,成为两者协同问题产生的推动力量。专业化的推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化的进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之间的分离已经不可逆转。
3
联系纽带的断裂。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辅导员之间在工作上有一个相互联系的交叉领域,即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是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系统化和深化而形成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形势、政策、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在时间上、制度上加以保证,是必要的。”《意见》规定设置如下五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8](P132-134)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建设初期,思想品德课主要由高校辅导员承担。伴随着思想品德课的发展,思想品德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简称“两课”)。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等学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简称“05方案”),“05方案”将四年制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程开设。“05方案”实施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和主渠道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剧了两支队伍的疏离,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两支队伍之间联系的纽带破裂。
03
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2016年12月7-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事件,会前出台的31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队伍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并不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领域,而是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从一代大学生成长的战略高度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从整体上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观生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在31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实现两支队伍的协同发展。
在整体全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寻找两支队伍的结合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决不仅仅是专门力量所开展的工作。“31号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我们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如何办高等教育以及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从改变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整体生态来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循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领域,而应从整个高等教育整体的角度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行业内部工作向整个高等教育宏观生态环境的营造的转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大学的整体优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9]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两支队伍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其发展,而应跳出自我专业学科发展的局限性,把两支队伍发展放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循环,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进行功能定位,才能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建设的大格局中,“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在发挥自身专门思想政治工作力量作用的同时,在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整体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上,有着广泛的协作空间。
在立德树人的教学体系中寻找两支队伍的功能定位。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分离的内因主要源自科学化、专业主义和行政力量的推力,科学化、专业主义和行政力量不仅造成人文精神特别是立德树人核心地位的冲淡,而且造成专业分化、学科壁垒的产生,造成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宰。从这个意义来说,冲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协作的壁垒,形成两者的协同机制,不仅需要从操作层面上精细化协作的过程,更需要从德育、思想教育的理念上进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1]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新的理念,是破除传统以科学主义和专业主义为特征的近代教学体系局限的有力思想武器。事实上,把思想政治工作划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既有客观存在的两者工作性质的差异,又与近代以来形成的分科教学体系有直接关联。传统教学体系从学科专业和教育者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划分,教师队伍之间出现了分划。如果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立德树人的教学体系来看,那么学校教育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教育经验和成长因素,专业分划对于教师来说界线是非常明确的,但从以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的角度,它们都内在统一于立德树人的统一体。为弥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鸿沟,笔者曾经提出过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方案,即把学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看成一个全息的整体,各个不同的群体虽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不一样,但其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性经验方面形成了整体。[12](P18)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的直接理论性经验,辅导员提供的活动性课程经验,两者同时提供的隐性教育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直接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案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质性整合。
在两支队伍考评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化解协作难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协作离不开行政的推力,行政力量在整合两支队伍过程中发挥着政策引导和行政主导的作用,同时行政的推力也有助于化解两支队伍协作的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协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政策规定和具体工作事项中的分工协作,而在于两支队伍内在的运行规律和评价体系的差异,这里涉及两支队伍内在运行机制的大循环和小循环的问题。大循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高校教师队伍的大循环的规律进行队伍建设,建立相应考评机制,则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如果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特殊性,按照其特殊性进行运行机制建设,则有可能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内部的自我循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与整个高等教育队伍建设之间的脱离。小循环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之间的循环,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小循环建设的难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主要在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13](P492)辅导员这种双重身份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合理现象,同时也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内部评价机制建设造成相应难度。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小循环中,如何充分尊重辅导员队伍特殊性,发挥辅导员队伍双重身份的特殊作用,这是小循环是否能够有效建立起来的关键,同时,也是两支队伍协作机制能否形成的最为积极主动因素。建立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运行特点的评价机制,是化解两支队伍、两个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化解这个难题,需要行政力量的强有力推进。
4
在两支队伍之间搭建起协作沟通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各有自身长足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弱点和不足,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并不是要消融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按照一个模式开展两支队伍建设。但是毫无疑问,两支队伍的优势和弱点又恰恰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理论教育的优势,但弱点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了解;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对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现状有着深切的感受,但由于忙于具体实务工作,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提升。笔者曾倡导过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工作的方式,即“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4],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一些实务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工作者(如辅导员)从事一些理论研究,两者都把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作为研究的领域,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事研究,这样可以逐渐弥合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鸿沟。当然,对于立志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群体,这种思路是两者协作沟通的最佳路径。但对于缺乏这方面志向和基础的工作人员,搭建一些交流合作的机制,互相参与对方的工作,相互介绍各自工作领域的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 杨振斌,冯 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4][6][7][1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9] 佘双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变化、新观点、新趋向[J].青年发展论坛,2017,(1).
[8]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1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2]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4] 佘双好.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简介
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本文刊发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2017年第12期
微信号:xxdj2017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