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唯一以名著命名的博物馆:骆驼祥子博物馆

2017-06-07 郭静 名家讲名著 名家讲名著

走进老舍—骆驼祥子博物馆


夏日安静的午后,老树投下树影斑斑,窄窄的小巷将城市的喧嚣隔离在心窗外。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黄县路12号,走进老舍——骆驼祥子博物馆。



70多年前,诞生于青岛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就了老舍先生一代文坛巨匠的地位。70多年后,骆驼祥子博物馆静静的讲述着大师与文学与历史的故事。老舍先生于1934年9月到1937年8月,在青岛度过了他三年意义深远的教学和文学创作生涯,他对栖居地的独特风貌有着深刻的体察和精妙的感知,写下了包括《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春风》在内的多篇描述和赞美青岛的文章,是我们这座城市中一位伟大的理解者。



骆驼祥子博物馆是依托青岛老舍故居辟建而成的。2008年,青岛市政府与市南区政府共同投入1400多万元,妥善安置了楼内的十二户居民,对原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2010年5月24日,修复后的老舍故居暨骆驼祥子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以现代文学名著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骆驼祥子博物馆以老舍故居的一楼为主要展馆,分为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和青岛厅,利用复原陈列、实物陈列和电子影像等展陈手段,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特别是《骆驼祥子》这部文学 44 30140 44 13293 0 0 6373 0 0:00:04 0:00:02 0:00:02 6375著的创作、发表、出版、研究等方面的情况。


从一楼入口一进门是序厅,摆放着一套兵器,老舍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闲暇时还酷爱练武。



往里是版本厅,陈列的是国内外各种版本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有四多:一、版本多,二、译本多,三、评论多,四、改编形式多,其中各种各样的版本,包括线装本和“小人书”连环画,还有众多的外国译本50多种,不同的日文译本就有7个。



再往里是创作厅,有一套年代久远的红木座椅,上面摆放着笔砚,可是想象当年先生在此写作的情景。创作厅里珍藏了《骆驼祥子》手稿的复印件,《骆驼祥子》有完整的手稿在世;在1949年以前的众多老舍创作的小说手稿中,目前只有两部手稿在世,一部是《四世同堂》,另一部便是《骆驼祥子》。说到《骆驼祥子》手稿,就不得不提到陶亢德和顾廷龙两位先生,他们为这部手稿的存世做出了巨大贡献。陶亢德先生是《骆驼祥子》手稿的最初的保存者,他是《宇宙风》半月刊杂志的责编,《骆驼祥子》就是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在《宇宙风》第25期至第48期上发表的,陶亢德先生见老舍先生的手稿写得极漂亮,又是原稿,十分珍爱,发排之后便将手稿一直保留在身旁不曾遗失过,直至“文革”开始被红卫兵抄走为止。“文革”期间,上海图书馆在清理和焚烧抄家得来的图书资料时,已经靠边站的老馆长顾廷龙先生偶然发现书堆中有个大纸包,竟然是《骆驼祥子》手稿,当即悄悄转移给可靠的馆员,使手稿侥幸逃过一劫。



之后是艺术厅,这里以触摸电视的形式播放有《骆驼祥子》的电影、京剧和不同版本的话剧,游客可以带上耳机边听边看,感受这光影穿梭,时空回旋的艺术经典。除此之外,根据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捐赠的“老舍最后的声音”光盘资料,馆内工作人员克服了技术难关,制成了《老舍最后的声音》展示片。这是1966年1月老舍先生接受记者采访他时的录音,是老舍先生在世期间留下的极其珍贵的声音资料,录音当时距老舍先生离开人世只有七个月的时间。游客在聆听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解放前后北京市民生活的变化,风俗习惯的变化,以及老舍先生写作感受和幽默风格的蕴意。



青岛厅展示的是老舍先生与青岛的故事,四周有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和儿子舒乙的书画作品。厅里有一张舒济在黄县路故居院落内玩耍的照片,那时她只有三岁,怯怯地望着镜头,童稚的神情甚是可爱;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的时候,虽然黄县路很安静,但也要不可避免地面对孩子的干扰。站在老舍的书桌前就能想像得到老舍先生正在埋头思考并写作,三岁的小舒济慢慢走到书桌前,用手触触老舍的胳臂肘,可怜巴巴的低声说道:“到公园看猴去!”虽然有孩子带来的烦恼,但老舍先生也充分享受了天伦之乐,并就写作时间和孩子打起了时间差,这在先生的散文作品中都能够品味出来的。



修复后的院内,坐落着老舍头像和人力车夫雕像,老舍作品墙和《骆驼祥子》连环画墙通过陶版画的形式得以展现,此外由舒乙先生亲自绘制的“祥子拉车路线图”也极具学术价值。



院内还设有“祥子书店”,其内陈列收藏了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发表的绝大部分作品及其影像制品,这也为热爱老舍作品的人们及其文学间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