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2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康震:诗词与传统文化教育

2017-12-06 康震 名家讲名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14ilmbu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尊敬的各位老师: 非常抱歉,刚才去中间还出去了一会,因为我们学校今天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所以我过去了一下,后来我及时的返回了。很遗憾因为我前面我出去了一下,那个郑国民教授还有咱们陈(副)校长的报告,我没有听到。在这,我也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自己,就是关于诗词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这样一些体会。


我自己没有当过小学老师,我也没有当过很长时间的中学老师,我只是在上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呢,在高中实习过一个月。但是,我就是在那一个月里面,我很充分的感受到,这个中学的教育、小学的教育和大学的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还记得当时在实习的时候,我们讲过一篇文章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在一起集体备这个课。我们就发现其实孩子们很难理解这种情感。因为艾青写的并不是他的母亲,他写的是一个身分、地位都比他们家的低的多的(保姆),跟我们现在请保姆还不一样。现在的保姆多牛吧,是吧?比请他的人都牛。但是在那个时候,大堰河他们家是很贫困的,他是地主家的儿子,对不对?在那诗里面也是这样讲的,所以他就对她倾注了非常巨大的热爱,这就是当时的高中同学,那是高一的嘛,我们在高中实习,他们就不好理解。别说他们不好理解,就我们同学自己在讲课文的时候,就也不好理解,以至于中间都出现了一些笑场的程度。就是它里面有一部分句子写到就是说,他经常想起大堰河把他抱在怀里,抚摸我,后来我记得我们当时一个同学叫袁立军,他上台讲这课的时候,我在底下就拉长声音说,我说:你想一想,什么叫做抚摸我?结果他一上去这个他就没法念了,他一念到这一句,他就止不住想要笑。这个细节就说明,我们这些当时去实习的大学生,师范大学的学生都没有对这个课文有很深刻的了解和理解。那怎么可能把这种感情传递到学生的身上去呢?



所以我自己体会,就是给中学生和小学生讲课,其实是一个老师在跟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分享自己关于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的一些优秀的文化的一些体会,这就跟你回到家跟你们家孩子讲故事是一个道理的。只不过是你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只不过面对的是一群的情况下呢,教育的相关部门要求你使用知识化的教学,形成体系化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但其本质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我想,中小学的教育、语文的教育,跟大学相比,他就是个小和大的区别。但是,中小学的教育并不因为它的小就没有大,这里面是有一个辩证的关系。


我刚才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我觉得这里面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是要引起我们关注。



从小处见出大


比如说,给中小学讲课,我们都要从小处见出大来。这个小怎么见出大来?因为你不要忘了,我们的受教育者,他们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底下坐的都不是李白,甚至不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李白。换句话说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小人物,你千万不要认为,就包括我在和马东瑶教授在内,她是研究苏轼的专家,我是研究李白研究的比较多一点,但我们俩跟苏轼和李白的水平是差的太远了,给人当学生都不够。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怎么可能去研究他呢?我们只能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靠近他、了解一点他,但你要说你了解苏东坡,我了解李白的很,是不可能。那既然这样,你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们的小孩儿,你去给他讲李白的诗,你去给他讲苏轼的一首诗,他就全部都了解了呢?那是不可能的!连我们都不够格能完全去了解,我们的小孩怎么可能了解呢?


小人物 大情怀


所以,你首先得想清楚,我们的孩子们都是小人物,所以你得按照小人物的角度来给他讲,包括讲的作品不能讲太高大上吧,所以第一点,我觉得就小人物身上体现出大情怀



你比方我举个例子——郑板桥。郑板桥在浩瀚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算不上是一个大人物,他主要是书画,他在那画竹子。一辈子就做了十年的官,正处级干部,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各做了五年的县令。在清朝,这个县令嘛,人经常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对不对?他到好,他做官的时候还兼职,兼什么职呢?就是画画卖画。他是个很清廉的人。那郑板桥呢,在当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就是个小人物。因为在像清朝也罢明朝也罢,在中国古代,是没所谓的职业画家的,也没有什么中国书画家协会。当然了,你的画能卖出去,那你就有点钱,卖不出去就没有钱,郑板桥一生都很清贫,它没有什么钱证明他那个画他那个书法在当时是享有清誉的,但是没有变现,没有变成现实当中的现金。这就说明,在当时还是官本位。要不然大家都喜欢画画也不去当知县了,也不会有那样一句话了。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这么一个很穷酸的知县,他脑子里在想什么问题呢?他就写道,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那首诗:


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虽然只是个芝麻官,但我关心的是大事情,我听见外面的竹林竹叶子悉悉索索的声音,我就想我就觉得那好像是老百姓在诉说他心中的疾苦。这首诗是非常有意思的,有意思在哪呢?因为这首诗的题目里头写明,它是写给一个人的。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很奇怪,叫包括,包括我们大家在内的这个包括。包括是何许人也呢?题目里头能看出来,叫做年伯,一年两年的年,大伯二伯的伯。什么叫做年伯呢?年伯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他跟郑板桥是同年进士,但是他的年龄比郑板桥大的多,甚至是他的长辈。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同一级里年龄差别很大,就跟高考77级和78级的学生同一班龄差别比较大。还有一种就是彻底就是他的长辈,这个我们就不去细究了。


这个包括是个什么人呢?是当时的山东代理巡抚,就是山东省代省长。那现在你搞明白了没有呢?包括是他的上司,他只是山东的一个县的县长,他写了这首诗给包括,要跟包括共勉。他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跟包括共勉呢?因为他做山东潍县的县长的时候,发生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那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所以就是在灾荒年间里头,他写的这个,“些小吾曹州县吏”,我这么个屁大个芝麻的官,“一枝一叶总关情”,我能够做一点点事情,那我也就尽到了,我做为一个大清王朝子民的一个官员的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的一个大情怀。


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你说那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初中一年级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有什么情怀呢?当然是做人首先得要有情怀。怎么叫要有情怀呢?首先要有同情之心,就像孟子讲的,四颗心嘛,要有同情心、要有恻隐心、要有仁爱心。那一个孩子当然要有同情心啊。我们现在看见一个乞丐,虽然是假的,所以我不给他钱。这跟真假没关系。那我们的孩子他就不会说,你的小孩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走过天桥看见有一个要饭的或者要钱的,他肯定不会说:妈,这是假的吧?如果是假的我就不给他,如果是真的我到要给他。那你听到这句话,你心头不免一动,这怎么回事?难道你情怀的付出是有条件的吗?


所以,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情怀,就要从小开始。讲了这首诗,不用给他讲灾荒年的事,就说这个伯伯、这个叔叔、这个爷爷,很小的小人物,跟你一样,一毛钱都不值得一文。他自己虽然一毛钱都不值,但是他关心的是国家的一百块钱。小孩说那凭什么呀?不凭什么,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你说那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那你要是这么认为,那就你这老师不合格了。因为你在课堂上不是跟大家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的:谈论道徳、谈论一个人的付出、谈论一个人的贡献。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人物大情怀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为你要知道,我们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小人物,我们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小人物,那么,我们就应该拿一些小人物里边有情怀的东西来打动我们的学生,来和我们的学生沟通。我觉得中小学的教育一切都应该从小字入手,从大里面出来。这里面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到现在我自己都认为国家对教材,编什么新课标啊,包括现在十八大以来对中小学的课本啊,又是统编教材等等,很多的专家对教材进行改革,进行创新,但是说实在的,教材就变一百回,老师不变,你自己不变,一毛钱用都没有。你说我还烦着呢,这么多孩子,我情怀的过来吗?是不是,那这话就不对了,完全的不对了。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包括像马老师我们的很多原来的导师,他们在上小学、在上中学的时候,当他们给我们回忆, 他们当时给他们上课的中学老师、小学老师的时候,那不是这样的。


我还记得当时,《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那个作者,魏巍。他写过一篇文章回忆我的老师,我忘了叫什么,叫蔡先生,那女老师,那魏巍爱她爱到什么程度呢?放暑假在凉席上睡的迷迷糊糊半夜爬起来,他妈妈问他你要去哪儿啊?说我要上学,说你去为什么要上学,说要去见我的蔡先生?那这就说明这老师是付出了的。我当然不是说非得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做到这点,但你要给学生讲小人物大情怀,咱自己是不是也得有点,起码在那四十分钟时间里头你哪怕你假装有情怀,对不对?因为这是你的职业,你得有职业的操守啊,对不对,这是第一个。


小事件 大视野


第二个,小事件要有大视野。因为我们的课文里头的确有很多高大上的东西,但是说句实在话,我并不以为然。我们要充分的关注小事件,要在小事件里边看出大视野来。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我讲过很多遍。杜甫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篇很著名的诗,我估计大家讲起来也比较困难,就是那个《石壕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头,这是一个阶级斗争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对不对?《石壕吏》算是个大事件吗?当然不算了,跟拆迁性质差不多,能大到哪去呢?没有那么大的事件,说到底,如果不是杜先生写了这首诗,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那天晚上在石壕村发生的这件事,对不对?事情非常小,但是为什么历代的诗评家、历代的学者对这首诗非常关注?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它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新乐府的创作和创新,祖诗的这样的一个作品当中的一个,所以它本身在杜甫的创造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都不管这些,我们只看这首诗的本身。



算是走到半路投宿到这个石壕村,偶遇到了这件事情,对不对?这点是没有错的。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当地的治保主任或者是武装部的同志,上门来要征兵,然后老头儿翻墙就跑了,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国家找你有任务,你跑了,支使个老太太,屋里就两个女人半个男人,还有床上的那小儿子叫孙子。然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很惨。杜甫特别擅长把对比的问题放在一起,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这样的。多少年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话就成了石壕村、石壕吏的主题。


接下来,就出现一个什么事情呢?就开始双方对话,其实主要是一个对话,老太太就说了,这件事情其实就跟美国大片《大兵瑞恩》很像,瑞恩的妈妈一共有四个儿子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儿子,其它的儿子都死了都牺牲了,怎么办?美国人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非常的高明,即彰显了人道主义,又突显了爱国主义。那好了,老太太说我的两个孩子都战死了,剩下的一个还不知是死是活,家里就只有一个小孙子,因为他妈妈还在哺乳期间,所以“出入无完裙”,所以不能出来见你。那不行啊,国家有任务,这里面你注意,国家有任务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那就是“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跟你们走吧,还能给你们做早饭。那就说实际上最后答成了一个协议:第一,老头虽然逃了,我们就不在这守着等他回来了;第二,我知道你们家很困难,但是没办法,还得出一个丁。因为派到你们家了,而且不光是你们家,隔壁那几家我们都敲过了,有的老头爬墙爬到一半被我们给拽下来了,你们家逃的比较利索。最后结尾的时候,“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在里面说什么了呢?一句主观性的评价都没有。为什么呢?他根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件事情。因为这个征兵不是正常的。郭子仪和安禄山的军队还没交火呢,突然刮了大风暴,双方都有巨大的损失,那没办法,第二天可能还要打,怎么办?当天晚上就在当地紧急征兵。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在为谁而战?那这个很清楚,征兵来的不是安禄山的人。要是安禄山的人来征兵,那老太太可能当场就撞死了,我们家全死光光也不会去给你当兵的,但是来的是咱们的军队,是唐朝的军队。唐朝的军队为什么要紧急征兵呢?因为要跟安禄山的军队干。就像抗战的一句口号一样:我们不去打仗谁去打。但是,我们为了祖国已经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民还准备着承受更大的痛苦,就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面说的一样,我们的人民正在受苦,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把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战争年代死人的事是常有的,那这个时候安史之乱也是一样。


所以,石壕吏来征兵是没有错的。你注意这是主流的价值观;老太太跟他哭诉家里的困难这也是对的,这也是主流价值观。在这一个交汇点上发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我们伟大的诗人顿挫了,沉郁顿挫了,这会他就顿挫了,他根本没有办法去说这件事情,对不对?他只有眼睁睁的看着人间的活剧在上演。



这是个小事件,但是诗人在这首诗里面,表现出了他的成熟。他没有诅咒这个战争,他没有单一的诅咒石壕吏,可能只是埋怨他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太好,但也没有把完全的赞扬的手举到老太太这一边。他在这个重大的小事件的面前选择了沉默,把判断留给后人。所以,就像恩格斯说的一样,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历史事件还没有能力判断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如实的记录下来,这就叫“诗史”。


这是个小事件,但是在这个小事件里面,杜甫体现出了、表现出了他的大视野。这个大视野是什么呢?就是对历史的负责,但是并不贸然评价历史。这样的课是可以给高中生讲的,教给他们不要单一的简单化的判断人和事件。这课你要跟小学生讲,那你就是不负责任了,太过沉重了,但是给高中学生可以这样讲,这就是价值观教育,这就是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嵌入式融合教育。但这需要我们花巨大的精力来备课。大家说那你因为是讲古代文学,你是古代文学老师,所以你就讲的(这么丰富)。那不是,那我们也可以去准备一个现代文学的课。只要你下了功夫,把它当作一个研究的工作来去准备,学生就会相信你的确是非常爱他们的,而且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成材的。因为在很多程度上,我们的学生认为其实我们是把它当成是一个吃饭的家伙,只是一个职业,他早就把你看透了,他把你看透了,你还怎么去教他呢? 他看特别清楚见,他看见你没视野,然后你说你们要有视野,对吧?你连自己都没法说服,怎么说服别人呢。


小景观 大境界


第三,叫做小景观要有大境界。我特别喜欢王维的诗,但是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他的地位始终没有办法跟李白和杜甫相比。李白和杜甫就是耀眼太阳的话,他也顶多算是个月亮,有时候甚至连月亮都算不上,因为还有白居易,还有苏轼等等很多人。但我觉得王维,就类似这样的作家我们应该给他投一个很大的关注,我们不要去关注在表像上很高大上的东西。我特别讲到,如果我们在给中文系的学生讲课的话,那不会去这样强调,但我强调的是中小学。比如说王维有一首诗,特别简单,这个是给初中生都是可以讲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诗很简单,小景观,百分之百小景观,半夜三更山里头的景观,能伟大到哪去呢?而且月亮半天还不出来的情况下,那就乌漆抹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这里面有大境界,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概念,不是因为这个诗短容易背诵所以它留传,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就是在唐代当时,王维的诗都非常的流行。王维去世以后,他的弟弟王缙,在唐代宗朝做了宰相,唐代宗就问王缙:我当王子的时候,经常在父皇的宴会上听乐人唱你兄长的诗,不知道他现在的诗还有没有,还保存的有多少,能不能拿来给我看一看。那王缙当然就去收集了一百卷,王维的这个诗文,就呈给了唐代宗,唐代宗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前面几句叫“卿之伯氏”,就是你的哥哥,“天下文宗”,就是在盛唐那一代的时候是天下文宗,因为我们知道尊一个人为文宗这种的事情,一般都是宋代以后才会这样讲,唐代的时候一般没有明显的出现过谁是文宗,谁是文坛领袖,但是在主流的意识形态里面,王维应该是第一个被皇上的诏书真正的被誉为一代文宗的人。虽然他自己后来并不像苏轼和欧阳修那样真正奖掖后进,但起码皇上心中他是文宗。一个文宗是能写小诗的,“人闲桂花落”,为什么人闲了桂花就落了呢?难道你忙的时候桂花不落吗?这都是问题。为什么“夜静春山空”,春山空指的是什么呢?是说一根草都没有吗?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种空呢,还是没有人的空?还是你的心是空的?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你要备这个课的话,你就会可以找到王维在诗里面很喜欢用“空”这个字。那肯定不是说把山里的人都搬迁走了,都拆迁了所以山里都变空了;也不是因为他闲的发慌,桂花才看见才落的。是因为他安静下来了,才会关注到桂花落这样一个很无聊的事情,但是在王维看来桂花或者芙蓉花纷纷开且落,它们静静的绽放和静静的坠落和滑落,这都是人间最美的景象,但他需要你慢下来,就像木心的诗一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到什么程度呢,现在半辈子都能爱一辈子所有的人,他那时候一生只能爱一个人,这就是慢。所以“人闲桂花落”,这种慢节奏之下呈现出来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里面,真正的所谓的非常圆融的人与景合影。“夜静春山空”,夜幕降临整个一座山都空了,不可能啊!还有微生物,各种小的爬行类的动物,猫头鹰它晚上是不会空的,所以空的是诗人他自己。诗人空了以后,他空了以后干吗?后面两句是非常重要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突然月光从山林里面出来之后,那些在山林里面正在空的那些鸟们,忽然就“轰”地飞起来,它们的叫声遍布春涧,这说的是什么呢?其实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其实我觉得说的就是领悟的一个过程。自己的心空下来了以后在瞑目、在静思,忽然心头一动,就如月光升起,那些飞起的众鸟就好像头脑当中的灵感一样,它们的鸣叫就好像你的顿悟,瞬息之间遍布你的全身。



复旦大学的陈允吉曾经对王维的这类的诗做了很精准的评注,认为这些诗里之所以体现出了一种禅意、禅思。就算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对自然景色变化的描写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绪或者禅思变化的过程,我们当然不可能对中学生讲的这么玄奥,但是可以让他明白这个境界大,大在什么地方,他虽然写的是夜景之一角,但是他展示的是整个诗人思绪的一个巨大的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想这种所谓的小景观大境界,是很值得我们琢磨的。因为我们实际上要引导学生对我们讲的东西展开思考,而不是展开背诵,你注意了,当然我们可以用前20分钟把知识点全部讲完,然后说现在大家下去之后,今天回去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把我刚才讲的前20分钟的知识都背下来,一点都不能错,将来考试你们可以指望它;但是后20分钟,我讲的东西不是让你背的,而是让你想的,而是让你怎么样未来有一天老师、父母、朋友都不在身边,你面对一个新的对象的时候你可以独自去想,你想出来的东西可以成为你自己的正确答案。


小篇章 大手笔


最后一个就是小篇章大手笔。除了像前后《赤壁赋》这种超长的文章,我觉得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头文言文也罢,现当代白话文,有的文章还是真是蛮长的,但我确实比较提倡讲东西,要小篇章大手笔。我这里讲的不是说首先我们这些讲授者要有大情怀、大境界、大视野、大手笔,而是要揭示写作者当初埋伏在里面的大手笔。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方说这个苏轼,写过一篇极小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篇美文,是吧?“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因为这一年他在黄州已经待满5个年头了, 当然他其实不知道他很快就要离开了,他哪知道啊,所以待了5年。他进来的时候都四十三四了,他待了五年都奔五十了,他要从提拔干部的角度来讲,苏轼也是天天掐指头算,到底什么时候王安石的变法是个头啊,神龙皇帝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我啊,他肯定着急。他自己都说“黄州真乃一口枯井也”。他虽然写《大江东去》,写前后《赤壁赋》,写的挺美,但他心里其实我觉得挺苦。但是他有这样一个本事,就是我虽然苦我的,但也我也可以同时美我的,要不然就苦死了。那靠什么来拯救呢?不是靠别人来拯救自己,是依靠他自己的才华和境界,大手笔来拯救他自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觉得写的特别好,真是天才。大家说别闹了,这怎么就成天才了?不就是说我正要睡觉吗,月亮照过来了,然后我就站起来往外走,那你一般写不出来。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文章超短,咱要写就很啰嗦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而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然后,仿佛高处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吧?又像梵婀玲传来的什么曲,是吧?那就是细节描写。老师说了要进行细节描写,进行侧面描写,然后还要进行直接描写,还要进行反面的这种描写,还要相辅相承各种手法用遍了才行。那没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这里面大作家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他敢于和擅于剪裁,他敢于砍掉不需要的,再美的东西也可以砍掉。



那年我去桃花潭我就很有感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桃花潭的景象了吗?没有,只写了它水深。那我去桃花潭的时候我觉得那不是水深的问题,真漂亮!不是一般漂亮:早上起来薄雾横潭,一叶扁舟,浮在潭上,那真是“我欲乘风归去”,都有这种感觉。那我当时写的话肯定不是,我前面肯定写景,我写足了,然后再引出汪伦,我们俩怎么握手的、怎么说话的、怎么喝酒的,全都写个底掉,李白就四句,够了!就这四句,桃花潭永远被人们记住了,为什么呢?他没有写那的石头、小瀑布、流水、旁边的小屋子、灰暗的建筑,他都没写,就写这四句,记住了汪伦,记住了桃花潭,有一千尺深。


这个也一样。他写个什么概念:我正要睡,看见月亮,就止不住的往外走,这就够了。为什么看见月亮就往外走呢?我爱生活呀!有错吗?一个乌漆抹黑的晚上,王维也爱月亮啊,在夜晚,月色和月亮就成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的向往的最好的象征。所以鼓励孩子们要热爱月亮,保护月球,就这意思,明白吗?不要让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忽略过去的细节。就是“解衣欲睡”,其实他很无聊,这里面我们老师要做功课,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是很恐惧的,白天不出去,只有晚上去溜个湾,不跟人通信,后来还慢慢的恢复了通信,晚上睡觉的时候,老觉得床垫子上有蛇,是吧?迫害恐惧症。他真的被人迫害了,所以他惊魂未定,所以他写的词里边就说了吗,“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就说明了他的心态。那现在呢,他晚上要睡觉了,一缕月光照进来,他“欣然起行”,就跟本能似的,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念叨,“念无与为乐者”,谁今天晚上可以跟我分享这个月色呢?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晚上对月亮发生兴趣,特别是在不是中秋夜的晚上。所以这里边有个知音的问题。一边走一边想,好,必须从同行里边找,什么同行呢?就是都被贬的。后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就是张怀民。虽然也被贬,被贬的人多了,我们现在没有做过测算是不是黄州城里有好多被贬的人,如果有的话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喜欢月亮啊,有的人不喜欢月亮,有的人就像陈师道一样写个诗还要回到家里还要把被子蒙上,我这个晚上谁都不想见,谁都不想看,但是他想到了张怀民,他猜张怀民会跟他一起喜欢月亮,果然,“怀民亦未寝”,这孙子、这小子真没睡。他为什么没睡,苏轼猜也是因为月亮。都是在猜,是吧?茫茫人海,一个被贬的人找另外一个被贬谪的人,在找什么?在找同心相求,在找彼此之间的一个慰籍。而他们能够找到的一个共同慰籍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晚上,特别偶然的一个月光。



其实你现在想想,正是一个太小的小篇章,一个小事,甚至觉得很无聊,是吧?“相与步于中庭”,然后就在院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真是月亮如流水一般,这两个人就感觉像是水里的两条鱼一样,就像张雨生写的那个歌一样:我是一条鱼呀鱼,是不是?在水里游啊游。在这么枯燥无味的生活当中,怎么还可能有这么浪漫的想象?这就得从苏轼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水中藻、荇交横”,我们两个人是两条快乐的小鱼,或者失意的小鱼,而身边的竹柏、松柏,就像水草一样环绕着我们。你并不觉得他在受难,你觉得仿佛他在享受,是吧?这就是巨大的手笔。但是这手笔从哪来的?这大手笔来自大胸怀,又美好又巨大的胸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突然一转就很厉害,你知道吗?如果只是到这,然后说然后我们就睡了,这就没劲了,对不对?这就有点辜负我们这些读者了。但他突然反问说:哪个晚上没月亮啊,哪个地方没竹柏?主要是因为我们,所以今天晚上变得特别美!因为我们两个是闲人!


复旦大学的王水照先生专门就这个苏东坡的“闲”,做了很精辟的分析。这跟“人闲桂花落”的“闲”,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他为什么闲了?他是被闲了!他本来不想闲,苏轼多忙啊,一天没朋友就闷的慌,是不是?那现在呢,真没朋友还真给他找着一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有点怨愤:我们就是闲,你们让我们闲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是美的呀,他的里头没有任何的怨愤之气,他没有戾气。所以小篇章有大手笔,但大手笔的背后还是有大胸怀、大情怀。


我觉得我们给中小学生要多讲一些哪怕课外也罢,课内也罢, 要多讲一些这种小的篇章、小的景观、小的人物和小的事件,因为这些小东西是比较容易让他接受的。在篇幅上比较容易接受,在内涵上也比较容易接受,然后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同的对象,我们可以演绎出我们希望学生所要了解的那一部分内容。但我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我们并不是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语文科的一个专门化的人才,而是我们的目的是在于使他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比较善良的人,比较懂得人世间温情的这样一个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了解语文做为工具和人文性的一些特点和内涵,但它不是终极的目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的的确确在这个方面是承担着一个巨大的责任。也因为这样一个目的,我们文学院也是集合很多力量我们正在编一本书,就是叫做“诗词呤唱”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们选篇根本就不多,大概也就不到30篇,结合义务教育的篇目。因为(会议)刚一开始大家都听南山诗社的这个吟唱,那是我们文学院包括我们学校一个很特色的一个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我们后来发现,这些诗词包括文章都是可以唱的。只有在吟唱的过程当中,通过音乐的形式,它最容易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至少它可以成为辅助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利器。前一阵我们跟我们北师大出版社去谈了之后,因为我们很希望在这个会完了之后能够很快的推出这样一本书。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出这样一系列的书,因为我们分的很细的,一些包括我们之前马东瑶教授,我们文学院是有这样的一些传统,也跟中国少儿出版社联合出了一套书,那书非常好,是图文并茂的,就是博士妈妈们给大家编的书。我觉得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借助一种新媒体,借助一种适当的艺术的方式,能够让这些诗词,包括这些古文能够比较便利的、比较润物细无声似的,进入到学生的心田里面。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我们出的这本书,我这不是做广告,我只是说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们这个书,是一个有意思的一个事,就是我们要让他唱出声来。让我们讲的时候,让学生们都学会唱。我们南山诗社同学有一个体会,就是吟唱很容易背住东西,这些诗如果不唱,你像那《蓼莪》,你去背去,弄死你也背不过,是吧?好多字还得查呢,是不是?但是只要一唱他就背下来了。最关键的是,音乐跟情感的联系与诵读,甚至包括你念,那它有很多便利的地方。所以我们非常渴望这个书能尽快的出来。我相信我们大家也都非常希望看到这个书,面世之后,比方说我们大家看了之后,是不是这个书真的对我们大家很有期待,很有帮助?而且我们也是把它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进校园这样一个项目来推动它。


总而言之,今天邋邋遢遢肯定超过40分钟,我是觉得非常抱歉耽误大家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有很多东西确实很想讲。一个老师就是变成一个碎嘴子的过程,就是这么形成的。总之,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会,我们这个会也会办第3、4、5、6、7届。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不仅仅是与会者,我希望大家能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同行者,为把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共同推进下去,大家能够凝练成一个团队,能够集合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康震教授在“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视频来自“第二届传统文化进校园专题研讨会”网络直播)


更多精彩内容

康震:让孩子知道,读书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

温儒敏:读经典就是思想爬坡

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中国文化问答游戏

一起分享世界的点滴


名家讲名著

微信:mingjiamingzhu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