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鹏颖 | 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
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与战略逻辑
田鹏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02期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启示、适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是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实现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厘清历史逻辑;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厘清理论逻辑;系统把握中国实践发展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厘清实践逻辑;系统把握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厘清中国逻辑;系统把握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厘清世界逻辑。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历史站位、拓宽国际视野、构建理论格局,担负起立德树人这一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设计这一历史使命。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历史方位 思想政治教育 战略逻辑 系统观念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但在日常实践中,究竟如何正确把握立德树人、如何科学定位立德树人、如何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则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的往往从教育学、心理学层面思考,有的从伦理学、社会学视角计议。应当说,这些理解对于把握立德树人规律,提高立德树人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度,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换言之,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绝不是一般的学科、一般的专业、一般的课程、一般的事业,而是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设计。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指出: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因为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展好教育事业,特别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意义非凡。正是这种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为立德树人锚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即立德树人来自何处、现在哪里、去向何方。
(一)立德树人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启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切需求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2]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掌握着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掌握着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而意识形态是为相应的社会制度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因此无论哪个阶级都会将自己的阶级利益、自己的精神生产资料转变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全体人民的思想。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纵观古今,每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无不努力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无不把对意识形态施加影响作为维护统治地位的关键手段,这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铁律。
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更加深远、更加深入,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动力不足,反全球化浪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排他主义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习近平指出:“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4]殊不知,正是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使一些人不断放松警惕,往往给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可乘之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立德树人处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认识马克思主义,把握中国革命发展大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党对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和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新要求;把握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2016年4月,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 周年贺信中,习近平强调,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9]“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已经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因此,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成为我们党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锚定的新的历史方位。
(三)立德树人必将担负起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够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
在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1]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的人才绝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万古长青的战略保障。由此可见,发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不啻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战略问题,因而必须站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山之巅俯视”(恩格斯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让立德树人这一新时代最美好的“革命远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立德树人的漫漫征途
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建设与批判的交汇点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然而,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观察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之时却不难发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实现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始终在征途上。
(一)基础理论研究在征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开马克思主义都将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站在了人类真理和道义双重制高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持续努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高度学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理论体系本身由一系列抽象概念、范畴、原理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所构成,因而十分艰深和晦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奥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宏大的叙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尽管马克思自己曾经说过他在理论表达上尽可能通俗易懂,但对于当今理论思维能力并不十分充分的受教育者而言,欲轻松自如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懂弄通确有难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时空距离。作为“马克思的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尽管其理论视野、问题领域面向整个世界,但其故乡毕竟在欧洲。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尽管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这个大的历史视野来考察,今天的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21世纪人们所处的时代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欲穿越历史时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确有难度。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2],但对于当今时代没有那么深厚革命体验、没有深厚人生阅历、没有深厚生活磨砺的受教育者而言,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确有难度。
(二)解释现实世界在征途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3]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新阶段,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的一个新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因此,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阐释。
首先,深入研究和阐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上述问题给予深度阐释。
其次,深入研究和阐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我国长期经济短缺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根本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上述问题给予深度阐释。
再次,深入研究和阐释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信心。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交织等多重影响,困难前所未有。但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以及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上述问题给予深度阐释。
(三)实现教育目的在征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关键、目的是立德树人。这里固然存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教育等问题,但主要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解决受教育者的信仰问题、理想问题、价值问题,即解决“灵魂”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没有疑义,似乎不需要说明和解释。但当我们想说“信仰就是力量”“精神就是力量”“理想就是力量”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就需要进行深入而艰苦的学理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理论问题既要用事实回答,更需要用学理讲政治。
这就需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变革,改变长期以来教育者“一言堂”为“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解放,既解放教育者,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解放受教育者,提升受教育者学习力、理解力、创造力,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从“要我教育”到“我要教育”和“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双重转变。显然,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必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别需要深入追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发展空间何以如此广阔、前进的征途何以如此悠远。经过理性分析,我们认为立德树人难,确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和运用问题、教育方法创新和使用问题、教育工作的态度和力度问题等。但通过认真比较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面临难题的深层次原因,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又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诸多难题,本质上是现代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实践中的折射或反映。
其一,现代社会创造的史诗般奇迹,使受教育者对未来发展前景认识复杂化。马克思曾经预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4],即人类社会不管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将通过不同的道路、模式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这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代社会神奇地“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5]。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和生态灾难;既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带来了拜金主义的癫狂;既带来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又带来了人工智能对人的支配,等等。所有这些让受教育者对人类未来前景感到莫名的担忧。
其二,现代社会让人们对发展充满期待,却又噬咬着受教育者的历史抉择。世界不能完全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期待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两种社会形态、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价值选择同时并存,特别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大变局”加速演进。尽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问题的解决依然在征途上。瞻念前途,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往往使受教育者迷茫,从而莫辨方向。
其三,今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受教育者同时感到更多的风险与挑战。毋庸置疑,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顺利开启,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但社会诸多矛盾叠加、各类风险挑战显著增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需要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正确发展观和现代化观,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辟新局,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立德树人的逻辑支撑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了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6]坚持系统观念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过去那种简单的、线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把握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逻辑支撑。
(一)弄清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和规律,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历史逻辑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底气,因此必须弄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披荆斩棘、团结奋斗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弄清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前途命运;弄清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奋斗,让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谱写5000多年中华文明世纪新篇章。只有深刻把握这一历史逻辑,才能让广大受教育者真正懂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从而不忘初心,实践初心。
(二)弄清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逻辑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立德树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必须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又要深入研究和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要弄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在学理上弄清“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在何处”,对其思想样貌、理论形态和逻辑体系予以透彻的学理化表达,系统深入地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原创性贡献,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书写研究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从而改变理论研究、理论教育滞后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窘境。只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弄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才能真正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从而让广大受教育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三)弄清中国实践发展和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逻辑支撑
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好的重要学术资源,但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之动力,因此必须明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恰恰是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升华理论,从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肥沃土壤和思想富矿。必须从理论范式、指标体系、路径选择等多维度、多层次,学理化地研究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中提炼、概括和创造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曾几何时,反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在中国学术场上轮番登台、攻城拔寨,以致西方诸多社会思潮所宣扬的某种主张,在中国某些论者那里成了不证自明的思想前提。这种学术自卑、理论他信的状况必须改变。习近平指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1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泥土”中,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才能为广大受教育者创新“中国话语”、运用“中国理论”奠定坚实的“中国实践”基础。
(四)弄清中国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逻辑支撑
中国实现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时代场景,又是必须弄清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在学理上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才能让广大受教育者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因此必须理解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换言之,中国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
中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搞清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才能为立德树人提供逻辑支撑。
(五)弄清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为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提供世界逻辑支撑
弄清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及其演变进程,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必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大逻辑。同时,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是一隅之变、一时之变,不是今日之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度关注和把握“全局”和“变局”的内在逻辑,弄清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力量深刻调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体系,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科学阐释“西强东弱”过去时和“东升西降”的学理根源,真正站在世界历史之巅谋划、运筹、推进立德树人。只有始终既立足中国观察世界,又站在世界历史制高点研究中国,真正把握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看清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实现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一般的事业,因此不能仅仅从日常生活层面或视角去把握,而必须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战略高度,从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去把握,眺望前路,击鼓催征,让立德树人这个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设计转化为人才辈出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2页。
[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求是》2016年第9期。
[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
[6]《胡锦涛文选》第3卷第418页。
[7]《胡锦涛文选》第2卷第642页。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载《求是》2020年第17期。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10]同上书,第7页。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18年第10期。
[13]《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载《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
[1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页。
责任编辑:陈铁迪
推送制作:卞有为
图片编辑:赵佳丽
文字编辑:冯钰鹿、底旭东
审核:孙鹏伟、陈祎玮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