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an Curtis|1980年今日,他以上升姿态让寂静脉冲的心跳成为摇滚永恒

2017-05-18 拜仁小虾饺 在野音乐


行走在寂静中

别在寂静中消逝远去

Joy Division《Atmosphere》


1967年北爱尔兰天文学家Jocelyn Bell Burnell与导师Antony Hewish在科研之时探测到疑似来自太空“智慧生命”不断发来的周期性信号。

后经他们与其他天文学家的反复观察与严谨推论,证实:

这是恒星在即将毁灭消逝之际、其致密残骸快速旋转、对外发出的脉冲信号。

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编号为 CP1919。



《剑桥天文学百科全书》


1979年这颗CP1919脉冲星从《剑桥天文学百科全书》里向外放射一百多次连续脉冲波形,成为第一后朋传奇乐队——Joy Division首张专辑《Unknown Pleasure》封面。

由灵魂人物兼主唱Ian Curtis、吉他Bernard Sumner、贝斯Peter Hook与鼓手Stephen Morris组成的Joy Division从曼彻斯特发迹。


Joy Division首张专辑《Unknown Pleasure》


不同于此前咄咄逼人的凶猛原始朋克,以Ian为首的Joy Division寻求精神与内心的自省,带有焦虑、悲观又自我毁灭的倾向,在音乐上一方面延续原始朋克式的冲击破坏,另一方面重构精致厚重的领域。

他们深邃如脉冲恒星的黑暗美学,被喻为“Post-Punk”后朋克。


人们在历史上因“工业革命”记住“曼彻斯特”这个城市,曾经工业让这里变得现代化。数世纪后Joy Division存在,音乐让这个现代城市变得更为现代,让这个输出冷峻机器的工业城市变得温纯与美丽。

这个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工业起源地,到处氤氲工业革命过后的洗礼。大楼兴建后很快就会被推倒,受此影响个体精神在外界事物不断干扰与腐蚀、重塑与毁灭之际,做出了不同形式与次数的脉冲回应。



CP1919在连续发出一百多次脉冲波形信号之后,湮灭在浩荡星河;

Ian以阴郁与绝望的黑暗美学让人窥见世界另一端,行走在寂静。


1980年5月18日,三十七年前今日。在Joy Division首次美国巡演临行前夕,Ian在家中悬梁自尽,年仅二十三岁。

这位在当时声名鹊起的摇滚主唱,挥挥手便转身走向寂静。他获得永恒与平和,留下嗷嗷待哺的女儿、痛心想要与他离婚的妻子、无法舍弃的情人、情同手足的乐队成员、一段无法超越的后朋巅峰、一个热烈绽放的永恒生命与一个名为“Joy Division”的摇滚脉冲恒星。



这位早逝的摇滚主唱刚经历人生两件重大事件——成名与自杀,后世不断想要去剖析他选择自毁的原因:困扰于严重癫痫病、疲惫于乐队高强度演出、纠缠于妻子与情人之间等等。

“绝望”、“忧郁”、“病态”、“冷峻”,后世以此作注,让Ian成为摇滚历史当中的悲剧英雄、成为每个特立独行之人身上,无法绕过去的心跳。

人类局限的认知限制我们做到客观看待身处一切,无法真正获得对一个人的全面了解。不过站在后世沿岸的我们,却能从Ian生前用痛苦与生命创作的结晶当中,感受到他横溢的才华与寂静脉冲的心跳。



1978年成立两年、名为“Warsaw”的曼彻斯特新乐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Joy Division”。主唱Ian主动将与妻子两人共同名义借来的贷款,作为乐队首张EP的费用。

自费发行、独立设计封面,延续朋克提倡的“自我创作”独立性,当时没有任何音乐签约合同的他们推出首张EP《An Ideal For Living》,名曲《No Love Lost》便出自这里。


首张EP《An Ideal For Living》


这张初出茅庐便锋芒毕露的EP为他们带来了对乐队生涯有着重要影响的经纪人——Rob Gretton

一次在曼彻斯特酒吧的正式演出,Joy Division赢得满堂喝彩。在演出结束的后台,已成迷弟的Rob主动请缨做他们经纪人。

这名英国狂热球迷拥有非常敏锐的音乐嗅觉,且处事老练、在当时英国独立音乐圈中拥有广泛人脉,他认为Joy Division日后一定会大有发展。



思索一夜的Ian同意Rob请求之后,便将目光转向Tony Wilson身上:他想要当红电视节目主持人的Tony邀请乐队录制其音乐节目,这样便可以在全国范围里瞬间打响乐队名声。

于是在他们私下经常玩乐的酒吧,Ian当众以挑衅方式“威胁”刚下班来Happy Hour的Tony。


当时Tony被吓得目瞪口呆,因为在大家看来:

Ian是一个文质彬彬、高大沉默、爱写诗歌的文艺青年

这次Ian的暴力出格更像是一种歪打正着:

“Joy Division”早已是Tony想要邀请的嘉宾。

Tony在Joy Division登上音乐节目之前,为了签下他们,成立一家名为“The Factory”音乐厂牌,合伙人还有日后成为乐队封面设计师的Peter Saville。


The Factory 原始合伙人


随后Joy Division的首张专辑便开始如火如荼进行。

就如George Martin被誉为“The Fifth Beatles”(披头士第五人),传奇音乐制作人Martin Hannett以其疯子般的行径被视为“Joy Division”的守护小天使与鞭笞大狂魔。

这位坏脾气、暴躁横蛮的古怪制作人,对于声音有着天赋般的才华,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天才。

在他的制作之下,Joy Division呈现出来的音乐更加卓尔不群与另类新奇,因为他总会运用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加入到Joy Division音乐当中,点睛之笔由此而来



1979年发行的、由他打造的Joy Division首张《Unknown Pleasure》是很黑暗的作品,当时Ian他们不过都是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却让人听到异常着迷的冷峻式黑暗绝望。

贝斯手Peter与吉他手Bernard却曾经一度认为这张奠定他们乐队阴冷基调、大受好评的专辑,是Martin而起的败笔。

他们认为Martin在制作固执地追求乐队现场演奏的原始性,将专辑基调变为干脆空荡的气氛。

但后来时间证明Martin的作法是正确,他精准传达Joy Division那种毫不妥协、冷峻自省的思想。


Stephen Morris、Ian Curtis、Bernard Sumner 、

Peter Hook(左起)


为了达到他想要的声音效果,Martin这位疯子经常对Joy Division“实施”各种令人不解的“暴行”。

首先是Ian。

《Insight》前奏拥有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咔哒”声音。这是Martin在一座快要散架的楼梯里面录制而来,配以能够近似激光放射声音的合成器。

Ian在录制人声的时候,被Martin强烈要求,要如同在讲电话一样,尽可能让声音带有不太清晰、仿似来自远距离、充满疑虑的冷漠色彩,以达到Ian所写的歌词意境:


“但我已不在乎/我已丧失无止境的欲望

 我已不再恐惧/我凝视着不断幻灭的梦想”



继而躺枪的是实诚鼓手Stephen。Martin让Stephen直接拆开自己心爱的套鼓,然后疯了一般把一些从废旧马桶上的部件来重装鼓,让Stephen就在这种神奇的重组上录制鼓声。

在录制《She’s Lost Control》之时,更让Stephen用按压杀虫水的声音来模拟“噗嗤噗嗤”以配合鼓点。



《She’s Lost Control》创作来源于一名受过Ian帮助的残疾女孩。

Ian在那段时间是一名朝九晚五的曼彻斯特公务员。他在残疾中心担任残疾救助助理职务,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保护他们应有的权利。

某日一名残疾女孩来到Ian的面前,她的乐观感染了Ian。但在不久之后,这名女孩逝世了,这个事实对于Ian打击很大。

Ian为了这名女孩创作《She’s Lost Control》,也开始被被癫痫病困扰,展开漫长的药物治疗。

严重癫痫病与药物作用,导致他情绪起伏波动非常大,他好像逐渐失去对于自我与生活的控制。



与此同时在舞台上他开始怪异的舞蹈。

人们都以为他是吸毒吸疯才会这样,但事实上Ian从来都没有沾过毒品。

只是音乐让他进入了催眠的状态,一踏上舞台,他就如全身贯通了电流。

现实让他不安,音乐让他自然。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灵感来源中世纪绘画“Danse Macabre”骷髅之舞,就像是Ian在行为上展示的怪异舞蹈一般,预示死亡与觉醒。

作为《Unknown Pleasure》推出后的单曲,《Transmission》以稳健的贝斯线、细腻的吉他、由攻击性十足的鼓点带来的律动,发射出反乌托邦信号:

延续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笔下那个“Orwellian”,在因被严格统治而失去个体人性的社会,尝试让人们从无意识、逐入死亡境界之际觉醒。



Joy Division凭借首张专辑与欧洲巡演开始显山露水之后,Ian成为媒体报道上光彩四射的摇滚明星,他达到了自己梦寐已久的目标。

不过事实都超乎自我想象:一切好像与此前一样,却早已面目全非。

尽管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微笑,但心里却在泣血。面对忽然而至的变化与多重压力,病痛与精神的多重折磨,他变得愈发愤怒与迷惘。



Ian最让人心疼与惋惜的一点是:他总是将所有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

Joy Division在此时无论是创造力还是精神上,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变更。Ian却觉得自己会是乐队的阻碍,他不想让大家失望;

糟糠之妻Deborah为自己生下女儿,夫妻情感却因为情人Annik的出现,而出现严重裂痕,Ian总自责是自己的出现为妻子与情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

Ian感到非常压抑与伤感,但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摇滚明星应有的艺术状态。

情绪濒临崩溃的他选择与乐队分开录音,沉寂在自己一个人世界中。


Joy Division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Closer》


于是Joy Division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Closer》便溢满Ian本人的内疚与自责,带有“终结”意味,让Joy Division打开一条通往另类世界的道路,让他们离“摇滚伟人”更近一步。

Ian在这张专辑的词作之上显露出自己非凡的文学修养,若然他没有玩摇滚,必定是一名出色作家。他曾经对乐队成员坦白过“自己想退出乐队,去荷兰开家书店”。

Ian创作带有文学意味的歌词,非常具有教育性:

《Closer》烙印了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与J·G·巴拉德等世界文豪的痕迹。



《Atrocity Exhibition》来自J·G·巴拉德的同名小说,是比他们以往都更为凶猛与惊骇的作品。

Ian在巴拉德小说中获得灵感,从人类遭遇的灾难中,获得愤怒、悲伤与馈赠式的痛苦。他通过反复吟唱“This is the way/Step inside”的不安,而Bernard如同凝视尸骨一样弹奏吉他,Stephen如同拍打尸体一般打鼓,揭开潜伏在阴暗中的恐惧。



《Isolation》被视为是《Closer》当中唯一能够带给人希望的歌曲。

由干脆利落、轻松愉悦的合成器铺展开来,就在刚刚完结不久的暴行展览过后,扶起了在绝望中踉跄跌撞的你。

Ian也流露出自己唯美主义者的倾向:


   “若然你能看见那份美丽/我无法描述的美丽

     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馈赠”



《Decades》以苦涩易碎的青春挽歌作为这一切的终结。

就如同英国著名反战诗人Wilfred Owen著作《Anthem for doomed youth》青春挽歌,

Ian挣扎于自我溅血战壕上,拖行疲惫身体而走。

他的声音是如此筋疲力竭,他以恳求的口吻赞颂那命中注定要消逝的青春,冷峻颓废、阴郁低沉,加之病态、不断湮灭的合成器,他思考与叩问“Where have they been”。

《Atrocity Exhibition》是这一切黑暗赖以生存的心跳,到达这首歌时,Ian显然放弃了对所有的挣扎。



当人遇到困难,心就会迅速反应,遭遇“退化”现象。

1980年4月,Ian吞食了大量药物企图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治疗。

 

在Ian逝世的前两周,Bernard让Ian住到自己家中,暂时与妻子情人都保持距离。

这段时间,Bernard教会Ian采用《催眠退化》治疗自我。在过程中,Ian漫无中心地回忆起自己不过二十三年的过往,如同行走在另一端的已逝灵魂,旁观着自己与世界。



《Dead Souls》由此诞生。这首歌作为EP《Atmosphere》B-side,充满着被催眠般的迷惑不清与恍惚隔世:


“有人掠夺了这些梦想/将我带到另一天

  一场人格上的斗争/消耗了所有现实”


EP《Atmosphere》


《Atmosphere》是纯粹的大师级作品,成为Joy Division无法被超越的里程碑。轻巧的鼓点、低声而入的贝斯、不断上升而闪烁的键盘,Ian不断反复吟唱:

“Walk in silence/Don’t walk away in silence”在寂静中行走,别在寂静中远去

“See the danger/Always danger/Endless talking/ Life rebuilding”对视危险,总是危险,无休止的言语,重塑的生活。


1980年法国The Sordide Sentimental唱片公司最先获得这首歌的独家版权,只在法国范围发行。直到Ian在同年去世后,这首歌才在英国发行。

英国BBC资深电台DJ John Peel首度通过广播发行这首歌,以纪念Ian的逝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33fze2u4&width=500&height=375&auto=0

▲Joy Division - Atmosphere


《Atmosphere》作为Joy Division为数不多的MV之一,大量运用了黑白冷峻的色调、诡异的画面编排与镜头运用,虚无之感、黑暗式隐喻。

与MV中频频出现的宗教意味相似的是,Ian在去世之前,看中了一张照片,那是摄影师在意大利热那亚一处墓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充满了新古典主义的宗教式沉静与救赎。

后来经过设计师Peter Savill设计,这张照片成为Joy Division第二张专辑《Closer》封面。

可惜Ian并没有亲眼看见乐队第二张专辑的发行。



1980年5月18日,距离《Closer》正式发行还有两个月、在乐队首次美国巡演临行前夕,Peter正和女友一起吃饭,突然收到电话,电话另一头传来冰冷的声音:

“Ian去世了”

Peter正纳闷是谁在恶作剧,没有放在心上。

没想到这个“恶作剧”却是已然的事实:

Ian选择在家中厨房悬梁离开这个世界。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是Joy Division最知名的作品,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之一,充满着Ian本人对于爱与死的思考。他们用了三个小时写出这首歌,推出之时震撼了许多人。

《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不同以往黑暗美学,这首歌没有厚重黑暗包裹抑或哥特式的厄运征兆,却用激烈的音乐融合优美的歌词,Ian凝练拥有多层次且耐人寻味的歌词,流露莎士比亚式的文学意味,不断地用音乐论证:

“Love Will Tear Us Apart”爱会将我们分裂

 他本人却用上升的姿态论证:

“Love Will Tear Us Apart”爱会将我们分裂



 “当时的我们都没有伸出援手,没有人留意到他日益严重的自毁倾向。”

在Joy Division同名纪录片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今这些年过半百的摇滚青年,想起时隔三十多年的事情时,心中仍然绞痛着无法释怀的自责与悲伤。

Tony数次哽咽,而一向酷拽坏笑的Peter谈及Ian的逝世就会非常低落:

“我和Bernard都没有去Ian的葬礼,这成为了我们到如今仍然会后悔的事情。”

这些酷到骨子里的后朋浪子们,至今仍然没有从Ian的离世中走出来。



《Ceremony》是Ian生前的绝唱、New Order的初生。

 

“Oh, I'll break them down, no mercy shown/Heaven knows, it's got to be this time”

我会击败他们,不带一丝仁慈。只有上帝知道,现在是时候了。


谁也没想到当时才刚录制的Demo版本《Ceremony》,会成为Ian的绝唱,他似乎放弃不再奋力地自我挣扎,转而绝望寻找些什么。

1980年5月2日Ian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礼堂上进行了最后一次演出,也是《Ceremony》

第一次与唯一一次以“Joy Division”之名公开演奏。后来这场演出被录制成专辑《Still》。


Joy Division-《Still》


Ian逝世后的1981年,Bernard、Peter与Stephen及其女友Gillian组成New Order,并推出第一首单曲《Ceremony》,在脱离Joy Divison后朋影子之时,他们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永远驻足和凝视这位忧郁、才华横溢而早逝的挚友。

《Ceremony》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纽带,如同铺展于深郊外的火车隧道,连通着这两支乐队:Joy Divison的出口,New Order的入口,呼啸之后,Joy Divison便成为一个每个人心中那道不会消逝、略带痛感的星痕。


有些人天生注定就要发光与闪烁,尽管是一瞬而过的刹那。他们留下的精神就如同脉冲星CP1919不断发出的信号、那颗在死寂黑底上如同垂死恒星的永恒心跳,将会存在每个日日夜夜,流淌在我们聆听的音乐当中。



自从1980年5月18日起,全世界各地纪念Ian的方式层出不穷。

有乐迷把自己儿子命名为“Ian Curtis”

远在南半球的新西兰惠灵顿,人们将位于Wallace街道上的墙命名为“The Ian Curtis Wall


“Picture me and then you start watching/Watching forever”

“想象你就在那里,我将永远驻足凝视”

Joy Division、New Order《Ceremony》


为什么到如今我们仍然纪念Ian Curtis?

在公众面前他是忧郁怪异、才华横溢的摇滚音乐人,私下为人温和沉稳、内敛寡言、待人细腻真诚,他将所有毁灭的力量都投向自己。

他是真正可以称为伟大乐队Joy Division的主唱,这支诞生于英国朋克运动余潮当中,极少见地能够瞬间在音乐上获得伟大成就的乐队,如此生猛、特立独行、热烈与充满力度的敏感紧张,在病态黑暗的绝望滑行中,折射出难能可贵的欢愉,成为了后世望尘莫及的巅峰。



Ian在生前以全新的视角让人窥见世界的另一端,离开后留下的精神与信念成为后世无数音乐人灵感金矿:U2、Depeche Mode、Radiohead、The Pet Shop Boys、Franz Ferdinand、The Killers等等。


他屹立于呼啸世界之中,保留柔软却坚硬的神经,冷峻当中自然流露出个体尖锐思想。

不为金钱、只为理想奋斗,在充满铜臭味的流行音乐文化中,是罕见的真实,是真正地“酷”,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现代人所缺失、因而无法走向伟大的部分。


他的音乐让“曼彻斯特”这个现代城市变得更为现代,让这个输出冷峻机器的工业城市变得温纯与美丽。

他用痛苦与生命创作出的伟大音乐,在潮流中会始终不灭、恒久弥新,就如一颗永恒闪耀的恒星,让寂静脉冲的心跳成为摇滚的永恒。



/拜仁小虾饺

图/网络





点击关键字查看往期精选


陈绮贞 | 草东没有派对 | Non-Stop Gigs | JIZUE | 日本后摇

情侣乐队 | Patti Smith | 简迷离 | C.N.K | 埃莉诺 

 热血摇滚 | 英伦摇滚 | Oasis | Leonard Cohen | Baby Metal

张曼玉 | 沈黎晖 | 马世芳 | 阿肆 | 摇滚家属

David Bowie | Kurt Cobain | Gorillaz | 坂本龙一

达明一派 | 陈奂仁 | 张国荣 

黑镜 | 四重奏 | 港乐 | 混响跨年派对

邓丽君 | 盯鞋音乐 | 怪兽阿佧 | 朴树 | 果味VC

志明与春娇 | 王梵瑞







微博:在野音乐 | 微信:在野音乐

淘宝:shop117321041.taobao.com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请联系此公众号

或邮件至:livewild@163.com




▼ 关注更多在野资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