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长”是个80后


01丝路故事汇

嘉峪关关城“门庭若市”

“关长”现场为游客书写通关文牒


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曾经的嘉峪关每日鸡鸣开始通关,车水马龙,至今在正门门洞下方还可以看到很深的车辙印记。如今的嘉峪关依然门庭若市,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嘉峪关关长”是个80后


  8月11日,“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西线采访团走进嘉峪关关城,关城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古有“西襟锁钥”之称。走进嘉峪关,如同踏进了历史的浩瀚长河,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关城之上的各式建筑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百年来,这座雄关孤独矗立在茫茫戈壁之中,直到嘉峪关市拔地而起,古老的关城从此不再寂寞。它南接天下第一墩,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讲解员介绍,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在关城出口,有一位威武的古代“大将”,为往来游客签发通行证件“关照”。这位“嘉峪关关长”叫李森,是个80后。他不仅扮演“关长”,还结合嘉峪关的历史文化,创作出了多个具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认证的文创产品,用青春和热爱当好了关城脚下的“守关人”。


  为游客签发“关照”是李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听到游客报出家乡名称,立刻就能说出古代地名,用语诙谐幽默。签发“关照”的时候,他还用毛笔字书写。为此,他练得一手好书法,字体苍劲有力,签发后宣读“关照”并移交给游客,仪式感满满。很多游客来到此处,来一次“仿古出关”,让“关长”帮自己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关照”。



把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为了让游客有沉浸式的仿古通关体验,李森不仅手写“关照”,还从“行头”上“全副武装”。他留起了络腮胡,专门研究有关古代甲胄的资料,为自己量身打造了明朝的仿制将军甲胄。李森还研读历史资料,热心为游客们讲解各种历史知识。


  如果游客想和他合影,则完全是免费的,因为在李森看来,游客将照片发在朋友圈,也是宣传嘉峪关。“关长”李森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同时,也为嘉峪关关城景区增加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从2006年开始,李森便在嘉峪关关城景区扮演“关长”了,他也亲眼见证了景区的发展变化。李森说:“嘉峪关关城景区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对游客开放非常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保护文物安全,把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李森开始拿起手机,拍起了短视频,记录起他和长城的故事。李森充分利用抖音账号等平台,多角度、全方位、高密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游客安全文明出行,让广大游客在充分享受到关城景区温馨、周到、安全、便捷服务的同时,自觉践行文明出游。


  记者 谢斌



丝路长镜头02铺架兰张高铁 见证丝路传奇

8月10日上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境内,随着一对500米长钢轨被安全平稳地落下,标志着兰(州)张(掖)高铁的铺轨施工又向前挺进了500米。



  当日,“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采访团来到铺轨现场,见证他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平均每天铺设6.5公里钢轨的新传奇。



“铺架铁军”决战乌鞘岭


  兰张高铁东起兰州,西到张掖,与兰(州)新(疆)高铁相接,整条线路建设难度最大的是新乌鞘岭隧道,隧道单线全长17.125公里,双线长34.25公里,最大坡道达25‰,并处在全线最高海拔2800米处。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历来是东西部交通的要道,疏丝绸之路,扼河西走廊,拉动着东西部文化、经济的交流与繁荣。



  早在7月15日,记者就跟随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工作人员华玉林、葛博文等,戴上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戴好3M口罩,乘车来到西兰高铁乌鞘岭隧道侧翼,沿着5号斜井1支洞前行大约2.7公里,来到距地面垂直300米处的隧道内,火车机车轰鸣声在隧道内回荡,机器焊接钢轨喷射出来的火花,带着刺耳的声音和隔着口罩都能闻到的焦糊味向四周飞溅。随着火花的消失,焊机机头抬起,两节钢轨紧紧“长”在一起。穿着棉袄棉裤的工人们迅速用钢钎戳掉焊接处的杂物后,立即对钢轨进行打磨。


  今年53岁的华玉林趴在记者耳边大声说,“决战乌鞘岭,是咱铁路人老中青三代智慧的结晶。我父亲那一代修铁路,25米长的钢轨全靠人抬,枕木全靠人摆,终于开通前面一个机车拉,后面一个机车推的‘绿皮’火车路;到了我这一代,用龙门吊和地联机把25米长的钢轨连同枕木一体运到现场,再动用人力进行铺设,省了不少力气。”


  同为铺架队“铁二代”的范国雄感慨地说,“看看现在,我们先把5根长度均为100米的钢轨焊接在一起,然后用火车运送到施工现场附近的长轨基地,再用龙门吊装上长轨机后。进铺架现场,采用‘长轨拖拉法’与‘单枕连续法’相结合的技术,使500米长的无缝钢轨连同枕木、道砟一次性铺设到位,整道、焊接、应力放散及锁定一气呵成,整条无缝铁路线浑然一体,再也就听不到记忆中的那种‘咣当’声了。一个班下来,就是1500米。这还是在空间窄小、光线昏暗、氧气稀薄、一氧化碳浓度较高、作业难度最大的隧道里,铺轨工期就比以前缩短了30%,要是在开阔区域,每两天就是13公里,平均每天铺架6.5公里。这种速度和技术,别说我爸他们那代人了,就连我们‘铁二代’,在10年前连想都不敢想。”



高铁隧道改写“前拉后推”历史


  中铁一局兰张三四线项目部书记张新楠说,在建的兰张三四线铁路是连接国家高速铁路网中“陆桥通道”中的兰新、宝兰高速铁路,中部连通“京兰通道”中的银兰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重要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有助于加强陆桥通道与京兰通道的连接、完善甘肃省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甘肃省河西走廊快速客运通道的形成。线路东起甘肃省兰州市,向西沿庄浪河谷而上,经永登县、天祝县,穿过祁连山乌鞘岭,至古浪县,进入武威市,最后抵达张掖市,全长约518公里,全线设计时速250公里,建成投入运营后,兰州至张掖间将实现3小时之内通达,这对于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助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文/记者 李永利  图/记者 马 昭


03记者手记
踏上丝路古道

在《长安的荔枝》一书中,主人公需要将岭南的“荔枝鲜”在短期内运送至长安。书中记载,从岭南到长安有5447里,在主干道上每隔30里便设置一个驿站。书中提及此处时,我并没有在意。直到8月12日,我跟随“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西线采访团来到位于敦煌的泉悬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保护所所长武进文介绍,根据出土的汉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的1700多公里路上,共有800余座驿站。悬泉置是目前唯一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驿站遗址,更是汉通西域,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如今,遗址被回填保护,行走于搭建好的观光步道,两边竖着的牌子提醒着往来的人们,这里是“古驿道”,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是沿着这条路,串联起了东方和西方。长路漫漫,当往来西域的使团人困马乏时,前方就有他们期待已久的停泊之处,吃、喝、住一应俱全。


  放眼四周,除了远处高速路上偶尔驶过的车辆,陪伴我的只有头顶的骄阳。这座被废弃的汉代驿站,只剩一个孤影。2000多年前,丝路上南来北往的使者们在这里汇集,谈笑风生、车马喧嚣……如今都沉睡在这片荒漠之中。


  记者 石喻涵


录取28.99万人,不再补录!邓亚萍发声!陕历博暑期开馆新时间→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三秦都市报官网www.sanqin.com
来源/三秦都市报本期监制/杨丽本期编辑/杨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