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览(二十一) | 土深厚 木参天 人尚勤 和致远: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原广州大学建筑工程系(1983-2000)和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1986-2000)的基础上成立。办学历史可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1948年成立的建筑工程学系。
我院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名列“B+”档(排名10—20%)。该学科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攀峰一级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学院拥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工程力学”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院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2933人,其中在校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892人、本科生2041人。
学院拥有优良的科研与教学平台,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国家实践工程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教学平台。近5年,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5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工程技术服务项目4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12项,市级奖项10余项;主编、参编国际、国家技术规程规范20余部。
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港珠澳大桥、广州塔、广东科学中心、大亚湾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成为指导我国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减灾分析与设计的尖端智库。
土木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德才兼备,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工程素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胜任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与开发等工作,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成为骨干的土木工程高素质技术或管理人才。
主干专业课程:理论力学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结构力学Ⅰ、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
专业特色: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91年,在全国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中排名在前10%左右,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等并列第13位,广东省并列第1位。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授予国家特色专业,并于2015年通过第三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认证。目前设有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和结构分析等5个专业方向。热爱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成绩优秀、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学习的优秀学生将被选拔进入以周福霖院士命名的“福霖班”学习,该班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
职业发展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的设计、数值仿真分析、施工与管理、监测与检测、造价编制等。近五年土木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可达100%,有80%左右的学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广东省建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设计企业;中国建筑集团、广东省交通集团、广东省建筑集团等在内的建筑工程企业;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利华南实业有限公司、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恒大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广东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珠江工程监理公司等在内的监理企业;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单位、教育单位工作等等。同时每年均有一批应届毕业生考取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重点大学和其他院校急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平均考研率在20%左右。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未来大规模土木工程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持续增大,对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随着超高层建筑工程、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大型地下空间开发、高速铁路和山区高速公路等大型项目的增多,工程技术难度不断升级,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懂技术、会管理、适应性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目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工作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胜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城市规划、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施工管理、运营维护、工程咨询、建设监理、公共管理等工作,具有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主干专业课程:水力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泵与泵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程施工、水质工程学I、水质工程学II、水质工程学III等。
专业特色:广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87年并招收专科生;1991年招收本科生(广东省最早),199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华南地区第一个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市政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是广东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唯一的国家特色专业、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点;全国首批7所高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际工程联盟华盛顿协议)之一,综合实力排名广东省第1,全国第12(173个本专业办学点)。从广东省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本专业的人才在广东省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广东省紧缺专业,人才需求一直良好,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是紧缺专业之一。
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就业去向为政府、规划、经济管理、环保、设计、工矿企业、科研、大、中专院校等部门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土建类学科较老的专业之一,在我国建筑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适应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行业的服务对象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水社会循环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任务从主要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问题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同时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综合管廊的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也急需本专业的人才作为支撑。
因此,从过去和目前国家及广东省总体战略布局、发展趋势和政策来看,本专业也是全国和广东省的紧缺专业,人才需求一直看好,在未来若干年内将继续是紧缺专业之一,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10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绿色、节能、健康、环保的建筑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德才兼备、家国情怀、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系统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胜任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案制订、建筑设备设施系统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以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咨询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团队精神、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主干专业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自动控制原理、空调工程、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冷热源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环境测量、建筑给排水与消防工程、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为一直为广州大学“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专业,在学校的扶持下,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并成为广州大学第一个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的专业,2013年被评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综合实力居华南地区第1,全国排名第11名(全国186所院校设置本专业),被评为广东省攀峰类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有 “广东省新型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建筑热工与低碳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可持续城镇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应的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华南地区第一个本学科领域的硕士点,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于2006年、2011年、2016年三次通过本科教育评估。
职业发展方向:(1)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2)建筑设备自动化及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维护;(3)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工科专业之一,涉及的领域包括室内热湿环境调控(空气调节)、室内环境质量营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等,主要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热湿环境调控系统设计、施工、节能低碳运行及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民用建筑领域,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舒适性和健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会逐渐普及化,同时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此外,在通信数据机房、民航机场、高铁车站、地铁站厅都需要空调系统来保障运行。
在工业建筑领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显得更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等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室内空气温、湿度,需要设计更精密的空调系统,这也为本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建筑热湿环境调控系统运行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低碳运行十分重要,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控制也是本专业的主要任务。
名师风采
周福霖院士为我院名誉院长,全院现有教职工184人,教师14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澳大利亚技术与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人,波兰科学院院士1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52人,博士学位教师116人,博士生导师27人,国家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1人。
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湖南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广东省一级攀峰重点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国际著名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隔震与减震控制领域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国际减震控制学会(ASSISI)主席,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
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国际地震工程学会副主席。代表性著作有:《强震观测与分析》《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基于GIS和AI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数字减灾系统的研究》等。
陈政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桥梁抗风专家,“985”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和风工程委员会第七届副主任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会员。从1988 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大跨度桥梁和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和抗风研究工作,在柔性桥梁非线性设计理论和抗风理论方面有一系列创新成果。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
谭 平: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湖南大学,广州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减震学会(ASSISI)副主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年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马玉宏: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委员,广州市第十一届青年联合会会员,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专业方向为工程结构隔震设计理论,工程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SCI、ISTP检索近20篇,出版专著《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及管理》(科学出版社.2008)、《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及设计地震动》(科学出版社.2009)。
林本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05年被批准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08年为享受国家院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为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政府应急抢险专家。广州大学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
傅继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副校长,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广州市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风与健康监测;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大型社会服务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项。
周 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副校长,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专家、劳动模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获国家专利4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省)行业规范6本;出版著作8本,教材6本;兼任10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8个学报编委。
崔 杰: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人选、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人选、广州市杰出专家。主要从事防灾减灾及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平台专项和科技支撑子项目、财政部行业基金项目等几十项科研和工程咨询项目,并在本行业国内外知名期刊及学术团体担任副主编、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童华炜: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项目,在本行业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与省级科学技术奖与教学成果。
张永山: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省部级教学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任凤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FRP-钢-混凝土组合构件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混合结构体系减震控制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共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工程应用项目多项;发表SCI、EI收录及国内重要期刊论文3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刘爱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广州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论文被SCI收录31篇;获国家专利10余件;主编教材1部。
吴旷怀:教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要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担任交通土建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公路学会理事。主持完成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纵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刘 坚:教授、出站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毕业于重庆大学。现任建工系主任、党支部书记,结构工程硕士点负责人。2003年9月被广州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负责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负责人。广州大学—广东杭萧—浙江东南网架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徐忠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1994 年 6,于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工作,1996年10月于华南建设学院西院计算中心工作,1998年12月于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作。2000年7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合并入广州大学。2008年5月,于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 主讲课程:主讲"钢结构"、"结构稳定理论"和"建筑结构抗震"等课程。指导过硕士生15 名。
吴 轶: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98 年 9 月—至今华南建筑学院西院(现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5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晋升教授。主讲"高层建筑结构"、"现代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专业电算"、等课程。指导硕士生7名。近年来主要从事高层建筑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焦楚杰: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湖南浏阳人,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州市羊城学者,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理事和专家库成员、广东省硅酸盐学会理事、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研究方向:高性能混凝土、复杂结构施工的计算与健康监测。
孙作玉: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主要涉及结构振动控制和随机振动分析。在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方面,从1995年开始,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刘季教授的指导下涉猎有关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和知识,在我国首次开展了“变阻尼结构振动控制”的理论和算法研究。1998~2000年在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继续开展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我国首次实现了变阻尼结构振动控制模型结构的振动台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智能控制算法。
臧晓冬:教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交通厅项目、教育厅项目等纵横向项目20余项。
何正铭:教授、博士,香港、英国及澳洲注册专业工程师。本硕博毕业于香港大学,2007-2013年任职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2013-2018年任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土木工程系高级讲师,2018年11月至今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结构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等国际一流期刊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并完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昆士兰政府及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共计主持金额高达600多万人民币。获澳大利亚昆士兰政府及香港政府教学及科研类奖项十余项。
刘 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本科、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现任广州大学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基于电磁波和超声波的无损检测技术、无线监测技术和深空探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一项,以及其他省部级纵向课题和科研院所委托横向课题7项;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科技论文100余篇,被SCI和EI分别收录35篇和3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JCR Q1区论文12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7项,其中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和软件著作权5项;长期承担十余个国际SCI期刊的审稿工作,担任国际探地雷达学术会议(GPR2016和GPR2018)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宏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近年来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东江流域排水与水体生物毒性监控体系研究与应用示范”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建设部科技计划3项、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项目1项、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
方 茜: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污水处理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州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州市教育局项目1项。
胡晓东: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主持完成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机械部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参编国家设计规范2项,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机械部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广州大学课堂教学效果二等奖一项。
赫俊国:教授、博士生导师,市政工程专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中国青年创业导师、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专家组专家,《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排水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协材料与设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水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水专项、86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SCI 5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专利30余项,参编省部级以上标准4项。
魏春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膜法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2007年4月至2017年5月先后在法国图卢兹国立应用科学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工作,2017年6月入选广州大学“百人计划”任教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作为子课题主要负责人,先后参与完成两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一项欧盟战略框架研究项目和一项日本政府基础研究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两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EI论文3篇,被引35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石明岩: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做为第一发明人获得5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广州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广州大学实习教学基地负责人、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主持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做为主要人员参与省、市教研项目多项。
瞿芳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膜法水处理技术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26篇(JCR一区24篇);1篇论文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3篇论文入选ESI高频被引论文(行业前1%);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12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项;获得省级科技发明奖1项和自然科学奖1项。
余华荣: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博士后,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膜法水处理工艺理论与技术、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表征,发表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一作/通讯 14篇,H-index为14,在水处理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 发表论文2篇。担任多家SCI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等)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及高校科研创新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等。
周孝清: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任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院长。入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三批省级培养对象。任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等多个职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及政府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教材4部,参编国家、省市、行业标准10部。
吴会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杰青,广东省工程中心主任,全国暖通空调学会委员、广东省制冷学会副主任,主持国家基金、省部重点项目等,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丁云飞:教授、博士,广州市教学名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程省重点专业负责人、省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节能专家库专家、中国化工暖通设计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暖通空调学会委员、广州市建筑节能科技协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暖通空调系统节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拥有专利6项。主持省市教改项目8项,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等高校教材8部,主持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市教学成果奖2项。
裴清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暖通空调专业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芝浦工业大学访问学者。《暖通空调》等杂志编委。全国暖通空调学会热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讲《传热学》《空调工程》等课程。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与技术开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曹世杰:“青年百人计划”教授,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双创计划”。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建筑通风与智能化监控研究。现担任土木建筑领域SCI期刊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常务副主编(Deputy Editor)。近5年获得7项纵向项目资助,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球挑战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3项。共发表SCI论文31篇。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委员会委员和分会场主席,如Indoor Air, Industry Ventilation等 。兼任中国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暖通空调学会青委会委员,美国UL安全试验所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绿建软件有限公司VENT通风软件高级咨询顾问。
学子风采
在名师的引领下,土木学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们常常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还经常在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中获奖。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校园文化活动
学院重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指导党建带团建、培育学生社团和兴趣组织,培育品牌活动等方式,夯实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平台,取得显著效果。
学术科技获奖情况
优秀校友代表
謝復春
Hardesty& Hanover LLC(美国桥梁设计公司)高级主管和首席工程师。1994年加入由邓文中博士主理的达士顾问工程公司/林同炎国际有限公司(DRC Consultant/T.Y.Lin International LLP) 任桥梁工程师。现在任职于美国桥梁工程设计公司Hardesty& Hanover LLC为高级主管和首席工程师。多年来参与了众多美国、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方的桥粱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梁智雄
广东中誉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设计项目有清远大桥北桥头改造工程、广东瑶族博物馆、英德市维港半岛岩土工程等,多次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何满恒
慧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执行总裁兼湘云贵广区域董事长、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应急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山市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谢展峰
广州华新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大学校友会理事,广州大学顺德校友会会长,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师。2013年成立广州大学顺德校友会。
叶少伟
广东肇庆市端州区市政设施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市政建设、城市市政管理工作30年。广东省建设工程、广东省政府采购、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肇庆市建筑安全协会专家库专家,肇庆市专家博士协会会员。
蔡茂加
广州众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广州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广州众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从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多年,在市政行业得到一致好评及认可,资深市政项目专家。
梁博轩
广州迪科电力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校友会理事、检测高级工程师。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美国USC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于美国著名教授、运筹学大师James Moore,主修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陈 奇
力合宏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山大学EMBA研究生,结构工程师职称。业务范围:香港力合宏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主业投资房地产,主要项目:天荟公馆、天颐华府豪宅项目、天一庄、海富花园、幸福立方、汇友苑、乐雅苑、君利酒家等。
王 康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和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新能源事业部 设计项目经理。2009年广大毕业后一直在电力设计院从事电力土建设计工作,作为结构专业主设人和设计项目经理参加和主持过国内外多个220kV、500kV高压输电线路,多个新能源风电,光伏项目的可研和施工图设计工作。热爱生活,关注环保,关注健康,业余时间跟朋友合作创业推广一环保生活超市。
郭阳照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推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
杨 彦
东莞市民兴电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北大MBA,广大土木校友会东莞分会。熟悉计划管理,绩效考核,品牌营销等企业管理工作。民兴电缆生产和销售各种类型的电线电缆,有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点;是中国电线电缆十大品牌,广东省著名商标,高新技术企业;和万科集团、碧桂园集团等大型房企建立了全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张志坚
广东赛力克建筑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广州大学校友会土木工程学院分会理事会秘书长,广东省公路学会第七届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路桥工程师。
赵子夏
碧桂园粤东区域五华片区副总经理,从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2015-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碧桂园粤东区域优秀经理人称号。
吴从晓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工程系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及青年委员会秘书和青年委员、《振动与冲击》杂志特邀审稿人、广东省精品课程《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主讲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州大学优秀教师。
张 超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工程系教师、博士(后)、副教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2015年获评“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抗震防灾二等奖”,2017年入选广州大学新进“优秀青年博士”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加固与减隔震控制研究。
练大勇
广州市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专业致力于水质净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承建水质净化工程、室内外给排水工程及净水设备的设计、生产及销售。
陈均丰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建设部项目经理。业务范围:通信铁塔建设、维护、运营;基站机房、电源、空调配套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维护、运营及基站设备的维护;充电桩的建设;物联网的基础通信建设;本人主要负责移动联通的基站建设。
钟焕琳
佛山市顺联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拓展事业部总经理。广州人,97年毕业于华建西给排水专业,2000年来到佛山工作。目前在佛山市顺联集团,任职项目拓展事业部总经理,工作范畴包括购物中心、家具城、公寓、酒店等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设计、招商、运营等。
李志坚
广东联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清华大学工程建设工程企业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班委。曾任职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西江引水项目办三水分部副部长、中区供水分公司副经理等职务,给水排水工程师。2016年联合工程建设行业资深人事,联合打造建设联结平台,立足“互联网+建设资源交易”。
王海燕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与广州地铁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马头庄站(已通车)、广州地铁十一号线云台花园站、广州地铁十二号线里横路站、佛山地铁三号线桂丹路站等的暖通设计。
吴伟桐
广东顺德顺广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桥工程师。广州大学顺德校友会秘书长,广州大学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佛山市顺德区土木建筑学会交通市政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南国幼儿园家委会会长。
罗文斌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佛山分院院长、粤西分院院长、给水排水设计高工、公路与桥梁施工管理工程师。
陈只兵
广州医科大学高级工程师 。多年甲级设计院工作经验、重大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管理经验。参与了广州大学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武汉歌剧院、广州歌剧院、广州亚运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负责过广州大学城集群项目、亚运建设项目、广州医学院新校区、暨南大学新造校区、广州市监狱、广州报业文化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设计技术管理及广州超算中心、广州国际金融城现场管理工作。
李 莹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团委书记、体育发展中心主任。2005年毕业后当上一名中国志愿者到广西贫困县志愿服务;2006年志愿服务归来,考上广东共青团,并借调省委组织部负责基层党建工作; 2013年团省委主任科员,参加晋升考试,调到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局,至今任现职。
张斯雅
搏力谋(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应用顾问 。近15年来一直从事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解决方案研究,工作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参与过的项目多样化,包括办公写字楼、酒店、综合体、电子厂、医院、机场、火车站、IDC等。擅长给客户、设计师、业主等作系统优化,大客户跟进,以及各类型的推广介绍会宣讲。
曾宪威
广东至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天河区第八届党代表,广东省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分会副会长。从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招标代理、工程咨询、政府采购等工作。
彭兴高
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注册招标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机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等多个职称与执业资格,是东莞市建筑土木学会会员、东莞市暖通学会会员、东莞市给排水学会会员、广东省代建学会会员,是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政府采购库专家。
邓妙辉
广州新烨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梅州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黄埔分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工程总承包业务,及光伏发电业务。
马向宇
北京中外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工程管理高级工程师,一级机电建造师。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市政公用工程监理、工程招标代理、工程造价咨询、政府采购代理等工作。
就业和深造情况
国内外交流项目
3+2本硕连读项目(国内读完大三,大四开始在国外学习两年)
合作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缩写为UIUC)。
简介:创建于1867年,位于伊利诺伊州幽静的双子城厄巴纳–香槟市,是一所享有世界声望的顶尖研究型大学。UIUC是美国“十大联盟(Big Ten)”创始成员,美国大学协会(AAU)成员,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并称“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工程学院在全美乃至世界堪称至尊级的地位,始终位于美国大学工程院排名前五,几乎所有工程专业均在全美排名前十。
学位获得:获得广州大学本科学位,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硕士学位。
申请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合作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学部(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缩写为UQ)。
简介:世界50强名校 、澳大利亚顶尖学府,名校联盟“八大名校”之一,位于澳洲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始建于1909年,是昆士兰州的第一所综合型大学,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同时还是六所砂岩学府(Sandstone Universities)之一。昆士兰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学科在全球名列前茅,具有很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学位获得:获得广州大学本科学位,昆士兰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可以在澳洲直接工作。
申请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国内第二校园访学项目
学院选拔品学兼优、素质良好的本科同学到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第二校园访学”。形式包括旁听课程、参观图书馆实验室、举行座谈会、访问名师教授和学术科研机构、接触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参加学校的各类学术讲座与校园文化活动。目前学院已经组织学生队伍到重庆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开展此访学项目。
来土木成就未来
土木工程学院师生参与建设了很多高大上的建筑,例如:地标建筑广州塔、科学乐园广州科学中心、世界奇迹港珠澳大桥、城市动脉广州地铁等等。
在未来,土木工程学院的学子将继续凭着本领引领潮流。欢迎报考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土木工程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020-39339400
020-39366954
网站:http://tm.gzhu.edu.cn/
编辑:王星
责编:肖斌 江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