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要览(十八)| 创新实干,智能机电: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大招生 2021-09-23




学院简介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和机器人工程系拥有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学院拥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器人工程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2019年度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本科生2500多人,研究生200余人。拥有强化研磨高性能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科技创新中心、3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等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实验条件。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移动数据科学与工程等科研平台,优先支持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发展。

师生代表前往深圳长园深瑞参观调研

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才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9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4人。



专业介绍



01

通信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秀、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具备各种电子通信设备和通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能力及电信网络工程的工程设计、实施与优化能力、有强烈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具体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2)在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实施与优化、项目管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的能力,

3)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本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在现代无线和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能力,包括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边缘计算等,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在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学科交叉与应用。

本专业隶属于广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科影响力(软科排名)在广东省稳居第5,在全国排名逐年增强,2018年全国软科排名为81名(前百分之50);2019年全国软科排名为72名(前百分之37)。

职业发展方向:本专业主要发展方向为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云计算技术研究及相关应用与开发,学生毕业后可在电信运营企业及其代维企业、互联网应用运营及软件开发企业、手机软件设计企业、电信设备制造商、增值业务提供商、电信设备及网络集成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通信、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工程建设、维护、优化、网络管理及相关设备和系统的软硬件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云计算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工作。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在5G通信技术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和国内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本专业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往届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高,并得到谷歌、阿里巴巴等著名科技企业青睐,部分毕业生升学到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



该专业调整至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筹)


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适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胜任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着力培养学生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综合创业能力。

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本专业按照CDIO模式组织专业知识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培养。拥有多个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与科研平台。

强调校企合作、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和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培养机械卓越创新人才。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职业发展方向:从事家电、汽车、机床等通用机械及地铁、轨道交通装备、各种自动化生产线等专用机械有关的产品研发、制造、维护与服务;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检测、装备控制与维护及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多种行业自主创业;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学科发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制造业战略布局,形成了机械设计理论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机电控制与智能监测,微机电液一体化等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0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科学素养,具备通信网络、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研发能力,并具备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本专业侧重于智能科学与技术在现代信息处理中的学科交叉与应用,包括视听觉信息的智能处理、智能网络、人工智能基础,以及智能音视频与艺术照明工程设计。

本专业隶属于广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科影响力(软科排名)在广东省稳居前5,在全国排名逐年增强,2018年全国软科排名为81名(前百分之50);2019年全国软科排名为70/193名(前百分之36)。

职业发展方向:从事通信设备、通信网络、智能硬件设备、智能信息系统等领域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专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面向电子信息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急需大量优秀的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该专业调整至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筹)


0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培养具备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并能应用到具体的电气工程实践、具备健康心理和基本人文素质、能够利用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以及具有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信息与能量结合的宽口径工程技术专业。本专业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办学近20年来,硕果累累,为广东省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电气工程人才。目前是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2019年度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力能源行业、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行业,或工业自动化设备集成制造行业、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行业等从事电气、电子、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集成、管理、安装、检测与维护等技术工作。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电力生产、传输、分配与使用领域的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05

机器人工程专业


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前沿性理论、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融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能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造型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机器人工程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制为手段、以创造性产品研发为目标,在推进广东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本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省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广东省第一个一本招生的机器人工程专业。

职业发展方向: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发、产品维护、机器人教育等工作。

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适应广东省乃至全国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事业单位等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就业深造情况



01

各专业就业率


02

本科生就业情况

(1)就业分布情况


(2)知名就业单位

政府机关:广东省交通集团、广州市海关、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广州供电局。

大型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地铁集团、中广核集团、广州南方电力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03

本科学生考研、考博、留学深造情况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伦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




学生获奖情况



近几年,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丰硕,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16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0余件。




国内外交流项目



学生2018年暑假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参加访学项目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20-39366935

学院网站:http://jd.gzhu.edu.cn

学院网站

精彩推荐:


编辑:钟绮岚

责编:肖斌  胡韵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