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来如此 | 探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大招生 2024-07-12

“智”造科技、驾驭未来




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于2007年7月由广州大学原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机电工程系和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组建而成。其学科组成的前身为创办于1983年原广州大学的电子系和1988年原广州大学与意大利院校合作协会合作、由意方投入400万美元共同创办、填补了中国维修工程技术空白的教学单位——机电维修工程技术学部,是国内较早设立的机电维修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单位。


一、学院使命

学院瞄准学科前沿,紧密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拥有雄厚科研实力和依托广东省快速发展地域优势,积极培养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学科集群建设、科学研究及创新型人才。


二、师资配置

学院师资结构配置合理、老中青梯队式配备,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教师多出自国际国内名校,教学成果成绩闪亮、参赛获奖升级考研人数众多。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人才2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


三、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机器人工程系和智能制造工程系,建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研究生390余人。

学院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制造业战略布局,形成了特种装备设计理论与应用、高性能制造及其协同化、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微机电液一体化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支撑我校工程学科进入全球ESI前2‰。

学院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科研平台,推进新制造、新装备、新材料交叉创新学科发展,成果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并建立了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突出优势及鲜明特色。


四、人才培养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以“实践性、综合性、高端性、创新性、协同性”人才培养为特色,落实新时代“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卓越标准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按照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家战略发展视角、丰富科技知识储备、扎实专业实践基础、“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贯穿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展现优秀专业素质与精神风貌。

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成效显著。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获省部级或以上奖项260余项,其中国家级100余项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及一等奖、“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节能减排竞赛全国金奖、计算机大赛全国一等奖等,承担各级创新实验项目130余项。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生继续升学、出国深造人数逐年上升,涌现出一批华为、比亚迪、广汽、欣旺达等知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


五、教学工作

近年来,承担国家特色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1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10余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余门,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级重点实践基地3个。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活动,以及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论坛活动,有力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成果获得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六、科研能力

近年来,学院以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科学仪器及生物医学等关键领域急需的材料及装备为导向,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等纵向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3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奖6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拥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广东省校企联合实验室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广州市工信局研究平台1个,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创新团队3个,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

学院积极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建设了20余个产学研及联合培养基地,与清华大学共建机械装备关键基础件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特种装备先导研究中心,与国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设置引智计划专项,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及帕多瓦大学等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综合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学科群。


七、学子风采

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

全国特等奖团队

学院体育健儿参加

广州大学运动会

获得“一等奖”

我院学子参加2023

“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

评选(南沙赛区)

学院组织应届学子

“考研推免交流会”

“传承红色经典,讲好党的故事”机电青年说演讲比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

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

培养目标

面向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适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胜任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着力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综合创业能力。


3

师资队伍

目前有专任教师39人、实验室技术人员4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南岳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8人。


4

专业发展前景

学科发展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制造业战略布局,形成了机械设计理论与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机电控制与智能监测、微机电液一体化等四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


5

专业特色

本专业按照CDI0模式组织专业知识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培养。拥有多个省级工程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强调校企合作、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申请进入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和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培养机械卓越创新人才。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2019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

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

以及香港、台湾等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创新发明作品:

兴有渔力——水产养殖监测机器人

学生科技作品:

芯热管家——用于芯片温控的多工况高极限

复合吸液芯微热管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基于拟态的知识驱动型计算智能研究与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

师资配置

电气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19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76%),拥有硕士生导师15人。多位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大阪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2

学科建设

以着力培养强电和弱电结合、硬件和软件结合、装置与系统并重的厚基础、重实践、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现代电气工程学科体系。


3

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适应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领域人才的要求,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理论和方法,能够系统解决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能够胜任设计、研发、制造、运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成为电气相关行业的骨干力量和技术中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累计向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超3000人,未来将持续为电力和能源等相关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

科研平台和成果

围绕国家和广东省能源行业战略布局,形成电力电子新技术、电机系统分析与控制和智能电网技术与应用等3个研究领域。开展电力电子变换器的非线性行为、新型变换器拓扑及控制、电力电子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高电压技术、电机本体设计、电机驱动方法、电机系统先进控制策略、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电力系统规划与优化运行、电力系统安全与风险评价、等离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积极转化研究成果。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10项。


5

教学和实验设施

拥有面积1200余平方米的现代控制技术实验室(包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工程实验室、电气工程仿真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计算机与智能控制实验室、电机控制实验室等6个分实验室),设备设施先进、齐全,为学生有效完成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场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


6

学子风采

电气专业本科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丰富成果,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电气专业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国家一等奖

电源技术校企班


机器人工程

1

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指引,面向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科学、人文素养,数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其掌握机器人设计、感知、决策与控制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产品设计、科技开发、制造、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特别是适应大湾区机器人行业发展需求,胜任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工程应用、科学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岗位,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24人,其中专任教师22名,教授3名,副教授12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师资博士后1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占教师总数的100%。


4

专业发展前景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目前我国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缺口大。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大规模普及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5

培养特色

本专业是广东省战略新兴特色专业、广州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国内第二批获准招生的机器人工程专业(第一批仅有一所高校)。本专业以机械和控制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和嵌入式技术,旨在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共融,广泛采取“学生导师制”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本专业目前已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优势、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新工科背景的创新型智能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以及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优势。

依托该专业建设有广东省高等学校产业学院“智能机器人学院”(2023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示范性产业学院)、广东省本科高校校企“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该专业,我校入选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2020年第二批筹建合作本科院校。

智能机器人产业学院成功入选广东省第四批

示范性产业学院、邹涛院长代表学院受牌

机器人工程专业-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1

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

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及智能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2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名,教授3名,副教授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有博士学位者21人。


4

专业发展前景

切合国家和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和新机遇下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5

培养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广州大学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迎合我国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本专业面向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及大湾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准则,遵循CDIO和OBE教育理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造相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强调智能装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智能制造知识体系建设,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新实践及应用的能力。

本专业建有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广州大学智能制造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所依托学科入选上海软科“2021年世界一流学科”“2020年中国最好学科”。本专业荣获2023年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总决赛奖,是广东省少数几个一本招生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

竞赛全国特等奖(广州大学首次)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验室


招生咨询电话:

020-39366923

39366930

39366935


学院官方网站:

https://jd.gzhu.edu.cn/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微信公众号:

广大机电团委学生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