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多样性专题 | 扩增子测序分析实战(一)
微生物多样性专题
扩增子测序分析实战
扩增子测序是对特定长度的PCR产物或者捕获的片段进行测序,主要包括16S rRNA测序(细菌)、18S rRNA测序(真核)、ITS测序(真菌)、功能基因等目标区域。
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的16S/18S/ITS高变区域的序列,来反应环境样品在细菌、真菌、古菌分类方面物种之间的差异,对研究海洋、土壤、肠道粪便等环境中的微生物构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细菌16S rRNA片段的研究为例,我们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测序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中的发展史:
测序技术微生物发展史
01
为什么会是16S?
16S rRNA,是原核核糖体30S小亚基的组成部分。"S"是沉降系数,反映生物大分子在离心场中向下沉降速度,值越高,说明分子越大。
原核生物的rRNA按沉降系数分为23S、16S、5SrRNA,它们分别含有2,900、1540和120个核苷酸,5SrRNA基因序列较短,包含的遗传信息较少,不适于细菌种类的分析鉴定;23SrRNA基因的序列太长,且其碱基的突变率较高,不适于鉴定亲缘关系较远的细菌种类;16SrRNA普遍存在于原核细胞中,且含量较高、拷贝数较多(占细菌RNA总量的80%以上),便于获取模板,功能同源性高,遗传信息量适中,适于作为细菌多样性分析的标准。
16S rRNA gene是细菌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钟",1540bp的序列长度中包含9个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和10个保守区(Constant region)。可变区因菌种不同而异,且变异程度与细菌的系统发育密切相关。通过检测16SrRNA可变区的序列变异和丰度,可了解环境样品中群落多样性信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微生态研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02
扩增区域该如何选择?
V3-V4、V4-V5区特异性好,数据库信息全,是细菌多样性分析注释的最佳选择。
肠道微生物推荐V3-V4/V4;土壤/海水等环境微生物推荐V4-V5区。
较单V区测序分析,双V区的优势在于提高种属分类的准确性,能获得更多的参考序列。
03
其他扩增子区域?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测序主要是针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注释准确度高;18S测序针对的是真核微生物,注释到的范围广,但是就真菌来说精确度相对较低;
ITS分为两个区域:ITS1/ITS2,其中ITS1位于真核生物核糖体rDNA序列18S和5.8S之间,ITS2位于真核生物核糖体rDNA序列5.8S和28S之间;核糖体DNA中的18S、5.8S和28S的基因组序列在大多数生物中趋于保守,在生物种间变化小,而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作为非编码区,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相对变化较大,常用于真菌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