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是天文学的祖师爷(下)

生民无疆 生民无疆 2019-04-14

4

有了理论,有了实验设备,下面便是编制历法了。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通俗地说,就是太阳历与月亮历合为一体的历法,以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的时间,以月亮运行一周天为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一年分为12个月。

西洋的历法,据说是“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太阳历为什么不是8个月、10个月、20个月,而是偏偏也是分为12个月呢?令人奇怪的是,中文“一个月”,翻译成高大上的英文,竟然是:one month 太阳sun历,怎么和月亮 moon扯在一起啊!为啥不用地球、树木、猪狗之类来做计时单位呢?

如果查查法文、德文,也挺有意思的。

在《 第八次请教徐松岩:古希腊历法来自古希腊人通天神功吗?》中,我们谈到,中国古代天文台的队伍十分庞大。

因为,只有大批专职的科技人员,至少100年不间断的工作,才有可能编制出一部像样的历法。在欧洲,不知什么时间才拥有这么一支队伍,并且拥有相应的设备条件的?

的确,历法编制工作十分复杂。

据《后汉书·律历下》:

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极建其中,道营于外,衡追日,以察发敛,光道生焉。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察日月俱发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复会于端,是则月行之终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岁周天之数。以日一周减之,余十二十九分之七,则月行过周及日行之数也,为一岁之月。以除一岁日,为一月之数。月之余分积满其法,得一月,月成则其岁大。月四时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以除一岁日,为一气之日数也。其分积而成日为没,并岁气之分,如法为一岁没。没分于终中,中终于冬至,冬至之分积如其法得一日,四岁而终。月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尽,四之俱终,名之曰。以一岁日乘之,为之日数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复其初,是以二十为纪。纪岁青龙未终,三终岁后复青龙为元。

大意是:

1、有了天文台和基本的设备,就需要大批人员日夜不断地进行天文观测,不断地校准时间,并实时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状态,包括在全国各地立仪、表,以校日景。

2、确定某一天某一时(比如立春日中午十二点整)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这,便是阳历四年一闰的原因。

3、同样方法观测,太阳要运行19周天,月亮要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4、由于太阳19周天(非4的倍数)的时间,不够均衡年历,因此,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周天即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才能实现日月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5、由此按月、日分配年、月,配以24节气,从而建立起完整的阴阳合历。

6、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是由5个(金木水火土)12生肖构成,即蕴含着五星的运行规律的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如此,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7、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其完整循环即五行相代,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这,就是我国历法的“纪元”。

这,就是至少在2000年前,我国就确定了的历法规则。

显然,我国的历法,是包含着这个宇宙运行规律的大系统。其中,既有四季分明、利于农事的二十四节气,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高深的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运行规律。

完成这项工作,不投入巨资,建设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行吗!仅仅对每天产生的堆积如山的数据的计算,就得多少精通数学人来完成!中国古代的代数学十分发达,与此有直接关系。

据说,雅典帝国、罗马帝国主导的地中海文明,是海洋文明,不知为何,他们竟然不关心预告潮汐的月历?为何只找了12颗月亮,等分一年时光,便草草了事?

尽管太阳历简单许多,但是,如果要搞出儒略历,还是格里历,起码要组织庞大的专业队伍,建立天文台,并使用许多昂贵的仪器设备,至少经过不少于8年(太阳完成2次轮回)的观测记录,才能编制出来。且不说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积累,仅仅是天文仪器设备,总不能拍拍脑袋,就出来得了吧?

不知可爱的凯撒大帝、格里高利十三世的天文台、专业队伍何在?

在《浮云遮不住,大道正回归》一文中,我简单推算过,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东汉晚期的184年前后(误差正负3年),与凯撒大帝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

儒略历、格里历,其岁首,即所谓元旦,竟然与中国汉武帝以来的中国历法一致!怪不怪?基督徒搞出的历法,他们为什么不选在耶稣生日那一天作为元旦日?

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颁布格里历之前,有一些洋教士到中国来过。

我们还知道,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1675年,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又过了好多年,这两家天文台才勉强正式运行。

5

有人说,是西洋人首先发明了地球仪。在中国明朝灭亡若干年后,才开始建设天文台的欧洲,是如何搞出地球仪来的?这个问题,只有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的儿子耶稣,才能回答得了。

又有人说,是元朝的时候,来自西亚的伊尔汗国的“西域”天文学家,在中国首先做出来的。嗯,《元史·天文志》中,确实记载了这些事儿。不过,《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回回天文学家创制的所有东西,在《元史》以前的史书中,都可以找到父母。

其实,简而言之,地球仪,就是浑仪的简化版;全球地图,就是浑仪简化版的平面版。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无论是地图,还是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中分南北者为赤道,地球仪的北轴对准北极星。如此等等,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规则完全一致。哪位专家教授能回答:这是为什么?

地图绘制,是我国的强项。仅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就够让洋人们吐血的。这里就不谈的。

当今所谓的“地球仪”,《隋书》称之为“浑天象”。

《隋书·天文上》:

“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说,为了简单省事,便将天地合为一体,将天地日月星辰统一,直接标定一个球体上。他认为,对于行家来说,看懂这些,自然不是问题。

到了梁朝(502—557年),用木头制作的天地一体的仪器出现了。魏征说,隋朝统一中国后,这些仪器后来被运到了隋朝的天文台。

稍微读读《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西方的天文仪器”,就知道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了;同时,也就知道“西洋历法”的祖师爷是谁了。自然,靠翻译阿拉伯文献搞“文艺复兴”的西洋人,他们真正的祖师爷是谁,也就清楚明白了。

请大家阅读《元史·天文一·西域仪象》后,自行判断:

世祖至元四年(即1267年),扎马鲁丁造西域仪象:

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其制以铜为之,平设单环,刻周天度,画十二辰位,以准地面。侧立双环而结于平环之子午,半入地下,以分天度。内第二双环,亦刻周天度,而参差相交,以结于侧双环,去地平三十六度以为南北极,可以旋转,以象天运为日行之道。内第三、第四环,皆结于第二环,又去南北极二十四度,亦可以运转。凡可运三环,各对缀铜方钉,皆有窍以代衡箫之仰窥焉。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外周圆墙,而东面启门,中有小台,立铜表高七尺五寸,上设机轴,悬铜尺,长五尺五寸,复加窥测之箫二,其长如之,下置横尺,刻度数其上,以准挂尺。下本开图之远近,可以左右转而周窥,可以高低举而遍测。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为屋二间,脊开东西横罅,以斜通日晷。中有台,随晷影南高北下,上仰置铜半环,刻天度一百八十,以准地上之半天,斜倚锐者铜尺,长六尺,阔一寸六分,上结半环之中,下加半环之上,可以往来窥运,侧望漏屋晷影,验度数,以定春秋二分。

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为屋五间,屋下为坎,深二丈二尺,脊开南北一罅,以直通日晷。随罅立壁,附壁悬铜尺,长一丈六寸。壁仰画天度半规,其尺亦可往来规运,直望漏屋晷影,以定冬夏二至。

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其制以铜为丸,斜刻日道交环度数于其腹,刻二十八宿形于其上。外平置铜单环,刻周天度数,列于十二辰位以准地。而侧立单环二,一结于平环之子午,以铜丁象南北极,一结于平环之卯酉,皆刻天度。即浑天仪而不可运转窥测者也。

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