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代的地图(1)

生民无疆 生民无疆 2019-04-14

在中国,地图向来是寻常物

 绘制并利用地图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根据《尚书·禹贡》,可以推断,尧舜时期,就应该出现地图,否则,仅凭这篇文字,是难以让人们准确掌握天下九州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的。事实上,全文是一篇典型的全国地图的说明书

 可以肯定的是,最晚在商朝,地图就进入实用阶段。据《尚书·洛诰》,三千多年前,周公建设洛阳城,“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意思说,通过占卜初步选定了城址,便画好地图,派使者送给天子审定。

 进入周朝后,地图,被全面应用于国家管理。在经济建设上,《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在周朝,大司徒通过掌握全国地图、人户数据,来协助天子治理国家。地图上,不仅画出了天下九州的边界和距离,而且有各诸侯国和城池及其疆界、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还标注了各地名称、物产等。

 在周朝,地图已经高度普及了。《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地讼,以图正之。

    意思是说,如果百姓之间发生土地疆界之争,当地官员就根据国家的地图来裁决。负责处理百姓田间地头之争的,一定是全国最基层的官吏。不难看出,三千年前周朝时,在类似于后世的县衙,就广泛使用地图管理全县的地产了。由于西周时的土地分配是实时变动的,所以,全国地图的实时更新,必然是通过全国各县衙门来实现的。因为百姓们知道衙门有地图,所以才有了这种官司。

    丱人是负责管理全国矿山的官员。如果依法允许开采时候采矿,丱人便勘测好采矿地,画好地图授予采矿者。《周礼·地官司徒下》:

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

 负责全国的地图管理与测绘的,是夏官,类似于兵部、国防部,具体负责的是其下属机构职方氏。《周礼·夏官司马下》: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穀、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

 职方氏,即国家地图局,负责管理天下地图。在周朝职方氏地图上,不仅中国的一切,九州的地理位置、山水、物产、人口等等,一应俱全;而且,四夷八蛮的地盘及其地上的东西,啥都有。

战国时秦国的县地图,木版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秦墓。

绘制并标注了河流、居民点、林木、地形、道路里程等。

出土的春秋战国以来的地图证明,在汉朝以前的地图已经接近成熟,也充分地证实,我国史籍中关于地图测绘和管理制度的记载,是高度可靠的。

此后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地图的衙门,均称为职方。

到了唐代,“全国地图”,已经是普通不过的东西。广大的文人、武士、商人,乃至于和尚、道士,大都对大唐江山了如指掌。

《太平广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家住江南的陈季卿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立志不中不回家。离家已经十年,一直没考中,钱也花完了,滞留京城靠卖字换取衣食。一次,他到青龙寺去拜访和尚,适逢和尚外出,他在暖阁中等候时,望着墙上的《寰瀛图》(即全国地图)长叹:“如果能从渭水泛舟到黄河,顺路游览一下洛阳,在淮河游游泳,再渡过长江,回到家里,什么功名不功名的,我都无所谓了。”站在旁边的道士对他说:“我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吧。”道士用一片竹叶做成小船,放到图中渭水之上,说:“把目光集中在这船上,就行了。”陈季卿盯着小舟,渭水起了波浪,船也渐渐变大,他登上了船。船从渭水到了黄河,第二天到了潼关,一路游览名胜,处处题诗留念。十多天后,终于到家。见过亲人后,原路返回。后来,陈季卿终于进士及第,功成名就,但他再也不愿做官,遁入终南山访仙修道。

四大皆空的寺院里,也挂着全国地图

杜甫在成都,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激动不已,立马就规划好回东都洛阳的最便捷的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