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古希腊的天文历法,是不要脸,请看汉书天文志
某些“专家”大吹牛皮,说古希腊天文学超级牛逼,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历法。
我不知道,这些“历史学家”是否知道科技发达的当今世界,好多国家还有天文台。
没有天文台,就不能进行天文观测,所以就不能够玩历法。当然,如果把别人的天文观测记录偷过去,也是可以玩历法的。
我不知道这些“历史学家”是否读过中国的《二十四史》。
比如,在《汉书》中,就有专门的“天文志”。
《汉书》说:
“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这是说,汉朝时,前人留下了这么多的天文观测记录。
《汉书》又说: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耑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四星曰天棓。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这是说,古代典籍中,天上这一颗颗星星,位置在哪里,叫什么名字。
《汉书》又说: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日,阳也。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凉寒也。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
这是说,因太阳在黄道运行规律而形成一年四季;通过测日影,可以知道春夏秋冬到来的时间。
看来,汉朝天文台,是一年到头,每天都有人在观测记录日影变化啊。
《汉书》又说,某年月日观测记录是这样的:
“元平元年正月庚子,日出时有黑云,状如焱风乱鬊,转出西北,东南行,转而西,有顷亡。……二月甲申,晨有大星如月,有众星随而西行。乙酉,牂云如狗,赤色,长尾三枚,夹汉西行。……三月丙戌,流星出翼、轸东北,干太微,入紫宫。始出小,且入大,有光。……”
这是说,日月星辰、风云雨雪,都在天文台的观测记录之列。
看来,汉朝天文台,是一年到头、日日月月、白天黑夜,始终有专人在进行天文观测,并做实时记录啊。按照当今的规矩,怎么也得三班倒,即三支队伍轮替值班才行。
当然,所有的观测记录人员,必须是专业技术人员。面对满天繁星,一般人眼睛早就花了,头早就晕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看不懂天文的。
所以啊,在一个天文观测点,仅仅这观测人员,就的一大批人,少说得几十号人吧。
那些几十百把户人家的古希腊城邦,全部青壮年男子加起来,不知有没有这么多人?
当然,仅拥有这些记录,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数据用上,好好计算,才能变作历法。
《汉书》又说,汉朝是这样编制历法的,一个个编制规则、计算方法、计算数据和结果,列出得可详细啦:
“统母:日法八十一。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日法。闰法十九,因为章岁。合天地终数,得闰法。统法一千五百三十九。以闰法乘日法,得统法。元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参统法,得元法。会数四十七。参天九,两地十,得会数。章月二百三十五。五位乘会数,得章月。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推大衍象,得月法。通法五百九十八。四分月法,得通法。……”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这计算,真是吓死人的工作量。
不知道要有多少精通计算工作的专业人员,要耗费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嗯,汉朝的历法,就是这样编织出来的。
不知道古希腊的哪一个城邦,在哪一个学校,培养出来了这么多的专业人员?
于是,请问:
古希腊的天文台,在哪里?
古希腊的专业的天文人员,在哪里?
古希腊的天文观测记录,在哪里?
古希腊的历法编制的规则和各种数据记载,在哪里?
请问有关专家:
你们吹嘘的古希腊天文学的文献资料,来自何方?是和《汉书》一样传承有序、记载详明的史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