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大秦、拂林、基督教起源的若干考证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西方伪史

            

        稍稍梳理一下中国史籍关于大秦的记载,就能发现,其地理位置、社会和自然状况,是很明确的,不仅与古罗马帝国(含东罗马)毫不相干,而且足以证明古希腊、罗马史的荒诞不稽。

         遗憾的是,大秦就是罗马帝国早已作为定论,已经写入了教科书。

        下面,将我国史籍中的相关记录,做一番罗列,供专家们参阅。

 

一、塞琉古王国、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均为子虚乌有

        据说,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十分牛逼的古罗马帝国。为了省事(主要是不想直接冒犯任何一位专家),我索性利用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的介绍(其实,百科的文字基本来源于专家的论著):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公元476年。西欧及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进入封建社会,公元1453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灭。……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史称罗马和平。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又据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的介绍:

       塞琉西王朝(公元前312年 - 前64年),又译塞琉古王朝、塞琉古帝国、希律西底王朝,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今伊朗和亚美尼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王朝。塞琉西王朝在公元前3世纪前期曾一度强盛,公元前280年前后,版图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030万。但随后其版图不断缩小,很快就掉出了强国的行列。……公元前141年,美索不达米亚并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64年,罗马的G.庞培将叙利亚并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结合以上二者,那便是:中国西汉末以前,安息王国有一个地域广大的西邻-----塞琉古王国。

        公元前64年(即中国西汉的汉元帝元康二年),罗马帝国消灭了塞琉古王国,控制了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

       自此,罗马帝国便与安息王国为邻居了。

      不过,任何伪史,千万别与中国史料沾边,否则,立马原形毕露。

        很遗憾,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在位)那时候,中国使臣来到了安息王国,受到安息国王超高规格的接待。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朝廷官员,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史记大宛列传》记录的是当时的事情: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安息国王派2万骑兵在边界迎接汉武帝的使臣,然后一路护送,经过了几千里和数十座城市,才到达了安息都城

       瞧瞧上面塞琉古王国的地图,安息(帕提亚)才多大一点地方啊!那巴掌大一块地方,能拥有2万骑兵?能拥有数十座城市?它的首都能够与东部国境线相距几千里的路程?

       自此,中国与安息之间,使臣往来不断,中国使臣的双脚,踏遍了安息即当今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山山水水中国的使臣,都是文化人,爱写日记,而且这些日记又被史官载入史册。所以,史书中将前往各国的路线和路程、各地的风俗物产气候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

       中国的使臣,在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来回溜达,从没有见到过塞琉古王国,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罗马帝国。

      继续看中国史书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后汉书西域传》:

        “……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焉

       由此可知:

       1、安息国的疆域,南、西均直到大海。

       2、安息的西部,确实有一个靠地中海的附属国,名叫条支。安息派遣官员管理这里,并驻扎有军队。

       安息的西部边界是地中海!

    按照中国史籍的记载,安息的疆域应该是这样的(草图):



    问题出来了

        “希腊化塞琉古王国,在哪儿呢?

       罗马帝国的亚洲地盘,又在哪里?

       难道,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的亚洲地盘,位于另一个时空?是一个仙境?

       从汉朝,一直到隋朝、唐朝,在亚洲大地,也不关罗马(东罗马)帝国的什么事!

         我们继续看中国的史书。

        《隋书西域传》: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其王字库萨和。都城方十余里。……波斯每遣使贡献。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东去瓜州万一千七百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

       《旧唐书西域传》: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其王居有二城,复有大城十余,犹中国之离宫。

        《新唐书西域传》:

        “波斯,居达遏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

        由此可知,

        1、波斯国取代了安息国。

        2波斯的地盘,正西及南俱临大海。地中海东部地区,与罗马(东罗马)帝国毫无关系!

        3、专家们认为拂林即东罗马帝国,它位于波斯的西北四千里之所在。

        众所周知,波斯与中国的往来十分密切。波斯的部分地盘,属大唐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其军队属朝廷调遣;波斯王国最后的国王、贵族均归顺大唐,大多老死于中国;其后裔,不少人在唐朝廷为官。

      可以说,中国对波斯的了解透彻无比。中国史籍关于波斯的记载,是最为权威的

       按照史籍记载,波斯的疆域应该是这样的(草图):



         按照现今通行的世界史的说法,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是首先打败东罗马,占领了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之后,才进入两河流域,夺取波斯帝国的底盘的。

        那么,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哪儿呢?

        难道, 地跨欧、亚、非的东罗马帝国,是在天上?

        难道, 阿拉伯帝国夺取的东罗马帝国领土,也是在天上?

        不知专家们如何解释这些问题?

        我以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包括塞琉古王国,纯属子虚乌有!

 

二、大秦国位于安息的南面

专家们以为,中国史籍中的大秦,就是罗马(东罗马)帝国。

根据中国史书记载,中国从汉朝直到隋唐,一直与“大秦”这个国家存在种种联系。

《后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汉和帝永元九年,即97年,按照西方史书的说法,就是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岸的时候,中国的官员班超派遣使臣甘英,来到了安息,要求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来到了“临西海”的“安息西界”条支。甘英打算在这里度海,前往大秦。因为国籍属于安息的船夫的“海水广大”之类的一段话,甘英就此作罢。

2、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国都城。

3、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4、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5、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6、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裴松之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与《后汉书》所载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信息: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大秦的首都,位于河海交汇处,即大河口。

2、大秦与安息两国之间,有两个交界处:安息的安谷,与大秦的泽散;安息的斯罗,与大秦的于罗。安息在北,大秦在南。

3、无论是从于罗出发,还是从泽散、驴分出发,前往大秦的首都,均为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

4、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秦国的国土,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由于岛屿岛之间相距不远,所以建起了无数座桥,连接起来,这“渡海飞桥”竟然长达二百三十里

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沙洲众多,正是三角洲形成的早期的正常现象。由此可知,二、三千年前,埃及存在一个亚历山大城,有多么荒唐!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大秦的首都,在当今的埃及一带。

显然,这个“大秦”,与西方“世界史”中的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毫不相干


 

三、大秦国的版图

大秦,比今埃及的版图要大许多。

在天竺佛经《十二游经》中,大秦是西方最大的国家:

“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饶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

在《魏略·西戎传》中大秦是西域最大的国家:

“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

在中国史书中,大秦一直是西域中的大国。

《北史·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

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

除了疆域广大,无论是在佛经中,还是在中国史籍中,大秦都是一个生产珠宝的地方。

《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引《杂宝藏经》:

“二,两蛇绞腰者,月支国王当献双剑,价直十万两金,今日当至;三,细铁网缠身者,大秦国王当献珠璎,价直十万两金,后日朝晨当至……”

《后汉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犁鞬,……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

《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

 “大秦寺僧景净书”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描述大秦国疆域的四至时说:

“案《西域图记》及汉魏史策,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

这里的东、西二至,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最多也就是猜测一番,所以搁下不论。

先说南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记载了大秦国在“珊瑚洲”人工培养珊瑚的内容:

“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行到珊瑚洲,水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大秦人常乘大舶,载铁网,令水工没,先入视之,可下网乃下。初生白,渐似苗坼甲。历一岁许,出网目间,变作黄色,枝格交错,高极三四尺,大者围尺馀。三年色乃赤好,复没视之,知可采便以铁钞发其根,乃以索系网,使人以舶上绞车举出。还国理截,恣意所作。若失时不举,便蠹败。”

《新唐书·大秦传》有同类记载:

“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敢即腐。”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即完全隶属于大秦、多珊瑚的那个海,显然就是《魏略·西戎传》中的“大秦海”:

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

“大秦海”的东西两岸,各有一座南北向的山。


海里多珊瑚,再结合这一重要信息,毫无疑问,“大秦海”、“珊瑚洲”、“ 珊瑚之海”,实属同一个海,就是当今的红海。

 红海,是大秦的内海,即红海两岸的大片土地,都是大秦的疆土。

再说北边

据前引《后汉书》“条支国城在山上”、“(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北极众宝之山”,可知,大秦与安息的北部边界,确实为一座山。

《魏略·西戎传》:

“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可见,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大特征:一是拥有多条河流;二是有多宝的、东西走向的山。

我们只要锁定了“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就可以将且兰、汜复定位于西奈半岛北部地区。



由此,便可确定,大秦与安息两国的交界处(于罗、斯罗二城),大致在今以色列南部地区。

西奈半岛的南部山区,就是一个著名的“众宝之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北极众宝之山”,可是指的这里?

 无疑,大秦的确是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隋朝以前的大秦疆域


三、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家,是大秦的一部分

在史籍中,大秦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

我们先看看大秦的纬度,《北史·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这基本是照抄《魏书·大秦传》。这段话,信息量极大。

1、南北朝,中国有了从大同出发,经陆路,抵达大秦的距离;

2、有了大秦大致纬度上记载:从渤海出发,一直往东,可以通过海路进入地中海,直抵大秦。

在两《唐书》中,将拂林、大秦完全混为一谈。其中有关大秦的许多事实,只能发生在地中海以南的地区。比如:

《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里说的是,由于夏季酷暑难耐,拂菻国国君便引水冲刷房顶,以此来降温。事实上,在所谓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是不可能存在“盛暑之节,人厌嚣热”,并搞出这样的降温工程的。

这说明,大秦是一个气候炎热的地方。

因此,在史料中,拥有相应的大量的植物的记载。

《魏略·西戎传》:

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大秦多……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

在地中海沿岸、西亚,和非洲北部,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植物种类的,唯有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自然风光

(西亚、非洲北部、欧洲地区,唯一的野生动植物如此丰富的地方)


其中提到的十二种香料,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十分频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

苏合香,《续汉书》曰:“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曰:“苏合香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榨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贾客。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自然一种物也。”《传子》曰:“西国胡言,苏合香者,兽所作也。中国皆以为怪。”

薰陆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陆。”《南方草物状》曰:“薰陆香出大秦国,云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时树胶流出沙上。夷人采取卖与人”(《南州异物志》同;其异者,唯云状如桃胶。《典术》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长饮食之,令通神灵)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胶为薰陆”。

兜纳香,《魏略》曰:“出大秦国”。《 广志》曰:“兜纳出西方”。

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广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在地中海沿岸、西亚,和非洲北部,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香料种类的,也唯有埃塞俄比亚。据邱声祥《埃塞俄比亚药用植物资源考察报告》(《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年第5卷第4期):

“埃属山地高原国家,一般海拔在1500米至3000米之间,在非洲地势最高,素称“非洲屋脊”。埃全境位于赤道以南4°,海拔跨度较大,高原和山地温暖湿润,低地草原高温少雨,植物区系异常丰富,这里的植物呈垂直带状分布。”“它不仅是多种作物的起源中心,也是许多种野生植物和药用作物的起源中心。”(在埃塞俄比亚)“草药市场上出售松香、葫芦巴、乳香、没药和苦苏花(kuosso)等当地传统药,乳香和没药还远销中国和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和地区。乳香和没药分别是从乳香树和没药树的茎部割取汁液凝固而成的,燃烧时发出浓烈的香味,是寺院中烧香的原料。乳香和没药还具有散风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

薰陆香即乳香。据《法苑珠林》卷四十,隋文帝一次性赏赐数千斤熏陆香,用于起塔:

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注:十七州)起塔。

足见大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大秦,绝不可能是东罗马,这在大秦的动物种类上,也有足够的证据。

《后汉书》: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新唐书·拂菻传》:

开元七年,因吐火罗大酋献师子、羚羊。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

(大秦)地多狮子……

按照现行的“东罗马史”,7世纪后,东罗马便失去了对西亚北非的统治权,那么,开元七年(719年)以后,东罗马不可能拥有的象牙、狮子、羚羊等等动物。

这些动物,在埃塞俄比亚一带,则属于“方物”,即土特产。

 

四、大秦就是阿克苏姆王国

结合本文的第二、三两部分,不难得出结论:大秦,就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的阿克苏姆王国。


埃塞俄比亚现任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


据钟伟云《埃塞俄比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

“被视为现代埃塞俄比亚起源的阿克苏姆王国是非洲大陆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因其都城为阿克苏姆而得名。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基督纪元之初,……公元1—7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繁荣昌盛的时期。……公元4—6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其所辖领土包括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北部、吉布提、索马里北部、苏丹东部以及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地区,……公元6—7世纪,阿克苏姆失去了对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的控制,……公元3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利用该国濒临红海、水陆交通方便的条件,指挥军队跨过红海,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几乎把红海变成阿克苏姆的内湖。……它铸造的货币分为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一些银币和铜币还镶有金线,铸币上一般都有当时统治者的头像。考古学家在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埃及、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和汉志地区、苏丹共和国东南部等地,挖掘出大量阿克苏姆王国的铸币。”

又据萨义德·A·阿德朱莫比《埃塞俄比亚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在公元3世纪末期,阿拉伯半岛西部的三个地区,也进入阿克苏姆城市国家统辖范围之内。”

估计是因为“托勒密王国”和“罗马帝国”的强势的话语权,上述二著作,均回避了大秦对埃及的统治权问题。

如前面所述,大秦的首都,在埃及的尼罗河口。

事实上,钟伟云《埃塞俄比亚》关于考古学家在埃及挖掘出大量的大秦货币,也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钟伟云《埃塞俄比亚》:

“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正教的主教由埃及亚历山大的大主教委派。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埃塞俄比亚皇帝才取得主教的任命权,但埃塞俄比亚教会仍承认亚历山大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到了6世纪末,萨珊波斯帝国控制了也门,结束了阿克苏姆王国对也门的统治。随后,萨珊波斯攻占了埃及,进一步切断了阿克苏姆与红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联系。”

埃塞俄比亚正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其主教由埃及亚历山大的大主教委派,这也足以证明,大秦的统治中心此前位于埃及,才有了在宗教上的如此表现。

无论如何,上述的资料,也足以证明,与中国、印度、安息往来的大秦,就是这个阿克苏姆王国。

因为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也是大秦的疆域,大秦一直与安息、印度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而贸易是通过海上完成的。在航海水平较低、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时代,大秦通过波斯湾,首先与安息进行海上贸易的呢?

《后汉书·西域传》:

“(大秦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

《晋书·四夷传》:

“(大秦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

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深入,又建立了直达中国的海上外交和贸易通道。早在延熹九年即166年,大秦的使臣就通过海道第一次来到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魏略·西戎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

经过持续努力,大秦掌握了联通中国的两条海道:从印度洋经水路,分别抵达交趾、云南,生意做到了四川地区。


五、或许,大秦人原本就是中国人?

在中国文献中,一再记载着大秦人、大秦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中国元素。

《后汉书·西域传》: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魏略·西戎传》:

“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

《晋书·四夷传》:

“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

由此可知:

1、大秦人身材、长相,与中国人差不多,所以称之为大秦。但是穿戴不同。

2、大秦人自称他们本来就是中国的一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秦景教徒宣称,景教乃“老子化胡”的结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

意思是:东周时,因为朝政紊乱人心不古,老子西去化胡。如今大唐承继并光大道教,我景教回归故里。

对于景教教义与道家的一致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诏书也予以充分肯定:

“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关于其教义等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我在有关文章中,已经有所描述。


十字架中的万字符

门钉?

国人应该熟悉的图案?


到底是“十字架”,还是天圆地方、四面八方


这里,再提出若干线索,供方家参考。

1、阿姆哈拉人有显著的黄种人外形。

2、埃塞俄比亚的主体民族的语言阿姆哈拉语,为单音节语言,与汉语同类,而大不同于亚欧其他语言。比如,其传说中的始祖示巴(Sheba)女王名叫马克达(Makeda);耶库洛皇帝为Yekuno,如此等等。

3、金字塔、方尖碑之类作品,作为阿姆哈拉文化的典型作品之一,遍布于其统治区。

4、宗教活动中,音乐占有崇高地位。

5、有诸如万字符、八瓣十二方位等大量中国式图案。

6、其教堂(如救世主大教堂)的门上,有门钉。

如此等等。

 

六、拂林考 

 拂林,本为音译,又被译作拂菻、茀林、拂临、佛朗、佛郎、富浪,等。

 自唐朝起,在《唐会要》、两《唐书》中,均将拂林、大秦混为一谈。各方面的资料表明,大秦与拂林之间,确实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1、“拂林”的统治者, 可能与“大秦国”为同一家族

拂林,就是首都位于今伊斯坦布尔的罗马王国。

拂林作为一个国家,正式出现于中国史册,似在《隋书》: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波斯传》)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裴矩传》)

《隋书》为唐初魏征主持编撰,可知拂林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北朝晚期。

 但是,在《隋书》中,拂林尚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国家,没有专门立传。不过,当时的中国人,对拂林的东部边界还是清楚的。

进入唐朝后,关于拂林的记载,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而且,唐朝也与拂林有了官方往来。

自唐朝起,在《通典》、两《唐书》中,均将拂林、大秦混为一谈,但是,地理位置变更为:在波斯的西北。

如《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

《唐会要》卷一百:

“波斯在京师西一万五千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距茀林,西南滨海。”

由此可知,自隋朝到唐朝,波斯与拂林之间的边界,或者说拂林的地理位置,都是稳定的。

《宋史·拂菻传》对拂林的位置做了确认:

“拂菻国东南至灭力沙,北至海,……言其国地甚寒,土屋无瓦。”

《宋史》告诉我们,拂林是一个气候寒冷的国家。

但在两《唐书》中所记载的许多事实,应该发生在北非一带。比如《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里说的是,由于夏季酷暑难耐,拂菻国国君便引水冲刷房顶,以此来降温。

显然,当时的修史者,已经无法弄清大秦、拂林的具体分别了。

我们注意到,在《通典》、两《唐书》中,大秦、拂林的统治者、政治制度似乎是一致的。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史册中,拂林国的诞生,与原大秦国的消失,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当《隋书》谈及“拂林”的时候,《西域传》中便失去了“大秦传”

那么,大秦、拂林的王族,是否为同一家族的成员呢?

史料表明,有这种可能。

据杜佑《通典·边防九》引《经行记》:

“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西南,渡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据浙江书局本)

《新唐书·拂菻传》:

“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曰老勃萨。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疠,无草木五谷……”

显然,《经行记》中的“秋萨罗国”,和《新唐书·拂菻传》中的“拂菻”,所指均为原“大秦国”。只有这里的西南,才是大沙漠,沙漠之外才是黑人区。

由此可知,原大秦所在地,唐代时也称为“秋萨罗”。

在《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二篇《列国传四·篾力、阿达毕传》中,称拂林国王族为“怯撒剌”:

“他们(富浪人)攻占了古老的怯撒剌族鲁木﹝拜占庭﹞国王(malik)的领土,灭掉了这个古老的王族。”

“秋萨罗”正与“怯撒剌”之音相合。而二者,均与阿克苏姆王国历史上著名国王埃扎纳( Ezana,321-360)之音相近。

很有可能,原大秦国的王族,为同一家族的成员,皆为埃扎纳之后。

据称,因为埃扎纳皈依了“基督教”(当时尚是景教),并以之为国教,其后世便以Ezana为族名(国名)。

2、“大秦国”也是拂林

在唐朝以后的中国史籍中,位于红海两岸的 “大秦国”,一直展示着其不容忽视的存在。

宋朝赵汝适《诸番志》:

“天竺国隶大秦国,所立国主悉由大秦选择。”

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

“天竺,居大食之东,隶秦王之主。去海二百余里,地平沃。”

大秦国的力量,深入到了天竺,当然,仅仅是印度半岛的某一小部分地区。

在宋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了大秦的影子。

《宋史·大食传》::

“(宋)太宗因问其(勿巡)国,对云:‘与大秦国相邻,为其统属。今本国所管之民才及数千,有都城介山海间。’又问其山泽所出,(勿巡)对云:‘惟犀象香药’。”

当时,大食分裂,与宋朝有往来的,“有勿巡,有陀婆离,有俞卢和地,有麻啰跋等国,然皆冠以大食”。其中的勿巡,虽是“大食”的一部分,由于是“大秦”的邻国,便成为了“大秦”属国。

“大秦国”,很可能就是层檀。

庞元英是宋朝的主客郎中,即外交官,他在《文昌杂录》卷一说:

“主客所掌诸番,……南方十有五:……其三曰拂菻,一名大秦,在西海之北。……其十三曰层檀,东至海,西至胡卢没国,南至霞勿檀国,北至利吉蛮国。其十四曰勿巡,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至层檀。”

庞元英依然将拂菻与大秦相等,但地理位置是正确的。其对层檀的四至的勾勒,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东至海”。

从勿巡距离层檀“舟船顺风泛海二十昼夜”,可知,层檀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

《宋史·层檀传》:

“层檀国在南海傍,城距海二十里。熙宁四年始入贡。海道便风行百六十日,经勿巡、古林、三佛齐国乃至广州。其王名亚美罗亚眉兰,传国五百年,十世矣。人语音如大食。地春冬暖。贵人以越布缠头,服花锦白氎布,出入乘象、马。有奉禄。其法轻罪杖,重罪死。谷有稻、粟、麦。食有鱼。畜有绵羊、山羊、沙牛、水牛、橐驼、马、犀、象。药有木香、血竭、没药、鹏砂、阿魏、薰陆。产真珠、玻璃、密沙华三酒。交易用钱,官自铸,三分其齐,金铜相半,而银居一分,禁民私铸。”

根据其气候(春冬暖)、物产(各种药材)、货币(金、银、铜币)等,加之“东至海”的地理位置,不难得出结论,这里,只能是位于红海两岸的大秦国。

熙宁四年即1071年时,该国使者称“其王名亚美罗亚眉兰,传国五百年,十世矣”,那么,极有可能是在571年左右,即中国南北朝晚期,大秦发生了王朝更替,建立了新的王朝。

关于王朝更替有两种可能:一是波斯攻占埃及后,王国覆灭,位于红海沿岸的余部重新建国,更改国号;二是发生了政变。

也正是这个时期,在中国史书中出现了以“拂林为名的国家(《法苑珠林》卷二十九所引《梁贡职图》文字,大约是现存最早关于“拂林的记载,在成文时间时间上,也相合。随后,将大秦、拂林混为一谈。

这里,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大秦王朝灭亡后,王朝残余势力逃亡到了拂林一地,重新建国,一度依然自称大秦。

《旧约全书》中的“出埃及记”,很有可能就是由此敷衍出来的一个故事。

这个正宗的“大秦”,在中国史料中,也被称为拂林。

《岛夷志略》:

“古里佛,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番之马头也。……其珊瑚、真珠、乳香诸等货,皆由甘理、佛朗来也。”

“甘埋里,其国迩南冯之地,与佛郎相近,……所有木香、琥珀之类,均产自佛郎国来,商贩于西洋互易。”

那么,这个《岛夷志略》中的佛朗,位于何处呢?

《元史·郭侃传》:

“(郭侃)从宗王旭烈兀西征。……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又西行四十里,至密昔儿。……(密昔儿算滩)遂降。戊午,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侃喻以祸福,兀都算滩曰:‘吾昨所梦神人,乃将军也’。即来降。”

1252年,郭侃跟随旭烈兀远征西亚。一路势如破竹,在占领巴格达之后,又轻松拿下了麦加(天房)、埃及(密昔儿),随后又奉命渡海,收服了富浪。

郭侃收服富浪的第二年,己未年,即1259年,因旭烈兀西征大捷,元宪宗时派出使团慰劳。刘郁在《西使記》中记录了当时西亚北非一带的实况:

“丁巳嵗,取布达国,……布达之西,马行二十日,有天房,内有天使,神国之祖葬所也。师名班巴尔,其房中悬铁絙,以手扪之,心诚可及,不诚者竟不得扪,经文甚多,皆班巴尔所作。辖大城数十,其民富实。西有密实勒国,国尤富,地産金,人夜视有光处,志之以灰,翌日发之,有大如枣者,至布达六千馀里。国西即海,海西有富浪国。妇人衣冠如世所画菩萨状,男子僧服;皆善,寝不去衣,虽夫妇亦异处。有大鸟,驼蹄,苍色,鼓翅而行髙丈馀,食火,卵如升许,其实喇斯,国出珍珠,其王名乌苏阿都巴云。西南海也,採珠盛以革囊,止露两手,腰絙石坠入海,手取蚌并泥沙贮于囊中,遇恶虫以醋噀之即去,既得蚌满囊,撼絙,舟人引出之,往往有死者。……珊瑚出西南海,取以铁网,髙有至三尺者,兰赤生西南海,山石中有五色鸭,其价最髙。”

众所周知,“天房”所在地,即麦加。而“密实勒国”,当为吉大港。这里的海,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产珍珠、养珊瑚、取珍珠珊瑚的描述,都足以证明就是红海。

无疑,这里的“海西有富浪国”,正是过去的“大秦国”。

可见,位于红海两岸的“大秦国”,也是拂林。 

3、第三个拂林:小拂林,真实的“希腊”

除了以上两个拂林,还有一个 “小拂林”。

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赴西天取经归国的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写到:

 “(大食)彼王不住本国,见向小拂临国住也。为打得彼国,彼国复居山岛。处所极牢,为此就彼。……又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

这是说,在大食与西北的大拂临国之间,还有一个“小拂林”。

大拂林位于小拂林的西北;小拂林,与大拂林隔海相望。

慧超所说的“小拂林”,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苫国。

《新唐书·大食传》:

“大食之西有苫者,亦自国。北距突厥可萨部,地数千里。有五节度,胜兵万人。土多禾。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贾往来相望云。”

《通典·边防九》引杜环《经行记》做了更详细介绍:

“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

“苫国在大食西界,周迴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穀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

根据杜环的描述,尤其是“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北接可萨突厥”,“小拂林”就在当今土耳其一带。

这里经济繁荣,有自己的政权和军事力量,而苫国人的身材长相、服饰文化,均明显不同于大食、波斯,也区别于拂林。

显然,在大食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史籍中,苫国与“夏腊”(希腊)有关联。

关于慧超所言 “(大食)打得彼国(小拂临)”,史书也有记载,《唐会要》卷一百:

“又案贾耽四夷述云,……其奚深后有摩诃末者,勇健多智,众立之为王,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克夏腊,一名钐(音所鉴反)城。”

类似记载,也出现在两《唐书》。

夏腊,即所谓希腊,又名钐城。钐、苫同音。

夏腊、苫,即小拂林。

根据《汉书》直至两《唐书》,自汉朝到唐朝,小拂林所在的地区,一直隶属于安息、波斯,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如《旧唐书·波斯传》: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又《旧唐书·拂菻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

不难看出,直到因为大食兴起、波斯败亡,才诞生了这个苫国。

也就是说,在大食兴起之前,波斯是直接与拂林接壤的,两国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夏腊国”。

 

四、拂林,泛指景教徒、景教徒国家或地区

唐朝以后,景教教义不断变化,发展为后来的基督教。

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我们发现,拂林,往往用来泛指景教徒、景教徒国家或地区。

在《史集》中,这种现象便十分明显。

基督徒为主的地区,被称为“富浪地区”。如:

 “伊斯兰教历565年(公元1169—1170年),苫国(叙利亚)、迪牙别克儿及富浪地区发生了大地震。”

凡是基督徒,均被称为“富浪人”。如:

“密昔儿(埃及)……宰相怕失儿苦黑到来,便篡夺了国家政权,并向富浪人(十字军)求援。……两军交战,富浪军战败……”

包括攻占伊斯坦布尔多国联军,也一概称之为“富浪人”。

随着蒙古西征大军的到来,欧洲的“富浪人”彻底退回欧洲,“富浪人”发展为“法兰克人”。

直到明朝中晚期,“富浪人”再一次出现在中国史册,《明史》称之为:佛郎机。


七、基督教诞生于大秦,唐代后定型

     唐代初期,西域的景教进入中国境内传播。在唐代,景教原名“经教”。据《唐会要》,唐太宗的圣旨中,称之为“经教”:

“贞观十二年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

景教经典《序听迷诗所经》也是如此:

“其人见如此,亦为不信经教”。

不知何时改称景教。大约在元明之交,景教在中国消失。

400年前的明末,在陕西发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基督徒李之藻、徐光启一看到碑上的十字图案,便称为“十字架”。

到了民国时期,几位基督徒的“民国大师”,更是洋洋洒洒,不惜颠倒黑白,宣称景教是基督教的某一派。

如今,景教就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几乎成了铁板钉钉的定论了。

如此不靠谱的“学术成果”,是建立在一个荒唐的假设之上的:现行的“西方历史”和基督教历史,都是绝对可靠的。

事实绝非如此。 

1、基督教源于罗马帝国的犹太省吗?

按现行说法,古罗马的屋大维时期,耶稣出生在伯利恒,后世把耶稣的诞生年定为公历的纪元,而耶稣的诞辰日今称为“圣诞节”。

按现行说法,在耶路撒冷,耶稣被逮捕,罗马帝国的总督下令,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事儿,在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编年史》也提到了:“那个使他们有基督徒称号的人----基督,已在提庇留时期,为巡抚所杀。”

围绕耶稣的出生、死亡,与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大小官员相关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非常遗憾的是,如前所述,自汉朝到唐朝,中国政府派出的使臣,走遍了当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广大地区,探访了安息、条支、波斯等国家的大小城邑,压根儿就没有见过、没听说过“希腊化”的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

毫无疑问,与基督教“起源”相关的什么罗马帝国的犹太省、总督、大小官吏,纯属子虚乌有的天方夜谭。

 

2、耶稣是何时、何地的人?

关于耶稣的出生、死亡,在景教文献中,都有所记载。

关于耶稣的出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神天宣庆,室女诞圣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来贡。”

又,《序听迷诗所经》:

“天尊当使凉风向一童女,名为末艳,凉风即入末艳腹内。……末艳怀后产一男,名为移鼠。父是向凉风。有无知众生即道,若向风怀任生产。但有世间下,圣上放敕一纸去处,一切众生甘伏据。此天尊在于天上,普署天地,当产移鼠。迷师诃所在世间,居见明果:在于天地,辛星居知在于天上,星大如车轮,明净所,天尊处,一尔前后,生于拂林园乌梨师敛城中。”

关于耶稣的死亡,《一神论》:

“(弥师诃)为此自向拂林……执法上悬高,于彼时节,所以与命,地动山崩,……石忽不他所以,拂林向石国伊大城里,声处破碎……”

可知,耶稣生于拂林,死于拂林。

那么,耶稣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

景教文献一再强调拂林、波斯,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据中国历史文献,汉朝时,统治西亚大部,疆域西达地中海的国家,是安息。之后,波斯接收了安息的地盘。

根据《魏略》可知,三国时,安息尚在,波斯未兴。波斯的兴起、安息的衰亡,发生于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00年之后。

《魏书》:

“先是,朝廷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驯象及珍物。”(《于阗传》)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波斯传》)

在《魏书》中,安息国沦落为蕞尔小国,即后来的“安国”了:

“安息国,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万一千五百里。”(《安息传》)

南北朝之后,西亚地区,成了波斯的天下。

耶稣诞生于拂林,而拂林作为一个国家,正式出现于中国史册,似在《隋书》,如: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波斯传》)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裴矩传》)

《隋书》为唐初魏征主持编撰,可知拂林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北朝晚期。

有趣的是,在《唐会要》、两《唐书》中,均将拂林、大秦混为一谈,但是,地理位置均与《隋书》所载以致:在波斯的西北。(另文专述)

按史书记载,隋唐以前的大秦,位于今埃及和红海两岸的广大地区;隋唐以后的大秦与拂林为同一地区,在波斯西北,大致在今黑海西部地区。

由此,关于耶稣生活的年代和地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如果大秦作为耶稣的出生地,那么,耶稣生活的年代,一定在公元400年以后。

(2)、如果拂林作为耶稣的出生地,那么,耶稣生活的年代,一定在公元550年以后。

(3)、耶稣不可能出生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带,而是:要么出生于今埃及地区,要么出生于今黑海西部地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3、唐代时,“基督教”尚未诞生

根据景教文献,可以证明,直到唐代中晚期以前,仍不存在“基督教”。因为,连十字架是个什么东西、耶稣是怎么死的,都没有统一的说法。

如果硬要说这时候已经有了一个“聂斯托利派”,那必然是荒唐的、凭空杜撰的。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上的十字图案

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经幢,中间为十字图,左右两幅为道教飞仙


(1)、十字,与十字架毫不相干

景教的“十字”,与基督教的杀人刑具十字架风马牛不相及。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判十字以定四方,……印持十字,融四以合无。”

元代《至顺镇江志·大兴国寺碑文》:

“十字者取像人身,揭于屋,绘于殿,冠于首,佩于胸,四方、上下,以是为准”。

可见,景教的十字,是阿罗诃为人类指明天地、四方的“工具”。

分清了四方,于是有了“四天下”。

《一神论》:

“但四天下,长令念善,愿成好者,一是也。四天下思恶,迷惑众人,是堕恶道者,恶魔也。”

在景教的十字正中,均有或圆或方的图案。据此分析,大体是:以阿罗诃中心,分别天地东南西北。所以,十字高度神圣。

事实上,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出土的景教器物上的十字,统统不是“十字架”。

(2)、耶稣不是被钉死在十字架,而是绑在木头上

《马太福音》说:“他们既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他的衣服。……当时、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

但是,在景教经典中,并非如此。

《序听迷诗所经》:

“其日,将弥师诃木上缚著五时,是六日斋,平明缚著,及到日西,四方暗黑,地战山崩,世间所有墓门并开,所有死人并悉得活。”

《一神论》:

“(弥师诃)为此自向拂林……执法上悬高,于彼时节,所以与命,地动山崩,……石忽不他所以,拂林向石国伊大城里,声处破碎……”

耶稣不是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是被高高地绑在木头上面的。

毫无疑问,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这样血腥的故事,是后来演绎出来的。 

4、唐代朝廷为什么青睐景教?

景教一进入中国,就受到唐太宗的表扬。《唐会要》:

“贞观十二年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

在唐太宗君臣看来,景教教义与道教时基本一致的。

更有意思的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

景教徒宣称:景教乃“老子化胡”的结果,如今不过是回归故土。

唐代以道教为国教。景教,既然是老子化胡而诞生的宗教,唐朝廷当然要高度重视,事实也确实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朝廷给钱、给政策、给待遇,积极扶持景教。

(1)、天地不是耶和华创造,而是中国风味

与《旧约全书》的“创世纪”完全不同,景教经典中的创世,没有耶和华造天地,没有亚当、夏娃,而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以天地人三才归一为三一。

《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暗空易而天地开,日月运而昼夜作,匠成万物,然立初人”。

真主无元,湛寂常然,权舆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无边。日升暗灭,咸证真玄。……道惟广兮惟密,强名言兮三一。”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无上诸天深敬叹,大地重念普安和。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罗訶。”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

“时景通法王端严进念, 上观空皇, 亲承印旨,…… 即宣玄化匠帝真常旨:无元, 无言,无道, 无缘, 妙有非有, 湛寂常然。吾闻太阿罗诃开无开异, 生无心浼, 藏化自然, 浑元发无发, 无性, 无动。灵虚空置, 因缘机轴, 自然著为象本, 因缘配为感乘, 剖判参罗,三生七位,浼诸名数, 无力任持, 各使相成, 教了, 返元真体。夫为匠无作, 以为应旨顺成,不待而变,合无成有, 破有成无, 诸所造化, 靡不依由, 故号玄化匠帝、无觉空皇。隐现生灵,感之善应; 异哉灵嗣, 虔仰造化。迷本匠王, 未晓阿罗何功无所衒, 施无所仁, 包浩察微,育众如一。”

显然,基督教的“创世纪”,统统是后来才演绎出来的。

(2)、景教中的撒旦,是“智慧”

这个世界本来好好的,又为什么会乱糟糟的呢?都是智慧惹的祸!

如何才能变好呢?绝圣弃智!

《道德经》: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原来,景教中的撒旦,也是“智慧”!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匠成万物,然立初人;别赐良和,令镇化海。浑然之性,虚而不盈;素荡之心,本无希嗜。洎乎娑殚施妄,钿饰纯精。间平大于此是之中,隙冥同于彼非之内,是以三百六十五种,肩随结辙竞织法罗:或指物以托宗,或空有以论二,或祷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矫人。智虑营营,思情役役,茫然无得,煎迫转烧;积昧亡途,久迷休复。”

《志玄安乐经》:

“一尊弥施诃,曰:‘妙哉斯问!妙哉斯问!汝当审听,与汝重宣,但於无中,能生有体;若於有中,终无安乐。……但当安心静住,常习我宗,不安求乐,安乐自至,是故无中,能生有法。’……四种胜法。云何四种:一者,无欲, ……二者,无为, ……三者,无德, ……四者,无证,……”

(3)、大谈福报

《易经》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景教采用得很到位,《志玄安乐经》:

“弥施诃又告岑稳僧伽,及诸大众,曰:‘……岑稳僧伽!此经如是,能令见在,及以未来,有善心者,见安乐道,则为凡圣,诸法本根,若使复有,人於此经文,闻说欢喜亲近,供养读诵受持,当知其人及祖乃父,非一代二代,与善结缘,必於过去,积代善根,於我教门,能生恭教,因兹获佑,故怀愿乐。譬如春雨,霑洒一切,有根之物,悉生苗牙,若无根者,终不滋长。岑稳僧伽!汝等如是,能於我所,求问胜法,是汝等数代,父祖亲姻戚善, 尤多转及於汝’。”

包括佛家说有六道轮回,景教统统采信。

《序听迷诗所经》:

“天尊常在静度快乐之处,果报无处不到。……人身到大,亦合众生等思量,所在人身命器息,总是天尊使其然。众生皆有流转,关身住在地洛。……善有善福,恶有恶缘。……人常作恶,及教他人恶,此人不受天尊教,突堕恶道,命属阎罗王。……众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惧圣上。圣上前身福私。……不多此三事:一种,先事天尊;第二,事圣上;第三,事父母。为此普天在地并是父母行。据此,圣上皆是神生。今世虽有父母见存,众生有智计合怕天尊及圣上,并怕父母。好受天尊法教,不合破戒。”

《一神论》:

“魂魄神识是五荫所作,亦悉见,亦悉闻,亦言语,亦动。……胎中不住,所以知在先母胎中生。……为如此,生能修善种果报,彼天下须者,皆得在此天下种于后去。”

 

5、大量吸纳佛教因素

不仅借用大量的佛教概念,甚至连耶和华(阿罗诃)也来自于佛之梵语阿罗诃(应供,应于人天之供养)。关于世界的构成,也是如此。

《一神论》:

“以此故,知一切万物,并是一神所作。可见者不可见者,并是一神所造。……无天梁柱,天得独立。……人见在天地安置处,人亦无安置处,因此道是无安置处,安置为是水上安置。水何处安置?风上安置。……由是神力,天地不败。……有可见,则是天下从四色物作,地、水、火、风,神力作。……魂魄神识是五荫所作,亦悉见,亦悉闻,亦言语,亦动。”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自西域征调军队平叛。《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提到的景教僧人伊斯,便是奉命而来并立功:“始效节于丹庭,乃荣名于王帐。”可见直到此时,景教的教义依然如此。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1、直到唐朝时,基督教远未成形,尚处于大量学习中华智慧和借鉴各方宗教教义的阶段。

2、可以肯定,基督教正式成为拥有成熟教义的宗教,一定是在唐朝以后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