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历是洋人编制的?鼓吹这个,不是无知,便是无耻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法,一般被称作农历,民间又称为阴历、夏历;对来自“西方”的“格里历”,则称为公历,又称为西历、阳历。这些奇怪的称呼,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后面再说。

近些年来,每到要过年的时候,有些人便开始大肆鼓噪,宣称:中国的农历,是明朝末年的时候,由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帮助中国人编制的。

一、儒略历的历史,是真的吗?

编制历法,必须具备强大的天文学基础。

有些人为了证明西方科学技术先进,自古天文学发达,少不了首先要抬出“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天文学成就,以及代表这一成就的历法----“儒略历”。据说:


 “公元前59 年,儒略·恺撒( 前101--前44年) 当选为罗马执政官, 亦即罗马最高统治者。公元前46 年,恺撒鉴于当时罗马历法的极度混乱,便聘请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天文学家索西尼斯,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修改罗马历法,古埃及的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遂传入欧洲。……改革后的新历称为‘儒略历’,从公元前45年元旦起开始在罗马使用。”



关于儒略历,在“罗马帝国”有很多故事,而且是涉及罗马皇帝、元老院的一个个故事。

总之,按照这一广为流传、“公认的”说法,所谓的“儒略历”,是从公元前45年元旦起,便开始在罗马使用了。

诞生一部历法,必须有悠久的天文学发展史才成啊。

又流传着许多与“儒略历”相关的故事。

举几个例子。

1、按照儒略历,一年是365.25天。据说,古埃及人就发现一年为365.25天了。古埃及人是如何发现的呢?

“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每次泛滥的时间刻在竹竿上,然后加以比较,从中发现两次泛滥之间总是相隔365 1/4 天。”


2、按照儒略历,一年也是12个月,而且“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也是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希罗多德说:


“埃及人在全人类第一个想出了用太阳年来计时的办法,并且把一年的形成时期分成十二部分。根据他们的说法,他们是根据星辰而得到这种知识的。……埃及人把一年分成各有三十天的十二个月,每年之外再加上五天,这样一来,季节的循环就与历法相吻合了。”

“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一直上涨一百天……”。 

 “我便来着手解释一下:为什么尼罗河的河水在夏天的时候会上涨。在冬季的时候,……那里一年四季的气候都是一样的……”。     


很遗憾,关于儒略历的所有的“说法”、“故事”,全是经不起推敲、反科学的伪史。

下面,我就作简单分析:

1、河水每年固定在某一天泛滥,天底下有这样的河流吗?即便是天降神奇,尼罗河水真的每年固定在某一天泛滥,古埃及人又是如何发现这个1/4天的呢?

2、儒略历是太阳历。为什么一年分为12个月,而不是10个月、15个月、20个月?

3、无论是在埃及,还是在希腊半岛、亚平宁半岛,其气候,都不存在春、夏、秋、冬四季,更不存在24节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根据常识推断,儒略历诞生的时间,比凯撒大帝要晚几百年。儒略历,一年365.25天,每4年闰1天。

今日公历,一年365.242198天,我们取365.2422计算。

那么,实行儒略历,

1)、每年会透支0.0078天:

0. 2422 – 0.25 -0.0078

 2)、每128.205年,会透支1天:

1÷0.0078=128.205

 3)、所谓的俄历,就是儒略历。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1025(公历117),这就是说,误差累计至13天。

透支13天历时:

128.205×13  1666.67

4)、以1917年计算,那么,儒略历的元年应该是:

1917年-1666.67年﹦ 250年左右

可见,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时期。

显然,儒略历比凯撒大帝、屋大维,晚出生近300年。

 据说,286年,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于是诞生了东罗马、西罗马。也就是说,直到罗马帝国散伙前不久,才诞生儒略历。

既然如此,那么,请问,西方历史中,早于公元250年的人物的生卒年月、各种纪年,是如何得知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耶稣基督等等人物,他们的生卒年月、活动的时间,是谁记录的?又是根据什么,来记录年月的?

二、古希腊、罗马的天文学基地,是真的吗?

据说,古希腊、罗马时代,天文学极其发达,而它们的天文学基地、一切的科研中心,在亚历山大里亚,即当今埃及的海滨城市亚历山大。

某著名学者说:

 

“古希腊文明的第一阶段是所谓古典时期, ......第二阶段是亚历山大前期。随着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征战, 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数学中心转到尼罗河下游的亚历山大城, 直到公元前146 年罗马人攻陷该城, 是希腊数学的全盛时期。第一个大数学家便是在柏拉图学院学习过的欧几里得( 约公元前330--275 年)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虽然出现在亚历山大时期, 却是古典数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 从性质上应属古典时期。数学之神--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是亚历山大时期数学最杰出的代表……



总之,早在二千多年前:

1、一切的牛人,诸如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等等,都集中在亚历山大城;

2、一切的牛气冲天的科技成果,诸如《几何原本》、《天文学大成》,等等,都诞生在亚历山大城。

3、囊括人间智慧的一切书籍,在亚历山大应有尽有,据说,那时候,亚历山大城图书馆藏书多达70万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4、代表人间最高水平的科技手段,在亚历山大应有尽有,据说,那时候,亚历山大就拥有“托勒密天文台”。

遗憾的是,关于亚历山大城的所有的“故事”,全是经不起推敲、反科学的伪史。

因为,二千多年前,亚历山大城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证据如下:

1、仅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通过通过地质钻孔取样研究后,得出结论:二千年前,亚历山大城这个地方,还是茫茫大海,或者星星点点的沙洲。

2、程碧波先生在研究近几百年来西方绘制的埃及地图后发现,几百年前,亚历山大城这个地方,还是茫茫大海,或者星星点点的沙洲,更别说二千多年前了。

既然如此,那么,请问:

1、二千多年前,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等等牛人,难道是在海底从事科学研究?

 2、《几何原本》、《天文学大成》,等等,难道是在海底写成的?

三、中国的历法,利玛窦、汤若望之流编制的?

某些人说,中国现行的“农历”,是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主持编制的。

要说清楚汤若望,必须先说某些人极度吹捧的西洋传教士的祖师爷利玛窦。

利玛窦(1552-1610年),是中国明末时,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一个已经被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西洋人物。由于他是“西学东渐”的标志,因此,成为了某些人精心竖立起来的一座又高又大的牌坊。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在教会接受完神学教育后,于1578年从欧洲出发,到东方传教。先在印度一带工作多年,1582年(或1581年)抵达中国。(记住这个时间,很重要)

此后的经历,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详细描述。简而言之,经过他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攀附上中国高官,进入北京城,并获得朝廷俸禄,最终在北京去世。

利玛窦是如何成为一尊牌坊的呢?隐秘其后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当今西洋十分强大。

表面的理由有三:1、向中国传播了几何学知识;2、向中国传播了大地是个圆球的知识,并绘制了世界地图;3、他和他的弟子们,向中国传播了先进的历法知识,帮中国编制了新历。

吓人吧?贡献巨大吧?

不过,先别跪下。

1、说利玛窦向中国传播了几何学知识,前提必须是:中国人以前没有几何学知识。为什么利玛窦手捧《几何原本》翻译不下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套东西,中国的士大夫压根儿瞧不起这玩意,因为千年前的国子监的数学教材,就比这玩意高深多了。利玛窦还曾向中国推销快速笔算的技巧呢,精通珠算的士大夫会正眼瞧吗?

2、说利玛窦向中国传播了大地是个圆球的知识,前提必须是:中国人以前不知道大地是一个圆球。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3、说利玛窦和他的弟子们,向中国传播了先进的历法知识,帮中国编制了新历,前提必须是:当时的欧洲,天文学水平高于中国。

天文、地理、数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当时欧洲,天文学水平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

就在利玛窦进入中国的时候,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下令历法改革,启用新历,即当今所谓格里历。(记住这个时间,也很重要)

利玛窦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这事儿。因为,四、五年前,他离开了欧洲,此时已经到了中国。

罗马教皇为何要搞历法改革呢?前面说了,因为儒略历自使用以来,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修订过,误差已经极大。

修订历法,有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天文学专业人才----是一批,而不是一两个;

第二,必须有设施设备齐全的天文台----设施设备配套齐全;

第三,必须有至少几十上百年的天文观测数据----专业人员用专业手段观测的精准记录。

那么,罗马教皇的新历,是从何而来的?即谁编制的?相关的历法知识、天文人才,来自何方?

据说,此时的欧洲,有一些超级牛逼的人物,比如哥白尼(1473-1543年)。

据说,哥白尼写出了超级牛逼的天文学论文,构筑了一个庞大而科学的宇宙理论体系。他说:

“在运动着的天体中,第一是土星,30年绕太阳一周;其次是木星,12年一周;再其次是火星,2年一周;……”


牛吧?

不过,先别跪下。因为,这种知识,本来就不算个啥,况且,我们还应该本着“疑古”精神,问一下:

哥白尼,是如何知道“土星30年绕太阳一周”的?

据说,欧洲人是有“科学精神”的。所以,可以肯定,哥白尼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那么,是来自哥白尼的观察?

稍稍了解一下,便知,哥白尼没有在天文台工作过。那么,哥白尼是否为了献身科学,坚持每天独自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呢?嗯,有可能。

鉴于“土星30年绕太阳一周”,那么,至少要观察土星运行两个轮回,即坚持不懈地仰望土星60年,才敢断言:“土星30年绕太阳一周”。

问题是:哥白尼总共才活了70岁。难道他10岁以前,就献身天文学了?

那么,哥白尼的这些知识,是否来自欧洲的其它天文台呢?

据西方科学史家说:

(在欧洲)“把行星运动的详细情况更精确地记录下来的第一位天文学家,要算是哥本哈根的第谷·布拉埃(1546-1601年)。……他经过几次迁徙,终于定居在布拉格,并得到约翰·开普勒(1571-1630年)参加他的工作,后来就把他的极其珍贵的资料,遗留给了开普勒。”


这段话告诉我们:

1、在哥白尼去世之前,哥本哈根的第谷还没出生。

2、第谷之前,欧洲没有靠谱的天文观测记录。

3、第谷超级牛,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中,靠着一己之力,竟然搞出了一套“行星运动的详细情况更精确地记录”。嗯,这样的记录和知识,和哥白尼一样,一定来自耶稣托梦。

4、开普勒11岁的时候,罗马教皇开始搞历法改革。

什么哥白尼、第谷之类,到底是不是一尊泥塑菩萨,只有天知道。

请注意这一个个时间:欧洲的第一位“天文学家”是第谷·布拉埃(1546-1601年);格里历正式发布的时间是1582年;利玛窦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82年(或1581年)。

这也没有,那也没有,那么,罗马教皇颁布的格里高利历,到底是谁编制的呢?

请继续看。

利玛窦进入中国的时候,欧洲还发生了一件事: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撰写的《中华大帝国史》在罗马出版了。

自哥伦布之流“大航海”以来,无数的欧洲人来到亚洲。在近百年时间里,或与中国人接触,或进入中国,或通过亚洲人间接掌握中国信息,将中国商品、与中国相关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到欧洲。

门多萨穷尽一切可能的信息,撰写了该书。该书的内容,大致与中国史籍记载相符。

该书说来说去,就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教育发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武器先进、军事强大。总之,用尽了好听的词儿。

该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

(中国如果愿意,) “征服全世界的疆域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该书说:

“(中国)皇帝在每座城市用自己的钱设置有书院和学校,他们在里面学习写、读和算,及至学习自然或道德哲学、占星学、国家律法,或其它奇特的科学。……为此人人都学读写,哪怕再穷的人。”


该书还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信息,当时,众多的西方传教士、商人、官兵,想方设法购买中国出版的一切书籍:

“因为中国人有大图书馆,价钱便宜”。


他们大量采购,运回欧洲的书籍中,包括有这几类:

“数字及天体运行;行星和星体,它们的周转和特殊影响。”

“数学科学,算术,及运算规则。”

“自然和裁判星相学,研究星相学及掷数字作推算的规则。”



欧洲人大量采购中国的数学、天文学书籍,为什么?

下面提供一组信息,供您参考:

1、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有些人宣称:中国的农历,是明朝末年的时候,由欧洲的传教士汤若望主持编制的。

2、汤若望的生卒时间是:1592年----1666年。

3、公元1667年,巴黎天文台成立(多年后才进入正常运行),这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

4、公元1675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多年后才进入正常运行),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

很清楚:汤若望去世以后,在欧洲大地,才出现正儿八经的天文台。

汤若望的天文学知识,来自何方?只有耶稣知道。

汤若望的天文仪器设备的知识,来自何方?还是只有耶稣知道。

汤若望用什么高深的知识来指导中国人编制历法的呢?这只有用基督教神学理论,才能解释。

实事求是地说,要论天文学,汤若望之流在中国,除了当小学生,啥也干不了。

四、关于中国的历法

先普及一点常识:

1、在欧亚大陆和北非,只有中国大地,才存在着显著的春、夏、秋、冬四季,才存在着“二十四节气”。

2、中国通行了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和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就是典型的“阳历”。不信,可以去查查,比如清明节,始终就是那两天。

3、因为二十四节气,可以精准地指导古代农业生产,所以,称之为“农历”。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可不是简单的“农历”。

下面,谈谈中国历法的简史。

1、根据《尚书》、《史记》,中国在尧舜时期,便诞生了成熟的历法;拥有了称之为“羲和”专业天文学家;拥有了专门天文台和天文观测仪器设备,即:璇玑玉衡。

2、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法的规则是一以贯之的,且根据天文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历法持续不断地进行修正。在古代,如果历法精度与实际相差几个小时,便会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误差。欧洲的儒略历,误差达到10多天,欧洲人竟茫然不知,真是天大笑话。

3、汉朝以来,中国的历法,一直被称之为夏历,即夏朝的规则。这是因为孔子推崇“夏小正”的结果。夏商周三朝的规则,是略有不同的。

1

古代中国,不知道使用经纬度?不知道大地是一个球体?说这话的人,不仅无知,而且还无畏。

 编制历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拥有海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完成。

众所周知,中国唐代有一位大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编制了著名的《大衍历》。 其中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便是组织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测量全国各地日影和纬度,以其关联度作为历法编制的支撑。

 据《资治通鉴》卷212

 “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日晷及极星,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同时候之。阳城晷长一尺四寸八分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度十分度之四;浚仪岳台晷长一尺五寸微强,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南至朗州晷长七寸七分,极高二十九度半;北至蔚州,晷长二尺二寸九分,极高四十度。”


主持测量这四个地方纬度的,是国家天文台长官南宫说。他们测量的精确性如何呢?

1、阳城,位于当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唐代测出的是北纬34.4°;经查卫星地图,该地在北纬34.47°

2、浚仪,属唐代汴州的郭下县,位于今开封市市区。唐代测出的是北纬34.8°;经查卫星地图,开封市鼓楼区位于北纬34.79°

3、朗州,即今常德市。唐代测出的是北纬29.5°;经查卫星地图,常德市区在北纬29.04°

4、蔚州,其州治今河北省蔚县。唐代测出的是北纬40°;经查卫星地图,蔚县县城在北纬39.85°

这四个点的数据,唯有朗州一地的精确度差了一些。朗州距离长安、洛阳较远,可能参与的测量人员不足,所携带的工具不全。

在近1300年以前的唐代,我们的老祖宗们能够如此准确的测定一个地方的纬度,值得点赞吧!

在僧一行主持测量活动170多年之前的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学者魏收等人正在撰写二十四史之一《魏书》。在这部史书中,他们写到了当今学者们心目中神圣无比的地方----地中海。

《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勃海也,而东西与勃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若干年后,唐人修《北史》,又重复了这段话。

这段话,是这么个意思:大秦国在地中海边,这地中海与中国的渤海一样,是个内海,但都有连接大洋的口子;这两个海的纬度差不多,按理说,两者是东西相望的。

地中海位于北纬30°45°之间,渤海位于北纬37°41°之间,确实是遥遥相望的。

看完这一段,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不仅能很好地使用经纬度,而且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从渤海经由太平洋,一直往前走,大致可以进入地中海。

2

    我国的天文学发达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众所周知,中国的创世纪故事,是:盘古开天地。据徐整《三五历纪》: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个故事中,宇宙不是神仙创造的,而是天然的,而且是像一枚鸡蛋,人就生长在鸡蛋之中。

    其实,这故事,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构筑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路径。

    基于《易经》、《道德经》等经典,我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精于道家学说者,必通天文;通天文者,必精于道家学说。因此,古代高水平的道士,往往是天文大家。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扬雄的《太玄》便是天文学杰作之一。张衡、僧一行,都是在学习了《太玄》后,才成长为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他在《太玄莹》说:


 “天地开辟,宇宙拓坦。天元咫步,日月纪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经纬交错,邪正以分。”



    意思是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人类便以日月运行的规律,来计量时间;以东西(纬度)、南北(经度)来确定空间。有了时间、空间,宇宙概念便形成了。(这些思想,至少早在扬雄千年前便已形成。比如,《孔子家语·执辔》:“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

    日月运行轨迹是“圆”,东西南北构成平面上的“方”,所以,便有了“天圆地方”之说。

    必须强调,古圣先贤从没说过大地是个平面四方形。比如,《曾子》: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吕氏春秋》:

“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所以立天下”。


    可见,方和圆,都是哲学意义上的,“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而非几何意义上的“天圆地方”。

    于是,专业的天文学诞生了。

    东汉末大学者蔡邕说:很早以前,中国的天文学有三大流派:盖天学派、宣夜学派、浑天学派。唐初大天文学家李淳风援引相关资料,在《晋书·天文志》中分别介绍这三派的观点。

    盖天学派认为:布满日月星辰的天,如一口锅盖住了大地;天如同一个磨盘绕大地旋转,由于大地中间高耸入云,于是有了年月昼夜。稍懂佛教经典的人都会发现,佛教的宇宙观,即所谓“梵天”概念,与此非常相似。由于这一派“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宣夜学派的观点,很值得注意。他们认为,在苍茫无边的宇宙,无数星体悬在虚空,自然而有规律的运行着;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形成了地球的年月昼夜。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一学派被慢慢淡忘了。

    浑天学派,由于其卓越的显示成就,成为近两千多年的天文学界的主导者。其典型杰作,便是人所共知的浑天仪。以张衡为代表的历代天文学家,深知宇无极、宙无穷,但是,为了便于工作,他们根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虚拟了一个宇宙模型

       1、“譬如卵白,白绕黄也”。如同鸡蛋一样,天包裹着地,天如同蛋壳蛋白,地如同蛋黄。

       2、“斗极,天之中也”,“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始终高高在上、相对不动的北极星,被确定为天的中心,由此形成一根南北向穿过地心的天轴、地轴,北为北极,南端则为南极。大地静止不动,由日月星辰构成的天,围绕这根轴自东向西运转。瞧,这是不是“地球中心说”?

       3、天上挂满的日月星辰,各自按规律运行着,为人类提供了构建时间、空间的条件。为了精确掌握其运行规律,那就必须建立计量规则。

       4、制造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太阳,自然是最重要的。经过测定,太阳东西向运行一个回合,形成365.25个昼夜。于是,确定球体的经度,均为365.25度。

       5、经过测定,太阳运行,并不是正东西向的,而是与赤道交叉的一条轨迹,这条轨迹被命名为:黄道。于是,南、北回归线就诞生了。一千九百年前的张衡说:“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分之五。黄道斜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也”。这就是说,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纬、北纬的24度线上。

       6、“天大地小,天统地,半覆地上,半周地下”,“天如车轮而转,日月旦从上过,夜从下过”。由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对地球“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于是,有了上半球、下半球。当今的东半球、西半球,大家是否觉得有点意思?

      7、由于北极星在上,于是先将天体等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各自的纬度为91.5度。于是,赤道就诞生了。

       8、顺带介绍一下,张衡说:“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闇虚。”意思是说,月光来自太阳光;月食及月蚀,均因为被地球遮挡。所以,日食、月食都是可以推算的,这也是制定历法的主要任务之一。

诸如此类的知识,在古代知识分子那里,是常识中的常识。不懂这些常识,是没法读懂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的。

3

    研究天文学、编制历法,仅仅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仪器设备。

浑天学派主导天文学界的的典型杰作之一,便是人所共知的浑天仪。

    据列入中学教科书《后汉书·张衡传》,我们知道,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等一系列观测天文地理的仪器。近些年来,某些无知无德的“砖家”、“邪者”宣称: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是子虚乌有的。

事实上,张衡创制的许多实物,直到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据《太平御览·天部》:

“《义熙起居注》曰:(义熙)十四年(418年),相国表曰:间者平长安,获张衡所作浑仪、土圭,历代宝器,谨遣奉送,归之天府。”


可知,当年刘裕率军打下洛阳、长安时,获得这些东西,运回了江南。据众多史料记载,江南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爱好者,大量仿制,并不断改进。

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等仪器的图纸文字,直到南北朝时期,依然存在。据《魏书·信都芳传》:


“(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又聚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并令芳算之。”《魏书·安丰王延明传》:“又以河间人信都芳工算术,引之在馆。……又集《器准》九篇,芳别为之注,皆行于世。”北魏安丰王府,聚集了大量图书、实物,组织人员编撰成书,其中便有浑天仪、欹器(计时器)、地动仪、铜乌、漏刻、候风仪。



     其实,这些东西,多是张衡继承前人的成果,并实现重要改进和发展。据《尚书》,早在尧舜时期,便创制璇玑玉衡即天文观测仪器,以齐七政。据《周礼》,以土圭正日景等天文观测工作,是大司徒主要任务之一。西周以来,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持续发展,“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验。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说:“浑天遭周秦之乱,师徒断绝,而丧其文,唯浑仪尚在候台,是以不废,故其法可得言。”秦朝天文台的浑仪,传到汉朝。在此基础上,经过汉朝若干学者的理论完善和器物改进,促成了张衡伟大成果的诞生。李淳风记述这一过程道:

“暨汉太初,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员仪以考历度。后至和帝时,贾选逵系作,又加黄道。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随月虚盈,依历开落。”


    李淳风说,张衡在密室里观测浑仪运行,让人在室外观测星体运行实况,两人隔窗相互通报观测结果。事实证明,浑仪中星体运行状态,与他人看到的实况是完全一致的。

    李淳风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史书记载了李淳风的浑仪,《唐会要》卷42:

   

“贞观初,……上(唐太宗)因令淳风改造浑仪,铸铜为之。至(贞观)七年三月十六日,直太史局将仕郎李淳风,铸浑天黄道仪成,……第一仪名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纬三百五十五度。第二仪名三辰仪。圜径八尺,有璇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仪名四游仪。元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又元枢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又玉衡在元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



    这是一个里外三层、囊括了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和二十八宿等星体,包容他们各自运行轨迹,并进行经纬度测量,进而实时给出时间的大型天体运行的仪器了。

众所周知,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僧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等人一起,创制了更加复杂、先进的“注水激轮”的仪器,即水力推进、自动运转,自动击鼓、敲钟报时(“每一刻,作自然击鼓;每一辰,则自然撞钟”)的自鸣天文钟

4

    有了理论,有了实验设备,下面便是编制历法了。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通俗地说,就是太阳历与月亮历合为一体的历法,以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的时间,以月亮运行一周天为一个月的时间。因此,一年分为12个月。

    西洋的历法,据说是“阳历”,即以太阳sun运行规律编制的历法。太阳历为什么不是8个月、10个月、20个月,而是偏偏也是分为12个月呢?

    令人奇怪的是,中文“一个月”,翻译成英文,竟然是:one month。 太阳sun历,怎么和月亮 moon扯在一起,也有着浓厚的“阴阳合历”的痕迹啊!为啥不用地球、树木、猪狗之类来做计时单位,而也偏要用“月”呢?

    如果查查法文、德文,也挺有意思的。

    在中国古代,天文台的队伍十分庞大。

    因为,只有大批专职的科技人员,至少100年不间断的工作,才有可能编制出一部像样的历法。在欧洲,不知什么时间才拥有这么一支队伍,并且拥有相应的设备条件的?

    的确,历法编制工作十分复杂。

    据《后汉书·律历下》:

   

天之动也,一昼一夜而运过周,星从天而西,日违天而东。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极建其中,道营于外,衡追日,以察发敛,光道生焉。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日有光道,月有九行,九行出入而交生焉。……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



   

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为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察日月俱发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复会于端,是则月行之终也。以日周除月周,得一岁周天之数。以日一周减之,余十二十九分之七,则月行过周及日行之数也,为一岁之月。以除一岁日,为一月之数。月之余分积满其法,得一月,月成则其岁大。月四时推移,故置十二中以定月位。


   

有朔而无中者为闰月。中之始曰节,与中为二十四气。以除一岁日,为一气之日数也。其分积而成日为没,并岁气之分,如法为一岁没。没分于终中,中终于冬至,冬至之分积如其法得一日,四岁而终。月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尽,四之俱终,名之曰。以一岁日乘之,为之日数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复其初,是以二十为纪。纪岁青龙未终,三终岁后复青龙为元。



    大意是:

       1、有了天文台和基本的设备,就需要大批人员日夜不断地进行天文观测,不断地校准时间,并实时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状态,包括在全国各地立仪、表,以校日景。

       2、确定某一天某一时(比如立春日中午十二点整)为太阳运行的起点,太阳要运行4周天,即1461天,才会准确回到这个起点。这,便是阳历四年一闰的原因。

       3、同样方法观测,太阳要运行19周天,月亮要运行254周天,才会回到起点。这,称之为章。

       4、由于太阳19周天(非4的倍数)的时间,不够均衡年历,因此,取日月公约数,则太阳运行76周天即76年,月亮运行1016周天,才能实现日月同时回到最初的起点。这称之为蔀。

       5、由此按月、日分配年、月,配以24节气,从而建立起完整的阴阳合历。

       6、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地支是由5个(金木水火土)12生肖构成,即蕴含着五星的运行规律的纪年。一个甲子是60年。如此,20蔀即1520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这称之为纪。

       7、历法起始时间为甲子朔旦冬至。要实现其完整循环即五行相代,回到甲子朔旦冬至,则需要3纪即4560年。这称之为元。

   这,就是我国历法的“纪元”。

    这,就是至少在2000年前,我国就确定了的历法规则。

    显然,我国的历法,是包含着这个宇宙运行规律的大系统。其中,既有四季分明、利于农事的二十四节气(阳历、日历),也有易记易察、预告潮汐的月历、阴历;既有通俗的甲子纪年,也有高深的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运行规律。

    完成这项工作,不投入巨资,建设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行吗!仅仅对每天产生的堆积如山的数据的计算,就得多少精通数学人来完成!中国古代的代数学十分发达,与此有直接关系。

    据说,雅典帝国、罗马帝国主导的地中海文明,是海洋文明,不知为何,他们竟然不关心预告潮汐的月历?为何只找了12颗月亮,等分一年时光,便草草了事?

    尽管太阳历简单许多,但是,如果要搞出儒略历,还是格里历,起码要组织庞大的专业队伍,建立天文台,并使用许多昂贵的仪器设备,至少经过不少于8年(太阳完成2次轮回)的观测记录,才能编制出来。且不说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积累,仅仅是天文仪器设备,总不能拍拍脑袋,就出来得了吧?

     凯撒大帝、格里高利十三世的天文台、专业队伍何在?

     如果真的是基督徒搞出的历法,为什么不选在耶稣生日那一天作为元旦日?

 

5

    有人说,是西洋人首先发明了地球仪。在中国明朝灭亡若干年后,才开始建设天文台的欧洲,是如何搞出地球仪来的?这个问题,只有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的儿子耶稣,才能回答得了。

    又有人说,是元朝的时候,来自西亚的伊尔汗国的“西域”天文学家,在中国首先做出来的。嗯,《元史·天文志》中,确实记载了这些事儿。不过,《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回回天文学家创制的所有东西,在《元史》以前的史书中,都可以找到父母。


世界地图,无论怎么变,都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东西为经、南北为纬,

中分南北者为赤道。


    其实,简而言之,地球仪,就是浑仪的简化版;全球地图,就是浑仪简化版的平面版。

    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无论是地图,还是地球仪,统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西为经、南北为纬,中分南北者为赤道,地球仪的北轴对准北极星。如此等等,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规则完全一致

    哪位能回答:这是为什么?


地球仪,无论怎么变,统统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东西为经、南北为纬,

中分南北者为赤道,

北轴对准北极星。


    地图绘制,是我国的强项。仅马王堆出土的地图,就够让洋人们吐血的。这里就不谈的。

    当今所谓的“地球仪”,《隋书》称之为“浑天象”。

    《隋书·天文上》:

 

 “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


    三国时吴国天文学家王蕃说,为了简单省事,便将天地合为一体,将天地日月星辰统一,直接标定一个球体上。他认为,对于行家来说,看懂这些,自然不是问题。

    到了梁朝(502—557年),用木头制作的天地一体的仪器出现了。魏征说,隋朝统一中国后,这些仪器后来被运到了隋朝的天文台。

    稍微读读《元史·天文志》所记载的“西方的天文仪器”,就知道他们的祖师爷是谁了;同时,也就知道“西洋历法”的祖师爷是谁了。自然,靠翻译阿拉伯文献搞“文艺复兴”的西洋人,他们真正的祖师爷是谁,也就清楚明白了。


参阅

蒙古西征与中国天文学西传(修订版)

程碧波: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2.0版)

“古埃及”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