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阴谋与间谍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0-08-19
来自专辑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

 

     有国家,国家之间就会存在国家利益之争,进而出现各种形式的斗争,直至战争。有企业,就会有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因此,无论治国治军还是经商办企业,好好学习《孙子兵法》是前提。

作为公认的“兵书”,《孙子兵法》却并不主张打打杀杀,而是始终把用兵作为最后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因为,战争是极端的劳民伤财: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大军一出动,社会便不得安宁,政府和百姓每天要消耗无以计数的财富,无数人家因主要劳动力出征而生产停顿。

但是,在天下战国的时代,战争的风险无时无刻不笼罩在天空,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呢?《孙子兵法》强调,必须加强“庙算”,即站在国际之上,通过国家之间的系统研究和战略策划,做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否则,必然失败。

战争,打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军队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孙子兵法·始计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即官心与民心是否一致,是否都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天,即时机是否适宜,如天气是否有利于我;

地,即战场于敌于己有何利弊;

将,即将领是否有必备的德才和威信;

法,即军纪是否严明。

在完成敌我综合实力分析对比之后,再制定战争目标和计划,即“谋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目标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有相应的作战计划。

最佳目标:通过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令其举国投降;

中等目标:通过伐交、伐兵,战而胜之,让敌国投降;

最低目标:通过伐兵、攻城,夺取敌国首都,消灭敌国。

 

何谓“伐谋”?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使用阴谋。

凡是参加过高考,尤其是高考成绩不错的人,都背诵、默写过《孙子兵法·谋攻》,一定知道,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军队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阴谋。

如何伐谋呢?主要是“用间”。

首先,间谍活动,由最高层直接掌握指挥,《孙子兵法·用间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宰相伊挚亲自指挥间谍组织,商灭了夏;宰相姜子牙亲自指挥间谍组织,周灭了商。一切军事活动,都高度依赖间谍活动,所以,古来明君贤将都把最优秀的人才安排在间谍岗位上。

其次,间谍必须用信任的人;要给予间谍最优厚的待遇;在间谍活动上,要舍得大把的投入《孙子兵法·用间篇》:

“故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


第三,间谍分为五大类,即有五种专业分工。《孙子兵法·用间篇》: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生间者,反报也。”


同时实施五种间谍手段:

第一,乡间:在敌国的民间广布间谍,收买当地百姓做间谍;

第二,内间:在敌国的官府广布间谍,收买对方官员做间谍;

第三,反间:利用好敌国安插在我国的间谍,为我所用;

第四,死间:制造虚假信息,让我方间谍在敌国广泛传播

第五,生间:安排间谍及时回来报告敌国的信息。

五种间谍手段一起上,效果便是:

1.敌国的官方、民间,充满了带路党;

2.敌国没有任何秘密;

3.敌国的官方、民间,同时传播着一个又一个相同的谣言;

4.敌国官方得到全是我方编造的虚假信息,完全按照我方的部署行事。

中国历史上,间谍直接左右政局、战局,乃至一国命运的例子,不胜枚举。

清军入关前,之所以能击败具有显著优势的明军,轻松夺取一座座城市,主要是依靠“内间”----带路党的力量。《清史稿·李永芳传》:

“李永芳,辽东铁岭人。在明官抚顺所游击。(清)太祖……师至抚顺所..永芳冠带乘马出降……太祖伐明取边城,自抚顺始;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



这一个更典型。《明史·熊廷弼传》:

……化贞信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畀得功及祖大寿往会秉忠进战。廷弼亦驰檄渠撤营赴援。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化贞素任得功为腹心,而得功潜降于大清,欲生缚化贞以为功,讹言敌已薄城。城中大乱奔走,参政高邦佐禁之不能止。化贞方阖署理军书,不知也。参将江朝栋排闼入……化贞莫知所为。朝栋掖之出上马,二仆人徒步从,遂弃广宁,踉跄走,与廷弼遇大凌河。”



天启二年(1622),清兵渡辽河攻西平。广宁巡抚王化贞按照亲信中军孙得功意见,派出广宁的全部兵马,由孙得功、祖大寿为前锋,与另两路人马一起前往增援。大军在平阳桥与清军遭遇。两军刚一交锋,孙得功就率军逃跑,全军大溃。孙得功打算活捉王化贞献给清军,他率军一回到广宁,便与间谍们一起,满城大呼小叫,造谣说清军已攻抵城下,城中大乱。参将江朝栋急忙夹起王化贞骑马逃出城外。二天后,清军才不慌不忙地开抵到广宁城,孙得功率领大大小小的“内间”带路党,在城外夹道跪迎。《清史稿·孙得功传》:

“孙得功,在明为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化贞倚得功为心膂。……化贞走入关,得功与进、绍贞、国志等,率士民出城东三里望昌冈,具乘舆,设鼓乐,执旗张盖,迎(清)太祖入驻巡抚署,士民皆夹道俯伏呼万岁。”



清军在广宁城内安插了许多间谍,而且高级将领、广宁巡抚王化贞最信任的孙得功,也是清军间谍。王化贞的一举一动,清军了如指掌,而且,王化贞的许多决定,来自于孙得功的主意。王化贞基本是聋子瞎子,他派往前线的间谍,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真实的信息,所以,多次作出损兵折将的错误指挥。

不仅如此,明朝在辽东前线的优秀将领,基本因为种种谣言、内斗,而被明朝廷的冤杀。

明朝正是被各路带路党们摧毁的


阴谋的作用之大,在中国民间早已是常识。仅仅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便有蒋干盗书、庞统献计、周瑜打黄盖的连环故事。正是这些家喻户晓的间谍故事,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具体实施阴谋之时,因具体目的、场合、对象不同,阴谋有大小之分。

以对手不战而降为目的,是大阴谋。

以误导对手令其战略失误的,是中阴谋。

以欺骗手段实施斩首行动的,是小阴谋。

大阴谋必然是五种间谍手段一起上的大工程、系统工程。大阴谋一般是战略性的耗时较长的行动,人们往往不易察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战国时期,秦国持之以恒地实施远交近攻之策。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花费重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收买齐国的官员和意见领袖。齐国朝廷几乎完全被这些人所主导,秦齐两国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好关系”。秦国攻打其他各国时,齐国总是作壁上观。同时,齐国自己也不修守备。在秦国消灭其他国家之后,秦军一到,带路党立即劝齐王不战而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


一部战国史,便是典型的“上兵伐谋”史、阴谋史。

中阴谋的故事也很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是经典案例之一,这是众所周的,就不再赘述了。

小阴谋的故事,那就举不胜举了,比如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其实,近几十年来,这个世界上,大、中、小阴谋的故事,总在重演。

下面这部书专门讲不战而屈人之兵



      某些人津津乐道的诺曼底登陆,便是暗度陈仓



      前不久发生的这事,便是鸿门宴了。


上兵伐谋、暗度陈仓、鸿门宴,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讲过的。这些内容没学好,肯定考不上大学。

     以优异的语文成绩考上大学,等念完大学,便彻底忘记了基础教育时期的知识,不仅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反而做出与中小学知识完全相反的言行,那真是很糟糕的事情:智商降低了。

     阴谋,古今中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斗争中,无时无刻不存在。世界各国政府中的许多的机构,就是专门搞阴谋、反阴谋的。如果不玩阴谋,要间谍机构干啥?

     专家们常常说:商场如战场。

     企业竞争中,相互之间没有阴谋?

     国际经济活动中,没有阴谋?

    华为公司为什么伟大?因为华为公司成功应对了经济领域的阴谋。

     不相信阴谋论的人,便不能以国际的眼光看国内,不能以市场的眼光看企业内部,如此人等,最好别从事经济工作。

     以此类推。

     遗憾的是,一些社科领域的专家教授,竟然讥讽嘲笑攻击阴谋论。以这样的思维做学问、教学生,就是在误国误民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